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如海盐、昆山那样受到封建社会上层文士集团的扶植、推崇, 也说明它在艺术上受到知识分子给予的专业加工比较少,因而以剧 目方面不及昆山腔那样专门考究文辞和声律,如《江西巡抚郝硕复 奏查办戏曲》一折所说:“查江右所有高腔等班,其词曲悉皆方言 俗语,俚鄙无文,大半乡愚随口演唱,任意更改,非比昆腔传奇, 出自文人之手,剞劂成本,遐迩流传,是以曲本无几。”同时在舞 台艺术方面不及海盐、昆山腔那样细致,甚至还有粗糙的痕迹。然 而也正因为如此,它却充分保持了民间艺术的本色,仍然具有民间 口头文学的创作传统,这些正是它能与广大劳动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的关键所在。 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弋阳腔,和其他南戏声腔剧种来比是最富有 生命力的声腔剧种。自明初至嘉、隆年间,弋阳腔流布的范围最广, 除江西之外,盛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东、云南、 贵州以及北京和南京等地,并且在广泛流传各地的基础上,于嘉、 隆、万时期出现了新的演变,发展成为当地的地方声腔剧种。汤显祖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说:“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以乐 平,为徽、青阳。”我们从字面上无法确知“调绝”的含义指的是什 么,但从历史上声腔剧种发展的规律和全句的意思来看,这绝不能解 释成为弋阳腔突然消失或者中断。这里,可以作出的解释是:由于弋 阳腔流传于民间,在它的面貌上经历了重大的变化,那种原来的纯粹 是弋阳本地的音调已有所改变,而发展成为新的更多的地方声腔剧种 了。汤显祖所提到的“变以乐平,为徽、青阳”,不也正好说明在嘉 靖年间出现了由弋阳腔变化而来的乐平、徽州、青阳诸腔吗!这一事 实,与有关声腔流变的其他记载,还可以相互印证。万历间著名的曲 律学家王骥德,在《曲律·论腔调第十》中说: 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 “徽 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 天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 又有万历时人沈宠绥,在《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中叙述明代声腔流 416
变状况,提到南曲声腔时,说: 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阳”、“四 平” “乐平” “太平”之殊派。 《客座赘语》说及南京缙绅宴会所用声腔时,也提到四平腔,说它是 “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 再从今存明后期江南地区之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刻印流行的曲 选来看,如《八能奏锦》、《词林一枝》、《群音类选·诸腔四 卷》、《玉谷调簧》、《摘锦奇音》、《万曲长春(大明春)》、 《秋夜月》等,所收的传奇散出流行剧日,就是用青阳腔、徽州、池 州①调等演唱的剧本,其中《群音类选·诸腔四卷》的目录下,特别 注明:“如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是也。”说明所谓“诸腔” 应包括的声腔类别。这些选本,都刊刻于万历年间。以上情况,可以 说明,自嘉靖以来,弋阳腔已由一个声腔剧种,逐步在不同的流行地 区演变为新的地方剧种,成为一个声腔系统了。入清以后,康熙时人 刘廷玑《在园杂志》又记载说:“近今且变弋阳为四平腔、京腔、卫 腔”,其中四平腔已见于明万历间,卫腔尚待考,京腔则是弋阳腔流 传至北京演变而来的一个弋阳腔的支派,又称“高腔”或“弋腔”。 综合上述情况,简括言之,弋阳腔声腔系统所形成的局面是:在江西 北部,以乐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乐平腔,便是弋阳腔流传到这一地区 后的新发展;流传到安徽南部的弋阳腔,则又进一步分化为儿种地方 声腔,这里有青阳腔、太平腔、石台腔、四平腔等,其中以青阳腔的 影响最大,流传的地区也很广。弋阳腔往东流传到浙江,则又以义乌 为中心形成了一支新的声腔一义乌腔。弋阳腔流传到北方,进入北 京以后,变成为京腔。这些地方声腔当然已经不同于原有的弋阳腔, 但它们都是弋阳腔的直接发展,因而形成了弋阳诸腔这一系统。这种 ①明池州府所辖有青阳县。又明万历刊行的一老单出选本,有的写“青阳 时调”(见《词林一枝》),有的写“徽池雅调”(见《大明春》), 对照来希,很可能青阳腔与徽池调是同一种声腔而异称: 417
状况,标志着民间戏曲的兴盛和发展,地方戏与昆曲的竞争,即所谓 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于这时已露端倪了。王骥德在慨叹“苏 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之后,又贬斥“其声淫哇妖靡,不分调名,亦 无板眼;又有错出其间,流而为‘两头蛮’者,皆郑声之最,而世争 膻趋痂好,靡然和之,甘为大雅罪人,世通江河,不知变之所极 矣!”(《曲律·论腔调第十》)从推崇昆山腔的士大夫的眼光看 来,弋阳诸腔的兴盛发展,倒成了戏曲发展的厄运。 然而正是在弋阳诸腔发展的时期,艺人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创 造了“滚调”这样一种新的表现手段,对传奇形式的文学体裁和曲牌 联套的音乐结构加以发展,并有所突破。这种在曲文中加滚的办法, 大都以通俗的韵文来阐释深奥费解的曲文,更便于观众理解剧中的人 物和情节,这件事本身就是弋阳诸腔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而发生的一 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使得声腔剧种更加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如 《词林一枝》、《大明春》等选刊的青阳腔或徽池雅调的单出剧目, 就是已经加了“滚调”的演出本。 弋阳腔能够在明中叶以来有上述的发展、演变,是有其社会原因 的。首先,弋阳腔最早形成于广信府的弋阳,嘉靖以来它流传变化为 弋阳诸腔系统的主要地区是弋阳之北的饶州府(乐平属饶州府),再 往东北的徽州府、池州府、太平府等地,即今之赣东北和皖南一带。 这一地区,有如苏、松一带,也是江南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地 方,除了当地农副产品的商品化以外,这里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 达。广信府以贵溪为中心,形成江南造纸业的中心,“郡中出产多而 行远者莫如纸。.今业之者日众,可资贫民生计,然率少土著,富 商大贾挟资而来者大率徽闽之人,西北亦间有。”(《广信府 志》)饶州府以景德镇为中心,是全国驰名的制瓷业的盛地,有官窑 (御器厂),也有民窑(或称窑户),嘉靖年间官窑五十八座,民窑 有二十座,到明末民窑发展到二、三百座。全镇“延表十三里许,烟 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黄墨舫《杂志》)民窑比 官窑的生产规模还大,发展成为工场手工业的组织,用雇工从事生产 劳动,所谓“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谢是外纪》)。他们来自都阳、余干、德兴、乐平、安仁、万 418
