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六年(1626)颜佩韦等五人反对阉党速捕周顺昌的斗争。因为江 南一些官僚、地主与工商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一斗争也必 然反映在统治阶级内部,如东林党与阉党的政治斗争,东林党提出反 对矿监税使、反征商的主张,就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这也是被排 斥、打击的江南地主势力向贵族大地主专权争夺政治权利斗争的一种 表现。这种新兴的市民运动,是反对专制主义的新生力量,但在当时 还很幼弱,实际上只能是农民为主力军的反封建斗争的一个侧翼。只 有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发展到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才最终 摧毁了明王朝的统治。在这一历史时期,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新兴 的市民运动,以及中小地主和地方地主反对贵族大地主专权的封建统 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从不同利益和不同角度上,却都反映出反对 专制主义的这种共同的特点。其中,中小地主和地方地主在反对贵族 大地主专权的问题上,与农民阶级的利益不一致,但他们所反对的对 象却与农民阶级所反对的同是一个,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有益于 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如万历初期张居正的改革等。正是由于这种社 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又由于这时各种社会矛盾反映出 来的时代特点,也就相应产生了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新思潮。 他们主张“百姓日用是道”,“平时只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 道”等等,反映了民主、自由的要求和愿望。被士大夫和文人所推崇 和支持的昆山腔,在它演出的许多著名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和现实,体现了时代特点,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自由思 想和愿望。它们表现的某些思想,反映的某些社会现实,和当时广大 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它们又多是从士大夫和文 人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和反映生活的,因而也构成其独有的思想特点, 也必然免不了阶级的偏见。然而,不容否认的正是它们反映了时代要 求,从而也不断带动昆山腔剧种向前发展,并对昆山腔的剧种特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体现了昆山腔剧本创作和艺术创造上的主流, 是进步的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就是在明末至清前期,社会主要矛盾 激骤转化,不断变迁的情况下,昆山腔所出现的一些著名剧作,也仍 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了这一地步的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这就是 昆山腔兴起以后,能保持二百来年兴盛局面,并取得划时期的艺术成 411
就的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重要原因。这里,不妨举出一些事例,以见当 时剧作与社会斗争之关系。如清·焦循《剧说》引《茧瓮闲话》说: “《琥珀匙》,吴门叶稚斐作,变名‘陶佛奴’,即传奇中翠翘故 事。中有句云:‘庙堂中有衣冠禽兽,绿林内有救世菩提'。为有司 所恚,下狱几死。”这两句台词的寓意是很明显的,不仅痛斥了官府 的黑暗统治,而且歌颂了绿林英雄,现今所存的本子此两句虽被刷 去,但仍有这样的唱词:“怪盗跖衣冠,沐猴廊庙,幸官评海岛存公 道”,意思也很相近,也不难想见其针对性。又如《茶余客话》说: “《(东林)点将录》乃吏部尚书陕人王绍徽所辑,(魏)忠贤乾 儿也,当时称为‘王媳妇',都人撰《百子图》传奇刺之。”可见当 时人们对构陷好人以谄媚魏忠贤的奸佞所持的正义立场和态度。再如 《剧说》所记,说:“袁箨庵作《瑞玉》传奇,描写逆珰魏忠贤私人 巡抚毛一鹭及织局太监李实构陷周忠介公事甚悉。甫脱稿,即授优伶 唱演。是日诸公毕集,而哀尚未至。优人请日:‘李实登场,尚少 引子。,于是诸公各拟一调。俄而袁至,告以优人所请,袁笑日: ‘几忘之!·即索笔书〔卜算子〕云:‘局势趋东厂,人面翻新样。 织造频添一段忙,待织造迷天网。’语不多,而句句双关巧妙。诸公 叹服,遂各毁其所作。一鹭闻之,持厚币请人求袁改易,袁易一鹭日 ‘春锄'。”《明代传奇全目》把《瑞玉记》列为无名氏的作品,已 无传本,但从这段轶闻中,可以看出其反对魏党的政治倾向。属于同 类以苏州颜佩韦等五人反对魏党速捕周顺昌事件为题材的剧目,还有 李玉的《清忠谱》,它在戏曲舞台上一直享有盛名。 以上三点,就是昆山腔赖以兴起和发展的社会原因 到了乾隆年间,昆山腔出现了衰落的趋势。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简括言之,促使昆山腔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与它的主要支 持者士大夫、文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有密切关系。清朝统治者对士大 夫和文人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即一方面笼络利诱,使他们死心塌 地为清朝统治者服务;另一方面又对他们施用严刑峻法,大兴文字 狱,进行严厉的政治思想控制,从而收到了很大效果。又由于这时社 会的主要矛盾已由国内民族矛盾转化成了阶级矛盾,当时虽然还有些 具有进步思想的士大夫与文人,然而他们已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大胆和 412
