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6、《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3、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 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 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 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仼何要求,让学 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正音、正字、释词默 2、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6 、 《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3、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 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 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 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 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正音、正字、释词默 读 2、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2)理想的感召作用。 3、研讨与赏析(上) 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 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 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 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提示:a.理想使人 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Q理想使人永远年轻。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绝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 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 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做出 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 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 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三、练习: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 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课堂讨论 (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岀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 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 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 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 (12)理想的感召作用。 3、研讨与赏析(上) 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 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 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 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 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Q理想使人永远年轻。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绝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 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 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做出。 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 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 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三、练习: 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 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 (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 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 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 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 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籽‘蜕” 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 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 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 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 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 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硏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 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四、作业:完成“硏讨与练习”一。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五、教学反思 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稳重处事行事、甘于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 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 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籽‘蜕” 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 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 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 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 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 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 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四、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五、教学反思 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稳重处事行事、甘于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难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朗读《行道树》,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2.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堕落(duo):(思想、行为)往坏里变。(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 西,使美观。 3)点缀(zhui):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5)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6)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⑦)冉冉(ran):慢慢地。(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9)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 光荣 (10)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地区 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 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 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2.导语 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 两旁,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它们的形象是什么的化身?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 落 讨论与归纳:“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 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 形象往坏里变。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 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 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 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 2.难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行道树》,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2.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 西,使美观。 (3)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5)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6)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7)冉冉(rǎn):慢慢地。 (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9)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 光荣。 (10)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地区 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 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 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2.导语。 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 两旁,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它们的形象是什么的化身?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 落。” 讨论与归纳:“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 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 形象往坏里变。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 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 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 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二课时 4.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 我们”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人生哲理。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 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 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 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 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 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5.探究质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 讨论并归纳: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 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探究质疑: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探究质疑: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探究质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 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 们。”这篇短文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的哲理 五、作业 第三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结实累累(16i):形容果实结得多。(2)丰硕(shuo),:(果实)又多又大。 (3)沉甸甸(didn):形容沉重。(4)不可磨灭: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都不能消失。 (5)玲珑剔透,(t)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6)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 (7)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8)多姿多彩:形容姿态万 千颜色多样。 (9)珍重:爱惜、珍爱(重要或难得的事物)。(10)回味无穷:从回忆里得到许多体会。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 第二课时 4.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 我们”?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人生哲理。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 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 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 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 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 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 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5.探究质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 讨论并归纳: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 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6.探究质疑: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 7.探究质疑: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探究质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 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 们。”这篇短文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的哲理。 五、作业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结实累累(lěi):形容果实结得多。 (2)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 (3)沉甸甸(diàn):形容沉重。(4)不可磨灭: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都不能消失。 (5)玲珑剔透,(tī)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6)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 (7)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8)多姿多彩:形容姿态万 千颜色多样。 (9)珍重:爱惜、珍爱(重要或难得的事物)。(10)回味无穷:从回忆里得到许多体会。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