浦东新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8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 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2)小楫轻舟, (周邦彦《 (3)士“任重道远”的原因是“ 《〈论语〉七则》 【答案】(1).楼船夜雪瓜洲渡(2).梦入芙蓉浦(3).《苏幕遮》(4).仁 以为己任(5).不亦重乎(6).死而后己(7).不亦远乎 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C.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巧夺天工的宝岛风光。 D.为了铁路的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重重困难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生活中有自信和不自信的人,还有一种过度自信的人,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尝试去 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干的事情,而这种人却往往能够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 他们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_如此看来,这个世界属于爱冒险的 ①当那些有自知之明者还在苦苦计算得失概率时,过度自信者已经捷足先登了 ②就算有人争,也许他们还不如你 ③过度自信者的竞争策略就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④如果恰好没人跟你争,你不就白白赢了一回么?
浦东新区 2018 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 页,满分 150 分,答题纸共 8 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 律不得分。 4.用 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与运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 ⑴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⑵小楫轻舟,_____。(周邦彦《_______》) ⑶士“任重道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答案】 (1). 楼船夜雪瓜洲渡 (2). 梦入芙蓉浦 (3). 《苏幕遮》 (4). 仁 以为己任 (5). 不亦重乎 (6). 死而后已 (7). 不亦远乎 2.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 A. 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 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C. 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巧夺天工的宝岛风光。 D. 为了铁路的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重重困难。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生活中有自信和不自信的人,还有一种过度自信的人,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尝试去 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干的事情,而这种人却往往能够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 他们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 如此看来,这个世界属于爱冒险的 人。 ①当那些有自知之明者还在苦苦计算得失概率时,过度自信者已经捷足先登了。 ②就算有人争,也许他们还不如你。 ③过度自信者的竞争策略就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④如果恰好没人跟你争,你不就白白赢了一回么?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答案】2.B3.D 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者的本分 胡成 ①学术研究的要旨,在于知识创新意义上的发现和发明。就其成败得失来看,如果套用 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似可以 说成功的学者都很相似,不成功的学者各有各的烦恼和伤心。一般说来,学术上能够成功之 人,是在正确的时间里研究正确的问题,需要天赋、训练、勤奋,当然还要有点运气。这就 注定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学术研究的佼佼者。毕竟,在未知世界里的探索,前 面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大多数人终生只是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却 不见得能有收获。 ②当然,有幸做出点成绩者大有人在。不过,倘若不能进入学术史意义上的“发凡起例” 或者说带来科学革命意义上的“范式转换”,那点成绩也只是为他人建造巍峨大厦増砖添瓦。 这就像吾人进到北京故宫,首先映入眼帘而赞叹不已的,是炫丽的房顶、威严的大殿、堂皇 的拱门、挺拔的圆柱;不会有多少人注意修造这些建筑所用的青砖绿瓦。好在,终生以学术 为业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态的自恋情结。即使生不逢时、身处逆境,也没有太多想到知 难而退。 ③由此说来,学术生涯确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多数人注定一无 所获,失意而归。韦伯语重心长地质问那些年轻学生:“你能够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 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也无创痛吗?”在他所谓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 的讲述里,很难说没有自己心理不平衡和受挫感的投射。 ④韦伯的这一质问怕还有实实在在物质生活上的羞涩和失落。目前很多大学的薪酬制度, 采行的是“竞赛制”,教授分为“基底工资”加“岗位津贴”。就基底工资而言,几乎所有
A. 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②① 【答案】2. B 3. D 二、阅读(70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者的本分 胡成 ①学术研究的要旨,在于知识创新意义上的发现和发明。就其成败得失来看,如果套用 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似可以 说成功的学者都很相似,不成功的学者各有各的烦恼和伤心。一般说来,学术上能够成功之 人,是在正确的时间里研究正确的问题,需要天赋、训练、勤奋,当然还要有点运气。这就 注定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学术研究的佼佼者。毕竟,在未知世界里的探索,前 面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大多数人终生只是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却 不见得能有收获。 ②当然,有幸做出点成绩者大有人在。不过,倘若不能进入学术史意义上的“发凡起例”, 或者说带来科学革命意义上的“范式转换”,那点成绩也只是为他人建造巍峨大厦增砖添瓦。 这就像吾人进到北京故宫,首先映入眼帘而赞叹不已的,是炫丽的房顶、威严的大殿、堂皇 的拱门、挺拔的圆柱;不会有多少人注意修造这些建筑所用的青砖绿瓦。好在,终生以学术 为业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态的自恋情结。即使生不逢时、身处逆境,也没有太多想到知 难而退。 ③由此说来,学术生涯确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多数人注定一无 所获,失意而归。韦伯语重心长地质问那些年轻学生:“你能够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 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也无创痛吗?”在他所谓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 的讲述里,很难说没有自己心理不平衡和受挫感的投射。 ④韦伯的这一质问怕还有实实在在物质生活上的羞涩和失落。目前很多大学的薪酬制度, 采行的是“竞赛制”,教授分为“基底工资”加“岗位津贴”。就基底工资而言,几乎所有
