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兼开放式问题的量化尝试 李煜徐安琪 摘要:本研究依据实证研究的资料,梳理和勾勒青年人爱情观的特征、类型及其 分布。研究发现,普通青年人是从感受、关系规范和条件三方面来定义爱情。其中,作 为伴侣间社会角色关系的“规范”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爱情的社会性本 质。在研究方法上,作者试图将带有定性研究色彩的“开放式问题”与定量统计分析手 段相结合,为探索两者在经验研究中的结合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爱情;观念类型:;开放式问题;量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1;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7-0132-1 作者简介:李煜,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安琪,上海社会科 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020) 爱情自古有之,但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把浪漫爱情和婚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是西方工 业革命以后才流行开来的①。工业革命导致的三方面变迁支持着浪漫爱情观念的产生与流行:家 庭与工作场所的分离、代际权威关系的松弛和新的“为母之道”( the invention of motherhood) 伴随这些变迁的后果是,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以及确定女性的基本家庭责任是给予家人情 感和爱的支持这样一个观念。 中国《诗经》里就有大量关于爱情的篇章。但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以传统的“包 办婚姻”为主要特征。中国家庭和婚姻结构的巨大转变发生在20世纪。最初,主要是那些年轾 分子开始要求更多的恋爱和婚姻自由②。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竭力促进这一转变。直 接的手段是在1950年颁布《婚姻法》,间接的是通过促进妇女外出就业。由此,中国的婚姻模式 逐渐从包办婚姻转向自由恋爱的择偶模式③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社会学家相信浪漫爱情的观念产生和普及并不是社会生活一个自然的过 收稿日期:2007-04-28 *本文资料来自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项目“市场化转型中的青年择偶”,我们感谢美中学术交流委责 会对本研究计划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慷慨资助。四川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高培文和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李宗克、研究实习员张亮参与了部分调査抽样和资料复核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O Giddens, A.(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aker, H.(1979). 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 London: Macmillan. 8 Whyte, M. K.(1990). Changes in Mate Selection in Chengdu, China. In D. Davis & E. Vogel(Eds.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pp. 181-21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Xu, X. Whyte, M. K. (1990). Love Matches and Arranged Marriag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709-722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132 摘 要:本研究依据实证研究的资料,梳理和勾勒青年人爱情观的特征、类型及其 分布。研究发现,普通青年人是从感受、关系规范和条件三方面来定义爱情。其中,作 为伴侣间社会角色关系的“规范”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爱情的社会性本 质。在研究方法上,作者试图将带有定性研究色彩的“开放式问题”与定量统计分析手 段相结合,为探索两者在经验研究中的结合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爱情;观念类型;开放式问题;量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1;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7-0132-10 作者简介:李 煜,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安琪,上海社会科 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 200020) 爱情自古有之,但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把浪漫爱情和婚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是西方工 业革命以后才流行开来的①。工业革命导致的三方面变迁支持着浪漫爱情观念的产生与流行:家 庭与工作场所的分离、代际权威关系的松弛和新的“为母之道”(the Invention of Motherhood)。 伴随这些变迁的后果是,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以及确定女性的基本家庭责任是给予家人情 感和爱的支持这样一个观念。 中国《诗经》里就有大量关于爱情的篇章。但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以传统的“包 办婚姻”为主要特征。中国家庭和婚姻结构的巨大转变发生在 20 世纪。最初,主要是那些年轻 的城市知识分子开始要求更多的恋爱和婚姻自由②。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竭力促进这一转变。直 接的手段是在 1950 年颁布《婚姻法》,间接的是通过促进妇女外出就业。由此,中国的婚姻模式 逐渐从包办婚姻转向自由恋爱的择偶模式③。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社会学家相信浪漫爱情的观念产生和普及并不是社会生活一个自然的过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 ——兼开放式问题的量化尝试 李 煜 徐安琪 收稿日期:2007-04-28 * 本文资料来自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项目“市场化转型中的青年择偶”,我们感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 会对本研究计划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慷慨资助。四川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高培文和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李宗克、研究实习员张亮参与了部分调查抽样和资料复核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① Giddens, A.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② Baker, H. (1979). 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 London: Macmillan. ③ Whyte, M. K. (1990). Changes in Mate Selection in Chengdu, China. In D. Davis & E. Vogel (Eds.)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pp. 181-21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Xu, X. & Whyte, M. K. (1990). Love Matches and Arranged Marriag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709-722.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李 煜 徐安琪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132