年及南昌、都昌等地,杂聚窑业雇工为生。除景德镇外,湖田市、麻 仓洞,以及上饶、弋阳之间的横峰,也是窑业甚盛的。《明实录·嘉 靖朝》就有“上饶弋阳之间有横峰窑者,咸四方流民流寓其间以陶为 生”的记载。造纸业、陶瓷业的发达,带来了这一带城镇的繁华和人 口的集聚,以及商业贸易的发展,瓷业的贸易遍及全国,远销海外。 明季以来,江右商是南方比徽商先驰名全国的大商帮,“其货之大者 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自行就荆、湖、吴、越间,为国家 利”(康熙《饶州府志·奥地志》引王肩吾《记浮梁风俗》)。民间 的弋阳腔班社,正是有赖于工商业繁荣的城镇而存在,又循着江右商 的商路向四外流布的。明代江右商所建的“万寿宫”(也是集会行情 之所)几遍及全国各地,所以永乐年间弋阳腔方能传至福建,甚至远 及云南、贵州。后来,弋阳腔在皖南一带演变为青阳、太平等腔,并 盛行于万历时期,这又与皖南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所造成的物质条件 密切相关。自十六世纪以来,商业资本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活跃起来, 万历时耿橘曾记述说:“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儒之民为之;工 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 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清·顾炎武《天下郡 国利病书》引)因此,地主日益转向投资工商业以获利,农民外出谋 生充当工商业需要的人手的情况不断发展。皖南的徽商发展成最大的 商帮。徽州拥有资财百万的人几乎都是因贩盐致富的大盐商。徽商的 典当业也遍布各地。此外更多的商人,则“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 丰歉以计屈伸”(康熙《休宁县志·风俗》引《万历旧志》),他们 贩粟、贩木、贩丝、贩布等,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松窗梦语》说: “自安太至宜、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 所都,而握其奇赢,休、歙尤伙,故贾人几遍天下。”四通八达的商 路,也为戏曲班社的活动提供了方便,自然也就成为声腔剧种传播的 戏路了。弋阳、青阳、太平、四平诸腔所以能成为流布最广的剧种, 和这种客观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 其次,弋阳腔的发展、演变,还在于它是适应了农民群众及手工 业者的需要和要求,在他们的广泛支持之下得到了发展和盛行的。从 明代中叶以来弋阳腔所演出的许多剧目,我们可以相当明显地看出, 419
它们所接触到的社会问题尽管和昆山腔的剧本也常有共同之处,也一 样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谴责了专政的 权臣和宦官,然而它们却更多地是从农民的角度来反映和表现这些题 材的,所表现的斗争生活,更富有农民想象的色彩。在暴露统治阶级 的腐朽生活上,以及歌颈正义者的反抗斗争上,还有表达反对封建礼 教争取爱情自由和幸福生活上,都远比文人士大夫的剧作更泼辣、更 大胆、也更坚决,并且带有农民的朴素的想象和理想,具有浪漫主义 色彩。这种刚健、质朴的特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弋阳诸腔剧种 的风格。显然,弋阳腔演出剧目中出现的思想倾向和特色,是和它的 主要观众即农民和手工业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精神 相联系的。明代正统以来,随着封建统治集团的日益腐化,加深了阶 级矛盾,广大农民与皇族豪绅、勋戚官僚等贵族大地主的矛盾是十分 尖锐的。在成化至正德之际,出现极为严重的流民问题,农民起义不 断发生。在弋阳腔流传演变的主要地区,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就已有 了较高的发展,而且在嘉靖年间,在陶瓷业和制纸业中出现了程度不 同的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有一部分被从土地上排挤出来的农民,就流 向城市或市镇,变成了手工业工人。他们为反对厂主的剥削和官府的 压榨,不断进行反抗和斗争,如嘉靖十九年(1540)景德镇陶工因岁 饥起义;嘉靖二十年(1541)乐平陶工反对浮梁陶主剥扣工资的斗 争;嘉靖三十五年(1556)前后,弋阳、上饶之间横峰陶工的反饥饿 斗争,以及万历二十九、三十年(1601一1602)在全国反监税市民运 动中,景德镇镇民反矿监潘相的斗争。因为不少的手工业工人,出身 农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思想与农民阶级还没有出 现太多的差别。所以,在这一带生长、发展起来的弋阳腔,能够较突 出地反映出农民的反抗情绪,并非偶然。它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不仅 对南北各地的农民有普遍意义,并能够很快地得到他们的广泛支持, 而且也博得了众多的手工业工人的拥护。 第三,弋阳腔能够在各地演变为一个具有共同特点的弋阳腔声腔 系统,就它本身来说,则是因为弋阳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 性就是南戏固有的那种民间艺术创作的传统在它的身上保存了下来, 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它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 “改调歌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