学者都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作为补偿,基底工资之上加了一定数量的“岗位津贴”,评定 标准是所谓数字化的业绩考核。所以,当下“不成功”的学者,最终如果能够坚持下来而不 至于魂不守舍,一定比当年的韦伯更能经受住各种“折腾” ⑤人生的坎坷和困蹇,本来就不只是单一负能量。尤其上天赐予学者的一小点睿智,是 普通人对不幸多默默承受,而他们则能咀嚼、回味、反思,乃至言说自己的伤痛和苦恼。就 像尼采把思想者称为“有病的动物”,认为人的尊严只在感受巨大痛苦的精神之中——即痛 苦使灵魂敏感,当灵魂不愿屈服之时,意志愈加激昂,思想也就愈发活跃。实际上,孟子在 两千多年前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就已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古代学人作为自由职业 者,运蹇时乖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可将自己不为当下接受的创世之作,“藏诸名山,传 之其人”。然而,现代学者作为职业研究人员,参与的是一种集众的工作。他的任何研究都 需要经过同行仔细验证,以及学术共同体的认真审查,故不太可能“朝闻道夕死可矣”。重 要的是,“不成功”的学者置身底层和边缘,较多发愤之作,难免没有一点离经叛道,自然 比成功的学者更期待一个能够鼓励自由表达意见,公开交换观点的外在宽容环境。 ⑥除此之外,“不成功”学者还应比成功的学者,更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环境。这也 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注重同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谁也不会否认,与杰出之人作 为同事相处,可能将永不停止地追求卓越:如果周围都是些平庸之人,则会让自己变得乏味 而无生气。这也可以理解当年的韦伯,尽管很长时间里辞职而离开大学,却时刻关心学术共 同体的坚持和恪守。一九○八年他在《法兰克福报》刊发文章,尖锐批评普鲁士教育部大学 事务部门将曾在地方大学任教之人,擅自任命为柏林大学经济学正教授。韦伯认为这一任命 不合法,践踏了十九世纪德国业已确立的大学教师聘任的自治传统。因为让当局反感的一位 学者占据了教授职位,执事者会惩罚性地任命另一位迎合上级之人,在学者之间制造矛盾和 争斗。 ⑦讲这些,是想让那些“不成功”学者,或那些将要毅然步入这一“疯狂的冒险”之年 轻学人,能有稍微多一点的从容不迫和气定神闲。面对那么无奈的现实世界,学者最重要的 责任或许不是拯救这个世界,而是首先设法拯救自己。既然尽了自己的本分,肯定拥有一个 自由的灵魂;纵使在职业生涯结束之时,吾人仍然无所建树,壮志未酬,那又何妨? (有删改) 4.第②段“增砖添瓦”在文中的意思是 5.对③④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韦伯说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因为多数学者注定一无所获
学者都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作为补偿,基底工资之上加了一定数量的“岗位津贴”,评定 标准是所谓数字化的业绩考核。所以,当下“不成功”的学者,最终如果能够坚持下来而不 至于魂不守舍,一定比当年的韦伯更能经受住各种“折腾”。 ⑤人生的坎坷和困蹇,本来就不只是单一负能量。尤其上天赐予学者的一小点睿智,是 普通人对不幸多默默承受,而他们则能咀嚼、回味、反思,乃至言说自己的伤痛和苦恼。就 像尼采把思想者称为“有病的动物”,认为人的尊严只在感受巨大痛苦的精神之中——即痛 苦使灵魂敏感,当灵魂不愿屈服之时,意志愈加激昂,思想也就愈发活跃。实际上,孟子在 两千多年前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就已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古代学人作为自由职业 者,运蹇时乖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可将自己不为当下接受的创世之作,“藏诸名山,传 之其人”。然而,现代学者作为职业研究人员,参与的是一种集众的工作。他的任何研究都 需要经过同行仔细验证,以及学术共同体的认真审查,故不太可能“朝闻道夕死可矣”。重 要的是,“不成功”的学者置身底层和边缘,较多发愤之作,难免没有一点离经叛道,自然 比成功的学者更期待一个能够鼓励自由表达意见,公开交换观点的外在宽容环境。 ⑥除此之外,“不成功”学者还应比成功的学者,更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环境。这也 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注重同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谁也不会否认,与杰出之人作 为同事相处,可能将永不停止地追求卓越;如果周围都是些平庸之人,则会让自己变得乏味 而无生气。这也可以理解当年的韦伯,尽管很长时间里辞职而离开大学,却时刻关心学术共 同体的坚持和恪守。一九○八年他在《法兰克福报》刊发文章,尖锐批评普鲁士教育部大学 事务部门将曾在地方大学任教之人,擅自任命为柏林大学经济学正教授。韦伯认为这一任命 不合法,践踏了十九世纪德国业已确立的大学教师聘任的自治传统。因为让当局反感的一位 学者占据了教授职位,执事者会惩罚性地任命另一位迎合上级之人,在学者之间制造矛盾和 争斗。 ⑦讲这些,是想让那些“不成功”学者,或那些将要毅然步入这一“疯狂的冒险”之年 轻学人,能有稍微多一点的从容不迫和气定神闲。面对那么无奈的现实世界,学者最重要的 责任或许不是拯救这个世界,而是首先设法拯救自己。既然尽了自己的本分,肯定拥有一个 自由的灵魂;纵使在职业生涯结束之时,吾人仍然无所建树,壮志未酬,那又何妨? (有删改) 4. 第②段“增砖添瓦”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5. 对③④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伯说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因为多数学者注定一无所获
