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C 2. 3.0 4.B 5.A 6.C 7.C 8.C 9.B 10.C 二:填空题 1咀嚼发音合言语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 26124357或6124537 6123457或6124357 3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 4近中斜缘=颈1/3大于 5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磨牙 6根1/3颊根舌根 7远中颊尖远中尖 8频舌径近远中径颈缘颈1/3 9切牙尖牙灵长类间隙 10咀嚼力合力最大合力 11合面切嵴邻面 12称重法吸光度法比色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斜嵴 上颌第一磨牙合面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相连成嵴,称为斜嵴,为上 领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 1.楔状隙 因接触区是圆凸面,在两牙接触区周围都有向四面展开的空隙,称楔状隙, 副根管 为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的管道,多见于磨牙。 眠耳平面 连接双侧下缘最低点和外耳道上缘的一个假想平面,当人端坐,头保持直立位 置时该平面与地面平行。 长正中 ICP与RCP之间有lm左右的距离,称长正中,为IC0最广泛接触的功能位留有 缓冲的余地,是口颌系统生物力学的优越之处 Over iet 覆盖,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对于前牙,指上切牙切 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2~4mm。 四:简答(每题5分,共25分》 简述上下颌磨牙的区别 1、区别 上颌磨牙 下颌磨牙 牙冠外形呈斜方形,颊舌径大于近 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
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C 2.E 3.C 4.B 5.A 6.C 7.C 8.C 9.B 10.C 二:填空题 1 咀嚼 发音合言语 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 2 6124357 或 6124537 6123457 或 6124357 3 管间吻合 根管侧支 根尖分歧 根尖分叉 4 近中斜缘 = 颈 1/3 大于 5 下颌第一前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6 根 1/3 颊根 舌根 7 远中颊尖 远中尖 8 颊舌径 近远中径 颈缘 颈 1/3 9 切牙 尖牙 灵长类间隙 10 咀嚼力 合力 最大合力 11 合面 切嵴 邻面 12 称重法 吸光度法 比色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8 分) 斜嵴 上颌第一磨牙合面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相连成嵴,称为斜嵴,为上 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 1. 楔状隙 因接触区是圆凸面,在两牙接触区周围都有向四面展开的空隙,称楔状隙. 副根管 为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的管道,多见于磨牙。 眶耳平面 连接双侧眶下缘最低点和外耳道上缘的一个假想平面,当人端坐,头保持直立位 置时该平面与地面平行。 长正中 ICP 与 RCP 之间有 1mm 左右的距离,称长正中,为 ICO 最广泛接触的功能位留有 缓冲的余地,是口颌系统生物力学的优越之处 Over jet 覆盖,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对于前牙,指上切牙切 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 2~4mm。 四:简答(每题 5 分,共 25 分) 简述上下颌磨牙的区别 1、区别 上颌磨牙 下颌磨牙 牙冠外形 呈斜方形,颊舌径大于近 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
远中径 径 牙冠倾斜 较直 领向壬侧 牙相 多为一根 多为双根 牙尖 颊尖锐,舌尖钝 舌尖锐,颊尖钝 简述乳牙的应用解剖 1完茎的到牙列,能发辉良好的明嚼效能,对促讲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竞义 2明力通牙根传至领骨 加缺乏明功能的激 将使颌骨发育不足, 3乳牙位置正常,可引导恒牙正常萌出。 4乳前牙牙根舌侧有恒前牙胚,乳磨牙分叉根内有恒前磨牙胚,治疗乳牙时,要 避免伤及。 简述髓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髓腔形态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乳牙髓腔相对比例较恒牙大,青少年恒牙髓腔比 老年人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随年龄增长,髓腔内璧 有继发性牙本质沉积,使髓腔的体积逐渐变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窄 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髓腔病理性变化,如因外伤、酸腐、龋病或非功能性磨损等致牙本质暴露,在受 伤处相对的髓腔璧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使髓腔缩小 简述一个咀嚼周期中下颌运动的方式 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 根据咀嚼时下颌运动的轨迹图形, 咀嚼周期具有形态和时间的变化 轨迹图形具有泪水形态:正中合位一开口相一食块保持一咀嚼相一咬合接触一食 物粉碎相一正中合位。 时间变化为:快(开口)一慢(最大开口)一快(闭口)一慢(咬合接触)。 一个明障周期所需时间平均为0.875秒,其中,咬合接触时间平均为0.2秒。明 嚼周期中,每一程序所持续的时间和咀嚼运动的特性,可随食物的大小,硬度, 滋味及某些疾病的性质而异 五:问答(每题9分,共27分) 试述牙体轴面凸度的生理意义 唇频舌凸度正常,食物排溢对牙龈起到生理性按摩,保证牙龈组织健康: 1/3凸 度止吊 使牙银紧张有力,减少食物残渣进入龈沟,减少颈缘菌斑 及龈下结石的附着: 邻面凸度正常,相邻牙有正常的接触点(区),防止食物嵌塞,邻牙相互支 特,分散力,有利于牙齿的稳固. RCP,ICP,MPP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RCP定义: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 置,成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 的下颌位置
