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5)香气 3、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体会 【学习置点】 (6)神情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学习难点】 3、本文还特别写到十年动乱中藤萝的情形,这有何用意? 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知识使接】 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精华,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4【合作探究】 年出版的《宗璞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散文集。她的散1、如何理解文中的“生死谜、手足情”? 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其小说,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2、相关背景 宗璞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 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株盛开的2、如何理解“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句话? 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的由衰及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于是在其弟逝世前写 成此文 【精心导入】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3、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 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 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 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 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4、第二自然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迫求。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 伫立()依傍() 伶仃( 酿酒()忍俊不禁()仙露琼浆() 【精读精练】 ①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 2、本文从形、色、味、神等多方面对紫藤萝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分别找出一些句子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 加以体会 花朵从来都稀落,东 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 (1)整体形状 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 体会 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2)局部形状 ②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 体会 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 (3)整体颜色一 ③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 体会: 6
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学习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宗璞,1928 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精华,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94 年出版的《宗璞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散文集。她的散 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其小说,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2、相关背景: 宗璞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 的 1982 年 5 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株盛开的 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的由衰及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于是在其弟逝世前写 成此文。 【精心导入】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 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 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 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 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 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 伫.立( ) 依傍.( ) 伶仃..( ) 酿.酒( ) 忍俊不禁.( ) 仙露琼浆.( ) 2、本文从形、色、味、神等多方面对紫藤萝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分别找出一些句子 加以体会。 (1)整体形状—— 体会: (2)局部形状—— 体会: (3)整体颜色—— 体会: (4)局部颜色—— 体会: (5)香气—— 体会: (6)神情—— 体会: 3、本文还特别写到十年动乱中藤萝的情形,这有何用意?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中的“生死谜、手足情”? 2、如何理解“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句话? 3、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4、第二自然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精读精练】 ①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 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 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 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 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②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 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③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
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3、请谈谈你对“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句的理解。 ④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第①段首句有什么作用?结尾句又该怎样理解? 4、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 2、仔细揣摩第②段的含义 5、“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 3、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6、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4、结合全文意思品味最后一段的含义 【学习反刍】 【主题阅读】 1、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 舂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和见解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益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2、有生活就有需要。在特定情况下,人们会有某种迫切的欲望和要求。如:产生误解 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最需要沟通,学习最需要掌握方法,建设现代化最需要创新人才……我们对某种“最需 要”可能有体验和见闻,可能有见解和认识。请你围绕“最需要”这个话题,自选角度 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提示: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寒风凛冽,冷雨敲窗,小溪的脚步也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难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 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光,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略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 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他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 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 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 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多么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敏学后记】 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ˆ好不好,为什么?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音符”指的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童趣》导学案 7
7 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④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第①段首句有什么作用?结尾句又该怎样理解? 2、仔细揣摩第②段的含义。 3、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结合全文意思品味最后一段的含义。 【主题阅读】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 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 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 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 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 寒风凛冽,冷雨敲窗,小溪的脚步也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难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 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光,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略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 的。 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他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 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 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 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多么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 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音符”指的是什么? 3、请谈谈你对“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句的理解。 4、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5、“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 6、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学习反刍】 1、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 和见解。 2、有生活就有需要。在特定情况下,人们会有某种迫切的欲望和要求。如:产生误解 最需要沟通,学习最需要掌握方法,建设现代化最需要创新人才……我们对某种“最需 要”可能有体验和见闻,可能有见解和认识。请你围绕“最需要”这个话题,自选角度, 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童趣》导学案
【学习目标】 D、庞然大物(pang)鞭(bin) 素帐(hang)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反复 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A、故时有物外之趣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 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C、花台小草丛杂处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3、对“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学习点】 A、聚精会神地认真观察,把草丛看做树林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B、细细地观察,一以为从草是树林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C、视看它,认为杂草从生像树林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D、静下心来细看,好像是杂乱的草丛中长出了森林。 学习难成】 4、下面对文中加点的虚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A、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相当于“的”) 2、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两“之”都为代词,且指代对象相同 【知识使接】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介词,当“被”讲) D、以从草为林(动词,当作,看待 沈复,字三白,清代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三 1765)年,卒年不详。善画5、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能文,至今未发现有关她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科示例:能/张目对日 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遗家庭变故 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妻死后,他去四川出任幕僚。晚年学道,直到老死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6、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 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伤作,文字亦不如前。不过前四卷,记叙家居及游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 2、相关背景 点字 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用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为()林() 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朴⑥为()之怡然称快⑥兴()正浓 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⑦方()出神⑧驱()别院 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7、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 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续》及明代归有光《项在下面 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3、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谱口语,现代汉语也来 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合作探究】 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粗知文章大意。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 正音:(1)项为()之强(2)鹤唳()云端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3)怡()然称快(4)凹者为()壑 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5)土砾()凸者(6)二虫尽为()所吞 【自主学习】 2、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有误的一项是()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学生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学稿上做 A、童稚(zhi 拟作(mi) 好记录,以便积累。) (i) 3、(1)你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吗?试用简沽的话表述。 C、土砾(li) 壑(he) 癞虾蟆(m6)