B.只有优秀如韦伯,学术生涯才可能没有心理的不平衡和受挫的感受 C.大学薪酬制尤其是业绩考核,让学者能坚持下来而不至于魂不守舍。 D.让学者在物质方面过上体面生活就可以避免韦伯当年那样的“折腾”。 6.根据第⑤段文意进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人生的坎坷和困蹇一定能给学者带来正能量。 B.学者如果只是对不幸默默承受那是不睿智的 C.古今学者对价值认同方式实际上并无区别。 D.成功的学者不屑于发愤之作也不会离经叛道。 7.分析第⑥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8.联系全文,概括“不成功”的学者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4.为他人伟大的学术成就,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或提供一些帮助)。5.A6. 7.第⑥段先提出观点,然后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将与杰出之人作为同事相处和周围都是些平 庸之人的结果对比,突出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环境的重要性;再以韦伯刊发文章批判破坏 同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内在坏境的行为为例证,具体有力地证明观点 8.事业上不够成功,只是为别人添砖加瓦;经常遭受心理上和物质上的不平衡和失落的折腾 能咀嚼、回味、反思不幸,乃至言说自己的伤痛和苦恼:期待一个能够鼓励自由表达意见, 公开交换观点的外在宽容环境: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环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 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 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 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 和杜鹃鸣
B. 只有优秀如韦伯,学术生涯才可能没有心理的不平衡和受挫的感受。 C. 大学薪酬制尤其是业绩考核,让学者能坚持下来而不至于魂不守舍。 D. 让学者在物质方面过上体面生活就可以避免韦伯当年那样的“折腾”。 6. 根据第⑤段文意进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的坎坷和困蹇一定能给学者带来正能量。 B. 学者如果只是对不幸默默承受那是不睿智的。 C. 古今学者对价值 的 认同方式实际上并无区别。 D. 成功的学者不屑于发愤之作也不会离经叛道。 7. 分析第⑥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8. 联系全文,概括“不成功”的学者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4. 为他人伟大的学术成就,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或提供一些帮助)。 5. A 6. B 7. 第⑥段先提出观点,然后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将与杰出之人作为同事相处和周围都是些平 庸之人的结果对比,突出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环境的重要性;再以韦伯刊发文章批判破坏 同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内在坏境的行为为例证,具体有力地证明观点。 8. 事业上不够成功,只是为别人添砖加瓦;经常遭受心理上和物质上的不平衡和失落的折腾; 能咀嚼、回味、反思不幸,乃至言说自己的伤痛和苦恼;期待一个能够鼓励自由表达意见, 公开交换观点的外在宽容环境;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环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 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 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 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 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 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 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 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 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 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 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二弯晓月挂 窄,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 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 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 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 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 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 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0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 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 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①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 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 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①2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 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 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 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 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 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 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 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 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 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 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 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 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 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 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 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 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 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 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 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 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 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