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程和属性,而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且受到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深刻影响 到底什么是爱情,我们能否给爱情一个定义呢?在西方文献里,对于爱情的定义众说纷纭、 不胜枚举。原因是它的复杂性,它涉及行为个体的体验和经历,亦是一个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 心理和主观情感的结合体。甚至有人认为它的概念太过复杂因而不可能被定义①。虽然至今还没 有一个被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仍然希望能从这一复杂而且捉摸不定的现象 中摄取其本质的要素。一个较为成功的途径是通过爱情类型的划分间接地讨论爱情的本质。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给爱情一个理论定义,而是试图回答“在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意识中究竟什 么是爱情?他们的爱情观念呈现出什么模式?”这一问题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 本土性的设问:爱情也许是人类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对爱情的理解 和表达是不同的。那么,对当代中国年轻人爱情观的研究亦需要从本土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其 次,我们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试图给爱情一个定义或是一套抽象的理论类型划分,而是依据被调查 的普通人对爱情的看法,讨论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爱情的观念类型。换言之,我们对爱情的类型划 分,不同于以往爱情类型学硏究依据的理论性逻辑演绎,而是基于现实的归纳提炼 本研究将在回顾有关爱情类型学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实证研究的资料,梳理出当代普通年轻 人的爱情观类型,并讨论其特征,挖掘其理论涵义 理论回顾:爱情观研究的视角及类型学 在西方文献中,对爱情定义和类型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可归 纳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社会学各理论流派,他们的研究目的并不在于找到一个完美的爱情定义 而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强调浪漫爱情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受到社会结构和各种社会因素制 约,同时也关心爱情产生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后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角和研究取向:另 大类的工作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完成的,他们大多放弃简单地对爱情下一个定义的做法,而 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情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发展出一些关于爱情的类型划分和模型。下面我们对这 两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一简单回顾,同时介绍西方学术界对普通人爱情观的研究成果。 1.爱情研究的不同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爱情所导致的婚姻可能破坏现存的社会制度,但也是实现社会繁衍最好 的制度安排。浪漫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两性之间的强烈的情感依赖,它可以在任何一对男女间 发生,所以它对社会的制度安排具有潜在的威胁。为了避免它对社会现存制度产生破坏,多种社 会结构模式( Sociostructural patterns)被发展出来以控制其危害,如童婚制、包办婚姻等②。同 时,爱情的功能也显而易见,在爱情基础上的夫妻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比其他制度安排更有 效。因为父母总是比其他人更耐心、细致和更有奉献精神 而在冲突论者看来,爱情是今日妇女受压迫的“轴心”( Pivot)③。他们认为,尽管性别的阶 级分层是源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但在现代社会,在这些生物基础被弱化后(学校承担家庭教育 功能,以及生育控制技术等等),妇女仍然没有得到解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爱情在我们 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使妇女继续遵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服从男性 交换论认为爱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公平交换”。双方用以交换的资源,在性质和种类或许 不同,但资源的价值至少在双方看来大致相当。不然的话,爱情关系很难维持和继续。这一观点 O Fehr, B. Russell, J. A.(1991). Concept of Love Viewed by from a Prototyp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425-438 2 Goode, W. J.(1959). The Theoretical Importance of Lov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38-47 3 Firestone, S. (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Womens Press. 133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133 程和属性,而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且受到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深刻影响。 到底什么是爱情,我们能否给爱情一个定义呢?在西方文献里,对于爱情的定义众说纷纭、 不胜枚举。原因是它的复杂性,它涉及行为个体的体验和经历,亦是一个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 心理和主观情感的结合体。甚至有人认为它的概念太过复杂因而不可能被定义①。虽然至今还没 有一个被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仍然希望能从这一复杂而且捉摸不定的现象 中摄取其本质的要素。一个较为成功的途径是通过爱情类型的划分间接地讨论爱情的本质。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给爱情一个理论定义,而是试图回答“在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意识中究竟什 么是爱情?他们的爱情观念呈现出什么模式?”这一问题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 本土性的设问:爱情也许是人类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对爱情的理解 和表达是不同的。那么,对当代中国年轻人爱情观的研究亦需要从本土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其 次,我们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试图给爱情一个定义或是一套抽象的理论类型划分,而是依据被调查 的普通人对爱情的看法,讨论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爱情的观念类型。换言之,我们对爱情的类型划 分,不同于以往爱情类型学研究依据的理论性逻辑演绎,而是基于现实的归纳提炼。 本研究将在回顾有关爱情类型学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实证研究的资料,梳理出当代普通年轻 人的爱情观类型,并讨论其特征,挖掘其理论涵义。 一、理论回顾:爱情观研究的视角及类型学 在西方文献中,对爱情定义和类型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可归 纳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社会学各理论流派,他们的研究目的并不在于找到一个完美的爱情定义, 而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强调浪漫爱情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受到社会结构和各种社会因素制 约,同时也关心爱情产生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后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角和研究取向;另 一大类的工作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完成的,他们大多放弃简单地对爱情下一个定义的做法,而 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情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发展出一些关于爱情的类型划分和模型。下面我们对这 两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一简单回顾,同时介绍西方学术界对普通人爱情观的研究成果。 1. 爱情研究的不同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爱情所导致的婚姻可能破坏现存的社会制度,但也是实现社会繁衍最好 的制度安排。