8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4、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清代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善画 能文,至今未发现有关她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科 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妻死后,他去四川出任幕僚。晚年学道,直到老死。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不过前四卷,记叙家居及游 历生活,文笔细腻,不做粉饰,名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 2、相关背景 嘉庆十三年(1808 年)五月间,沈复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 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 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朴 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 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 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续》及明代归有光《项 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3、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 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 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 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童稚(zhì ) 藐小(miǎo) 拟作(nǐ ) B、项为之强(jiāng ) 唳(lì ) 怡然(yí ) C、土砾(lì) 壑(hè ) 癞虾蟆(mó ) D、庞然大物(páng ) 鞭(biān ) 素帐(zhàng ) 2、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花台小草丛杂处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对“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聚精会神地认真观察,把草丛看做树林。 B、细细地观察,一以为从草是树林。 C、视看它,认为杂草丛生像树林一样。 D、静下心来细看,好像是杂乱的草丛中长出了森林。 4、 下面对文中加点的虚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相当于“的”)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两“之”都为代词,且指代对象相同)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介词,当“被”讲) D、以从草为林(动词,当作,看待) 5、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示例: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说明:“/”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6、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 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 点字。 ①项( )为之强 ②作( )青云白鹤观( ) ③果( )如鹤唳云端 ④以丛草为( )林( ) ⑤为( )之怡然称快 ⑥兴( )正浓 ⑦方( )出神 ⑧驱( )别院 7、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 在下面。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粗知文章大意。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1)项为( )之强 (2)鹤唳( )云端 (3)怡( )然称快 (4)凹者为( )壑( ) (5)土砾( )凸者 (6)二虫尽为( )所吞 2、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学生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学稿上做 好记录,以便积累。) 3、(1)你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吗?试用简洁的话表述
2)文章主要叙述了哪两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能统摄这两件事的词语(主旨)2、课文最后一段的记趣极富有情节变化。你看,二虫相斗,虾蟆吞虫,鞭驱虾蟆,尽 是什么? 皆历历在目。请以上面三个短语做小标题,将此段的内容进行具体、细致的扩写 么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或者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你3、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许多的“物外之趣”,诸如“过家家”、“骑竹马”、“看 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沈复从小即有如此闲情,以至后来成为文学蚂蚁搬家”……请你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一些自己的“童年趣 中得到什么启示? 5、文中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这些趣事说明了什么? 【美文欣赏】 购买上帝的男孩 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 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的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是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 【精读精练】 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处 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 (1)果如鹤唳云端 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 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3)昂首观之,项为之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 (4)徐喷以烟 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了喝了这瓶“上帝,就没 2、蚊声本来细小,可文中为什么写成“夏蚊如雷”?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 3、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第2段描绘的两幅图画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 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 4、第3段中哪一句与开头的“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相呼应? 把钱付清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 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5、第3、4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这种“物怎么得来的?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 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 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拓展提升】 教学后记 1、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 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理想》导学案 9
9 (2)文章主要叙述了哪两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能统摄这两件事的词语(主旨) 是什么? 4、为什么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或者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你 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沈复从小即有如此闲情,以至后来成为文学 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5、文中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这些趣事说明了什么? 【精读精练】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处。 (1)果 如 鹤 唳 云 端 (2)私 拟 作 群 鹤 舞 于 空 中 (3)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4)徐 喷 以 烟 2、蚊声本来细小,可文中为什么写成“夏蚊如雷”? 3、 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第 2 段描绘的两幅图画。 4、第 3 段中哪一句与开头的“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相呼应? 5、第 3、4 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这种“物怎么得来的? 【拓展提升】 1、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 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 2、课文最后一段的记趣极富有情节变化。你看,二虫相斗,虾蟆吞虫,鞭驱虾蟆,尽 皆历历在目。请以上面三个短语做小标题,将此段的内容进行具体、细致的扩写。 3、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许多的“物外之趣”,诸如“过家家”、“骑竹马”、“看 蚂蚁搬家”……请你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一些自己的“童年趣 事”。 【美文欣赏】 购买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 1 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 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的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是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 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 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 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 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 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 1 美元。”老头 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了喝了这瓶‘上帝’,就没 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 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 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 把钱付清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 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 运了。为了救您,他拿 1 美元到处购买上 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 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教学后记] 七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课《理想》导学案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 教师寄语: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一—(法)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副产品”的本体 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理解诗歌的主旨。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追求美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 人生,树立祟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学习难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自学引导】 走近作者 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19484、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 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曾任《星星》诗刊编辑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扒窃()玷污()诅咒()洗濯() 四、拓展延伸 缀连()莹莹()船舶()蜕()倔强() 阅读下面这 回答文后问题 解释下列词语 浪子回头 无休止地扑过来 碌碌终生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绝处逢生 被打成碎沫,散开 可望不可即: 它的脸上和身上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理解每小节的含义,写在下面 旦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A.海浪B.海岸C礁石D.坚强者 2、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风掠过B.水蚀过C.刀砍过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3、再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合作探究】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砾不能成名的启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10 教师寄语: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 蒙田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理解诗歌的主旨。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追求美 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学习重难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自学引导】 一、走近作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 年 11 月 11 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1948 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曾任《星星》诗刊编辑。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 扒窃.( ) 玷.污( ) 诅咒.( ) 洗濯.( ) 缀.连( ) 莹.莹( ) 船舶.( ) 蜕.( ) 倔强..( ) 2、解释下列词语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这首诗,理解每小节的含义,写在下面。 2、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3、再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合作探究】 1、第 6 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 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副产品”的本体 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3、第 10、11 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 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4、第 12 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 路”,而说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砾不能成名的启示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