富有战斗性了,所以在士大夫、文人中已很少出现较好的剧作家,同 时反映时代特色,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昆腔剧目,也突然少起来了。 吴梅说:“盖自藏园(蒋士铨)标下笔关风化之帜,而作者皆慎重下 笔”(《桃溪雪·跋语》),这正道出了当时的实况。这时昆山腔 在内容上既不能反映时代精神,在艺术形式上就也逐渐走向凝固,因 此昆山腔日渐固步自封,愈来愈脱离了观众。在客观上,则由于康熙 以来,民间新兴的地方戏一榔子、乱弹等腔有了蓬勃的发展。在地 方戏的影响下,昆山腔虽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其走向衰落的总趋 势,却未能改变。 第三节弋阳腔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在明、清两代,弋阳腔是与昆山腔一样称盛的一大声腔剧种。但 是,弋阳腔与昆山腔的发展有所不同,它广泛地流布于民间,在劳动 人民中保持着巨大的影响。 明初已有弋阳腔流传。 据《狠谈》记载,弋阳腔属于南戏的一支流派,它和海盐、余 姚、昆山等声腔一样,是南戏在各地长期流传、演变的产物。早期南 戏在民间流传的时候,虽然也兼收并蓄各种民间音乐,但在艺术风格 上还不曾形成各种不同的派别。久而久之,随着流传地区的不同,各 地民间艺术的影响日益深入,在艺术风格上的变化也逐渐增大,差异 逐渐明显起来。这种变化,往往是由如下两种情况造成的:一种是南 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各地以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 音、语调的差别,使之不断改变,在风格上逐渐地方化起来;一种是 当地的民间音乐一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仪式歌曲,不断地 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这两种因素相互结合渗透, 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从事这种变革的是戏曲艺人,而 他们所遵循的则是当地观众的需要和爱好。弋阳腔便是按照这种规 律,从南戏的基础上演变、发展出来的。从它一直在演出《琵琶 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等元末戏文的事实上, 413
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与早期南戏的继承关系,这一点与其他南戏声腔是 相似的。但从明嘉、万间作家汤显祖和清人李调元的有关弋阳腔的记 载中又可以看出它一贯保持着自己所具有的风格、特色。明·汤显祖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谈及南曲声腔时说: 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 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宣 清·李调元在《剧话》中也记载说: 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腔”, “秧”即“弋”之转声。.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 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 显然与昆山、海盐等腔有很大差异。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形成地区 的不同。弋阳腔形成于江西东部一带,弋阳地属广信府,又与饶州 府毗邻,这一带地区是通往浙、皖、闽的要冲。这一地区在语言系 统上属中州语系,与吴浙音有很大差别,这就形成了弋阳腔音调风 格上的独特性,在南戏系统中自成一家。同时,又由于这一地区有 着一些特殊的民间风俗,流行着一些与这些风俗习尚有关的民间艺 术,比如傩舞、目连戏等与宗教仪式联系着的艺术形式,对弋阳腔 的发展也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戈阳腔的音调特征,表现形式一唱 众和的特点,以及对锣鼓打击乐的运用,都和当地民间艺术有着一定 的关系。① ①从明代有关七阳胺形成的材料看,可以明确七阳腔来自南曲声腔的演 变,是从南戏恭础上发展、形成的剧种。可是,从清人严长明《秦云撷 英小港·小惠传》中,又可以看到关于弋阳腔来源的另一种见解,他 说:“演剧防于唐教坊梨因子弟,金元河始有院本。.院本之后,演 而为‘曼蟑’(俗称·离腔”,在京师者称‘京腔'),为·弦索·。受 414
弋阳腔这种“其节以鼓,其调喧”以及“向无曲谱,只沿土俗 一人唱而众和之”的特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应于广场草台的 演出,也便于在群众中流传。它相当粗犷、豪放,这种风格自然为广 大群众所喜爱而不为官僚、士大夫们所欢迎。因此,当它发展起来以 后,虽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也引起社会上层的注意,把它与 当时盛行的海盐腔并列,作为宴会上演出的两种大戏,但终究不能投 合贵族、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被他们所厌恶、鄙弃。汤显祖《宜黄县 戏神清源师庙记》有一段记载,很能说明贵族、士大夫中人物对弋阳 腔的态度:“我宜黄谭大司马纶闻而恶之。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 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这说明谭纶这一类人曾经想以推行海 盐腔的办法来代替他们所厌恶的弋阳腔。明末清初的李渔,在他的 闲情偶寄》中也表示了他对弋阳腔的看法,他说:“予生平最恶弋 阳、四平等剧,见则趋而避之.”这段话也很典型地反映了崇尚昆 山腔的士大夫们对弋阳腔的偏见。上述情况说明在弋阳腔发展过程中 绰'流于南部,一变为·弋阳腔,再变为‘海盐腔.”。这种 托弋阳腔说成是来自北方“曼绰”,即“高腔”的见解,虽然尚不知 其所据,是一个有待考查、研究的问题,但是也说明北曲杂剧与七阳 腔的关系已经早为人们注意的题目了。弋阳腔形成的地区一 江西, 干元未明初,是北曲泰剧流行的重要地区,元代始创南北合套的作家 沈和,居干江州(见《录鬼簿》);明永乐时改封于南昌的宁献王朱 权,在此大力提倡北曲,编撰杂剧,组织王府我班,自然会对民间戏 曲产生影响。如清焦循《剧说》中记载,有一位演员江斗奴在演戏时 得透王府班教师,后来又受他指教的故事,即是一例。弋阳腔演出的 剧目中,有些由北杂剧改编而来,也还有一种照杂剧形式演出的事 如清李渔《闲情偶寄·论音律》中说:“予生平最恶七阳、四平等 剧,见则趋而避之。但闻其搬演《百厢》则乐观恐后,何也?以其脑 调虽恶,西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非改头换面折手玻 足之《西厢》也。”上述这些清况,是七阳腔曾受北杂剧影响和吸 收、继承北曲的一些迹象,至于北曲杂剧与弋阳腔的关系究竟如何 代阳腔是否来源于北方,则尚待研究。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