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亲密关系 家庭生活历程与私生活的再建 唐·埃徳加和海伦·格莱泽 引言 为对财产继承权和与社会本身的再生产有 关的两性关系的合法性进行控制的机制。 家庭社会学鲜有专门探讨亲密关系, 为了强调家庭的意义是因时代而异的 更鲜有探讨爱的涵义者,这不免使人感到构成物,而覆盖其上的附着于亲密关系的感 惊异。学术界研究得很多的问题有∶婚前性情生活又使人看不清其意义,因而我们宁愿 关系、择偶、家庭的运作(包括正式结婚的使用家庭“生活经历”( career)这个概念以便 和婚外的)、离婚的原因,以及以新的家庭突出这两点:在建构和生活方面发生的历史 形式再建家庭生活等等。至于爱和亲密关系性变化;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相比,合理 则往往被视为社会心理学 研究的对象,这种想当然的 类,为是利7速择的意义日增加 家庭生活经历概念强 态度使人们对家庭的基本|所所长,该所是联邦政依法立的调现代家庭生活所特有和 意识形态和社会内各种关素。他是一位社会学家,曾经在芝加崇尚的协商和面向未来的 系的性别烙印产生错觉。大学、莫纳施大学和拉特罗大学任精神。早先使用的概念,如 本文以偏重结构的视 教,曾发表有关贫困、教育方面的不利 地位、幼年期,以及许多与豕屈玫策有 生活周期”,假定人人都 角审视家庭生活,并且从关的著作。通讯处:Dx.DmEA,经历固定的或合乎规范的 历史的和现实建构角度回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I若干发展阶段,从儿童到 顾家庭生活发生的变化。|Sude,30Qurm,Mkm,成人、离开双亲的家庭、择 Victoria 3000, Australia 学术界近年来联系现代社 海伦·格茉(,Hnkx偶、结婚和建立繁衍后代 会性质对“亲密关系的转e)为澳大利亚家题研究所研究员,是的新家庭,然后又周而复 变”的讨论(吉登斯,199-位着重研究家的形成,价值始启动新的循环 年、1992年)是我们的出社会学家。通讯处同上 年来有更多的作者 发点。作为我们分析基础 喜欢用“生活历程”(life 的关于家庭生活的概念认为:家庭生活是 course)概念来描述家庭生活。这至少突出 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政治和经济约束条件了社会中个体和不同集团从依赖成人抚养 下建构的,我们并不想当然地以之为生命的儿童时期到组建不同形式的成人生活所 周期中自然发生的事。在这方面人们只须走过的路是各不相同的。生活历程的概念 稍为注意一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是一·种描述,要比每个人都必然经历一定 会里,虽然家庭一向存在,但并非人人结的生命周期的概念更为适用。生活历程研 婚,事情也就清楚了;婚姻之出现,原是作究也试图考察个人生活历程所遇到的、使 2 0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Id. All rights reserved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34 唐·埃德加和海伦·格莱泽 不同的人走不同方向的机会和约束。 外构筑新的(两性)关系,对异性伴侣和家 然而,我们觉得现代社会发生的核心庭生活的感受、期待与过去有所不同。 变化是生活历程愈来愈向个体和群体的协 观察亲密关系的转变时必须加以考察 商和再建敞开,其意义几乎是事先筹划和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妇女离开了家庭生活的 构筑了生活经历(包括工作和家庭生活)。小天地,这可以同工业革命时期男人离开家 它们需要培训准备,它们涉及深思熟虑的庭生活相媲美。其重大影响有二:首先,它 决策,它们需要内省什么是对个人的最佳妇女像为男人一样打开了建立新联系的 选择,以及对实现某些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可能性,从而有暴露婚姻关系弱点的危险; 合理的估计。纵向研究比较清楚地揭示了其次,它改变了家庭内部亲密关系的性质, 家庭的模式、功能和关系怎样因时代而异,既影响到夫妇本身,也影响到他们的子女。 更多地属于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决定的“经 与现代事物有关的另一变化是人的寿 历”类型而非仅仅是生活历程中“发生”的命延长了,特别是妇女。这也给忠贞不渝的 事件(莫克斯内斯,1991年)。这个理性观关系的持续造成了问题,为人生历程中改 点似乎为当代人的另一种形象所否定,后变亲密生活性质打开了方便之门。老年人, 者认为当代人思想混乱,与旁人疏远,因为特别是妇女,当她们的男性伴侣早一点谢 没有强大的道德指针和传统支持而随波逐世的时候,会遇到建立新伙伴关系的机遇 流。然而它不能排除机会和约束的存在,在或者另行择偶,或者同年龄相仿的同性未 任何社会里,人们试图寻求出路时都必然亡人建立女友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持续多 会遇到机会和约束。 年。家庭经历的这一端还研究得很不够,它 多数西方工业化社会以及越来越多的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家庭变迁模式,已有 不少文献加以记载。