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编着:山人何恒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 观对应物—一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 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 三、正课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髙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 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 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 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 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寸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 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 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 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 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 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 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 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 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2、3小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预习 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 导入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6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 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 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 意。 三、正课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 至 4 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 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 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 7、8 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 9 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 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 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 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 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 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 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 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 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 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 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 1 2、3 小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编着:山人何恒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 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正课 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寸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 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 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 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 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 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 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 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一—“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 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 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 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 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 生存的“景”一一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 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 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囚绿记 陆蠡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舂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7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 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正课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 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 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 层深入。 (3)提问:第 7 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 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 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 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 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 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 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 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 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 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 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 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囚 绿 记 陆 蠡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编着:山人何恒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 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一一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 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 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 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 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四缘释绿思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 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 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 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 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 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 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 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 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 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8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 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 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 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 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 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 1-7 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 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 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 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 8-11 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 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 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 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 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 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 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 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编着:山人何恒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 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 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 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一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3.西的海棠又开了 邓颖超 歌学冒 1.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量羸、成 1.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歌学时阃 课时 学 第一课时 预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理解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東全文 五、探究 1.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9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 12-13 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 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 持该社工作。1942 年 4 月 13 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 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 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 14 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 物 抒 情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1. 作者简介。 2. 导语。 2004 年 2 月 4 日是邓颖超诞辰 100 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 1988 年 4 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理解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五、探究 1.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编着:山人何恒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 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 三十八年。 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 非常运坚贞。 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实累 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喜爱 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 第三个片断是: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 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 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 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四个片断是: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 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第五个片断是:“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 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 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 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 六、小结 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与崇 敬之情 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 第7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第8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发展 到相爱,定约 第9段: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年8月,结婚了。 二、探究 1.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希 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 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 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文中多次出现“我们” 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 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 2.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 想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 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 3.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为了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10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 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 三十八年。 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 非常运坚贞。 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实累 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喜爱 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 第三个片断是: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 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 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 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四个片断是: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 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第五个片断是:“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 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 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 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 六、小结 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与崇 敬之情。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 第 7 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第 8 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发展 到相爱,定约。 第 9 段: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 年 8 月,结婚了。 二、探究 1. 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希 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 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 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文中多次出现“我们” 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 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 2. 第 8 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 想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 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 3. 文中提到了 1919 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