远中径 径 牙冠倾斜 较直 倾向舌侧 牙根 多为三根 多为双根 牙尖 颊尖锐,舌尖钝 舌尖锐,颊尖钝 简述乳牙的应用解剖 1 完整的乳牙列,能发挥良好的咀嚼效能,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能促进颌骨的生长发育,如缺乏咀嚼功能的刺激, 将使颌骨发育不足,成为牙合畸形的病因之一。 3 乳牙位置正常,可引导恒牙正常萌出。 4 乳前牙牙根舌侧有恒前牙胚,乳磨牙分叉根内有恒前磨牙胚,治疗乳牙时,要 避免伤及。 简述髓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髓腔形态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乳牙髓腔相对比例较恒牙大,青少年恒牙髓腔比 老年人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随年龄增长,髓腔内璧 有继发性牙本质沉积,使髓腔的体积逐渐变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窄 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髓腔病理性变化,如因外伤、酸腐、龋病或非功能性磨损等致牙本质暴露,在受 伤处相对的髓腔璧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使髓腔缩小。 简述一个咀嚼周期中下颌运动的方式 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 期。根据咀嚼时下颌运动的轨迹图形,咀嚼周期具有形态和时间的变化。 轨迹图形具有泪水形态:正中合位-开口相-食块保持-咀嚼相-咬合接触-食 物粉碎相-正中合位。 时间变化为: 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一个咀嚼周期所需时间平均为 0.875 秒,其中,咬合接触时间平均为 0.2 秒。咀 嚼周期中,每一程序所持续的时间和咀嚼运动的特性,可随食物的大小,硬度, 滋味及某些疾病的性质而异。 五:问答(每题 9 分,共 27 分) 试述牙体轴面凸度的生理意义 唇颊舌凸度正常,食物排溢对牙龈起到生理性按摩,保证牙龈组织健康; 颈 1/3 凸度正常,使牙龈紧张有力,减少食物残渣进入龈沟,减少颈缘菌斑 及龈下结石的附着; 邻面凸度正常,相邻牙有正常的接触点(区),防止食物嵌塞,邻牙相互支 持,分散 力,有利于牙齿的稳固. RCP,ICP,MPP 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 RCP 定义: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 置,成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 的下颌位置
ICP后退接触 从牙少位开始.下领可以后下移动少许(约1m).出时 尖斜面部分接触 前牙不接触, 髁突位 其在 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 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成为后退接触位。 MPP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成为下颌姿势位。 (②)三者关系 a.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1m左右到达 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领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 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接触, 通常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成为“长 正 b.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从下颌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到达牙尖 交错位,这两个领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关系。 试林棉碎和磨细讨村程及其生物学杠杆作用 答:捣碎主要时通过下颌的开闭运动,从垂直方向,由上下颌前磨牙将食物压碎 多用于较酥碎的食物。磨细主要时通过下颌侧方运动,由上下颌磨牙进行侧咬合 来实现的。开始时,下颌先向下、外,继而向上,使工作侧同名牙尖彼此相对。 然后,下领磨牙颊尖的颍斜而,沿上领磨牙颠尖的舌斜面问舌侧滑行,回归至 尖交错位。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受食物的性质影响,如韧性强者,则下 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往往需要从中央窝沿上颌磨牙舌尖的颊斜面滑行,约至其 半处而分离,再重复上述运动,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合运循环。在此循环中 下颌向下向工作侧皆为准备运动,而上下颌磨牙颊尖相对至颊舌尖分离,才是磨 碎的咀嚼运动,其运动距离约为2~4m,此距离受磨牙牙尖斜度的影响。在正 常咀嚼过程中,捣碎和磨细往往是综合进行的。在后牙合运循环中非工作侧髁突 虽向工作侧移动,但仍为翼外肌、颞肌、舌骨上下肌群所稳定,作为支点,工作 侧的升颌肌群以咬肌与翼内肌收缩为力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 构成二类杠杆 此时动力臂长于阻力臂,可使机械效能增加。当研磨食物的后阶段,下颌接近牙 尖交错合时,则同时存在第二类与第三类杠杆作用
ICP 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约 1mm),此时, 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 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成为后退接触位。 MPP 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成为下颌姿势位。 (2)三者关系 a.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 1mm 左右到达 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 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 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接触, 通常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成为“长 正中”。 b.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从下颌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 1~3mm 到达牙尖 交错位,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关系。 试述捣碎和磨细过程及其生物学杠杆作用 答:捣碎主要时通过下颌的开闭运动,从垂直方向,由上下颌前磨牙将食物压碎, 多用于较酥碎的食物。磨细主要时通过下颌侧方运动,由上下颌磨牙进行侧咬合 来实现的。开始时,下颌先向下、外,继而向上,使工作侧同名牙尖彼此相对。 然后,下颌磨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回归至牙 尖交错位。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受食物的性质影响,如韧性强者,则下 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往往需要从中央窝沿上颌磨牙舌尖的颊斜面滑行,约至其一 半处而分离,再重复上述运动,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合运循环。在此循环中, 下颌向下向工作侧皆为准备运动,而上下颌磨牙颊尖相对至颊舌尖分离,才是磨 碎的咀嚼运动,其运动距离约为 2~4mm,此距离受磨牙牙尖斜度的影响。在正 常咀嚼过程中,捣碎和磨细往往是综合进行的。在后牙合运循环中非工作侧髁突 虽向工作侧移动,但仍为翼外肌、颞肌、舌骨上下肌群所稳定,作为支点,工作 侧的升颌肌群以咬肌与翼内肌收缩为力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构成二类杠杆。 此时动力臂长于阻力臂,可使机械效能增加。当研磨食物的后阶段,下颌接近牙 尖交错合时,则同时存在第二类与第三类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