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亲密关系的概念 单亲家庭中出生和度过大部分童年,其原 因是回避结婚和离婚率上升。在最基本的 亲密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种密 社会基层单元中出现这种儿童的情况,与切关系,不同于保持一定距离建立在权威 家庭中父母都在,有时还有较远亲属的情结构基础之上的工具性关系( instrumental 况性质不同在西方社会里,初婚年龄日益 relationships)。密切概念包含相互理解 推迟,同时伴之以提前发生亲密的两性关共同享有的特殊信息史以及情感的交流 系。这就意味着许多妇女和男子都同若干与维护自主和保持距离不同。这一密切性 异性伴侣发生过性关系,而不是私生活中和共同享有特殊信息的历史显然包含着信 限于与一个伴侣有密切关系,此外还有亲任,即不会在公众场合将相互坦露的信念 属和少数朋友,朋友通常是同性的。 和情感用来损害家庭生活。“家庭文化”概 文献对婚姻关系本身性质的变化也有念作为形成家庭私生活的信念体系的特定 许多记载,其中日益强调伴侣关系的质量,民族或阶级文化的子集并非不可思议。儿 而不是在私生活和公众生活的不同领域里童出生到一个业已构筑好的关系模式之 扮演的特定角色。离婚率提高也对亲密关中,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他们从社会学意 系的性质有影响,表现在通过婚姻爱情关义上区分“朋友”和“陌生人”都是以上述模 系形成的密切纽带不无痛苦地切断了,另式为样板的。 2 0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Id. All rights reserved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家庭与来密关系:家庭生活历程与私生活的再建 135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社会学家时常把持不一定比过去弱。 传统社会中的有个人特征的生活与群体生 然而,如同吉登斯(1990年)所指出的 活相区别。在传统社会里,亲属关系和生活那样,的确,抽象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市场 共同体形成跨越时代和空间的稳定社会纽体系,改变了友谊的性质;因为抽象体系的 带的基础,这一点同现代社会生活的冷漠惯例没有人情味,没有道德观念,追求忠诚 无情形成鲜明对照,在现代社会中信任不可靠的个人关系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 得不归属于抽象体系。这些都是社会学家组成部分。用吉登斯的话来说,这些并不与 所熟知的共同体( Gemeinschaft)与社会传统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相脱离 ( Geselleschaft)之间的区别。在传统社会而是把整个抽象体系同个人生活及其社会 中,信任更多地依赖为反对敌人而形成的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吉登斯(1990年 群居联盟以及建立在诚实与荣誉基础之上第121页)把这描述为亲密关系的转变 的同志情谊,较少地依赖亲密关系;与之相因为个人的信任并非只关注地方的和亲 对照,在现代社会中,抽象体系无法提供个属的网络,信任成为向他人敞开心扉的 人信任所提供的相互关系或亲密关系。在事”。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可循,必须用坦 这里,个人之间的友谊关系以及两性间的诚和热情贏得信任,必须通过相互敞开心 亲密关系成为建立社会联系的手段,而这扉的过程来建立信任。 种联系必须建立在亲切的交流与互相有所 吉登斯论证说,现代生活经验涉及几 反应的基础之上。这种相互关系以协商、再个交叉点(1990年,第140页及其后),首先 协商和不稳定为条件。 是错位或疏远与再植入(re- embedding) 现代社会的保守派批评家,如伯杰和熟悉的交叉。一方面全球化的文化和信 (1973年,1983年),认为市民社会和社区息系统确实使个人与当地环境相疏远,另 纽带的解体损害了个人生活的质量。官僚方面现代的运输和通讯又再建地方和亲 体制和大众社会使私生活失去了制度约属联系,把个人重新植入分享经验的许多 東,而公众生活则失之于过分制度化。结果全球性共同体之中 使得个人生活趋于内向,从而使市民社会 第二个交叉出现在亲密关系或个人信 受损。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则声称资本主任与无人情味之间。他论证道,这不是真实 义和消费主义削弱了私生活,或者按照哈的:现代性意味着生活在陌生人当中。新的 贝马斯(1987年)的说法,资本主义和消费地方和空间创造了建立信任的新环境,可 主义“把技术系统同生活世界分割开来”。以同以前的陌生人建立新的个人联系。与 其他作者,如菲希尔(1982年),认为新的远方的人维持亲密关系是可能的,金钱可 社区生活形式产生了,他指出社区不仅是以购买咨询服务,借以探索亲密的和个人 作为国家的对立物而存在,它还包括许多的内部世界。然而信任是有两重性的,因为 其他要素。有特定邻里的社区关系;仍然存分离的可能性总是存在,因为个人信任要 在的亲属关系;有同辈之间的个人亲密关求有自知之明和会表达自己,要求从另 系,包括友谊;同时还有在婚姻关系之内或方得到信任和支持,向另一方敞开心扉的 之外的两性亲密关系。虽然从日常活动的新要求会使放心同焦虑交织在一起。 组织形式来看,社区关系和亲属纽带都发 这就涉及第三种交叉,即专长与再学 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给家庭及私生活的支习之间的交叉。专家们——心理学家、咨询 2 0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Id. All rights reserved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埃德加和海伦·格莱泽 人员——接管了个人生活的世界,但是在人作主的条件界定的,妇女和儿童只能服 现代社会中,当外行的普通人花大力气构从父权制赋子的社会空间 筑各种关系,在他们的私人活动中求教于 关系专家们是可以再度获取专长的。尽管罗曼蒂克爱情与家庭生活 存在存在主义的担忧,仍然需要对现代世 界的继续存在给予基本的信任,但是比这 为了阐明家庭生活发生的变化,我们 点更重要的是在私人家庭生活世界里建不仅需要了解在工作性质方面出现的经济 立倍任关系。可以把吉登斯的“现代生活是变化,也需要了解相伴随的意识形态变化。 种毁灭之车”的概念同马克思的“现代生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根本的、核心 活是魔鬼”的观点,以及韦伯的“官僚机构的社会过程是理性的兴起,从此对自然和 合理性的铁笼”(韦伯,1976年)的概念相社会过程的理性理解逐渐取代神秘主义和 比较。毁灭之车的形象意味着现代性确实教条的专横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占据重要 始于“与危险共存的不可避免性,这些危险地位的是,两性关系和生殖同罗曼蒂克爱 不仅远非个人所能控制,甚至大的组织,包情概念分离开了,妇女对管家和抚养子女 括国家在内也无能为力”(1990年,第131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人们通常把这个变 页),这个毁灭之车有摆脱我们控制的危化称为罗曼蒂克爱情的兴起,在18世纪末 险,虽然它可以被驱动,可以依靠我们的决和19世纪初,这一情况是同创造有别于工 定得到部分控制 作场所的家庭有联系的,是同母性的“发 这一现代生活观对家庭生活不断变化明”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有 的性质以及亲密关系结构的关系在于,在联系的(肖特,1975年;斯通,1982年、990 现代社会生活中个人和自我认同的地位出年;吉登斯,1992年;达利,1982年;巴丹 了问题。与过去相比,个人植根于自成一体泰,1981年)。随着家庭与工作场所分开, 的有亲属关系的社区中的可能性小了,家在家庭环境中父权不可避免地下降了。因 庭作为一个单位也较少受到特定时间、地需要限制家庭规模而引发的节制生育,与 点、习俗的约東。换句话说,私生活和公众心理学以及育儿科学同时兴起。按照育儿 生活都更具有自反性,更向协商打开大门。科学的观点,儿童是容易受到伤害的,需要 以往家庭及其与婚姻的通常联系构成了密保护哺育和小心翼翼的培养,而不是把儿 切的私生活(与公众的共同活动相比较而童当作小大人,处处施加管卡(埃里斯, 言)的边界,这种边界现在比较易于渗透1962年)。同这一运动相联系的是把母亲 了。要求家庭中的个人构筑私生活而不是和妻子理想化,夫妻有所分工,女性的角色 享受构筑好的私生活。诚然,即使在人为安是培埴爱情,经济上依靠男子,并且脱离了 排的婚姻之中,两性关系的经验不可避免外部公众世界(莱格尔,1985年) 地要建立某种亲密关系(柯林斯,1975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转变具有潜在 年),建立共同享有的相互理解的世界的某的破坏性,因为它一方面在家庭内部给妇 种概念,但是它要受到亲属关系和社区范女以自主权,另一方面则剥夺了妇女在其 围的两方面限制。以往对这一私生活世界他领域的权利(芒特,1982年;瑞安,1981 及其同公众生活的权力结构相脱离的父权年)。不过它的破坏性也受到了限制,这是 控制,意味着亲密关系是以相当狭窄的男因为罗曼蒂克爱情同婚姻、同母性有永久 2 0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Id. All rights reserved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家庭与亲密关系:家庭生活历程与私生活的再建 candlelight WEDDING CHAPEL MARRIAGE INFORMAT)ON IMMEDITE AA NEDDOTGR SERV KES 在拉斯韦加斯结婚,1991年。F·迪朗摄影/西帕社( Sipa press)供稿 译者按:拉斯韦加斯为美国内华达州城市,以夜总会和赌场闻名于世,也以结婚手续简捷见称 2 0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Id. All rights reserved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