浪漫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两性之间的强烈的情感依赖,它可以在任何一对男女间 发生,所以它对社会的制度安排具有潜在的威胁。为了避免它对社会现存制度产生破坏,多种社 会结构模式(Sociostructural Patterns)被发展出来以控制其危害,如童婚制、包办婚姻等②。同 时,爱情的功能也显而易见,在爱情基础上的夫妻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比其他制度安排更有 效。因为父母总是比其他人更耐心、细致和更有奉献精神。 而在冲突论者看来,爱情是今日妇女受压迫的“轴心”(Pivot)③。他们认为,尽管性别的阶 级分层是源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但在现代社会,在这些生物基础被弱化后(学校承担家庭教育 功能,以及生育控制技术等等),妇女仍然没有得到解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爱情在我们 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使妇女继续遵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服从男性。 交换论认为爱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公平交换”。双方用以交换的资源,在性质和种类或许 不同,但资源的价值至少在双方看来大致相当。不然的话,爱情关系很难维持和继续。这一观点 ① Fehr, B. & Russell, J. A. (1991). Concept of Love Viewed by from a Prototyp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425-438. ② Goode, W. J. (1959). The Theoretical Importance of Lov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38-47. ③ Firestone, S. (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Women's Press.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李 煜 徐安琪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133
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有大量的支持者。其他的观点还包括: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认为 爱情复杂、多样,而且对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的意义也不相同①;演变发展论者主张人们的恋爱 关系及爱情含义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最初,爱情是一个可以天长地久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然后逐渐消退。爱情的经历分为六个阶段:开始、偶尔约会、开始相爱、热恋、衰退和终止②。 2.爱情的类型学研究 对本研究而言,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显得更直接相关一些。社会心理学对爱情进行系统研究 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Rubin那个著名的区分爱情( Loving)和喜欢( Liking)研 究③。正是因为 Rubin成功地区分了爱情和喜欢,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才得以开始关注和探索爱 情复杂而多维的本质。他们对爱情的类型学划分主要有: (1)爱情的基本类型理论 Companionate/ Passionate Love Typology) Hatfield和 Walster是最早 研究爱情类型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们提出了一个对爱情两分法的分析框架。他们认为,从类 型学的角度可以将爱情分为伴侣型爱情( Companionate love)和狂热型爱情( Passionate love) 两种。两者之间在情绪的强烈程度、对“性”的看法和爱情的稳定程度3个方面有重大的差别④ 这一“两分法”不仅在该领域是最有影响的,并在后来的一系列研究中被证明是爱情最基本的 个分类法 (2)爱情的类别理论( Love Styles Theory)。这个理论是在Lee的爱情类别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Lee归纳了文学和历史文献资料、访谈等各种资料,定义了6种爱情类别,分别是:浪漫型 (Eros)、游戏型( Ludus)、朋友型( Storge)、占有型( Mania)、现实型( Pragma)、无私型( Agape)。 Hendrick等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量表,实现了对这6种爱情类别的量化测量。这套 量表在社会心理学界得到一定的验证和广泛的应用⑤ (3)爱的三要素理论(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这个观点是由 Sternberg提出的,按照他的 观点,爱包含3个要素,分别是亲密( Intimacy)、激情( Passion)和承诺( Decision/ Commitment) 在完美的爱情里,三者就如鼎之三足不可或缺并互为平衡,但它在现实中是很罕见的⑥。现实 界中爱情的多姿多彩,正是因为这三者之间不平衡的分布和不同的组合所酿成。 Sternberg依据 这三要素不同的组合定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比如,浪漫爱情( Romantic love)是多亲 密和激情而少承诺的一种爱情形态,如一见钟情:伴侣型爱情( Companionate love)是亲密和 责任感的结合,却又缺少了些激情;盲目的爱( 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时间进 行很好的沟通和了解,比如闪电式结婚。但 Sternberg的理论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验证。 (4)爱情的依恋类型论( Attachment style theory)。 hazan和 Shaver尝试将发展心理学家的母 婴依恋关系类型运用于爱情关系的研究中。他们依据 Ainsworth提出爱情的三种不同的依恋类 O Hendrick, S. S.& Hendrick, C. (1992). Romantic Lo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2 Brown, N. M?& Amatea, E. S.(2000). Lov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eys of the Heart. Philadelphia 3 Rubin, Z.(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65-273. O Hatfield, E. Walster, G.(1978). A New Look at Love. MA: Addison Wesley: Brehm, S. S.(1985)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Random House. 6 Lee, L. A. (1973). The Colours of Love. Don Mills, Ontario: New Press: Hendrick, C,&Hendrick, S. S. (1986). A Theory and Model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92-402 Hendrick, S. S, Hendrick, C.& Adler, N. L.(1988). Romantic Relationship: Love, Satisfaction, and Staying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980-988: Hendrick, S. S.&Hendrick, C (1992). Romantic Lo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Jacobs,J. R. (1992). Facilitators of romantic attrac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 love styl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 227-234. 6 Sternberg, R. J.(1988). The Triangle of Love. New York: Viking-Penguin, Inc: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134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有大量的支持者。其他的观点还包括: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认为 爱情复杂、多样,而且对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的意义也不相同①;演变发展论者主张人们的恋爱 关系及爱情含义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最初,爱情是一个可以天长地久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然后逐渐消退。爱情的经历分为六个阶段:开始、偶尔约会、开始相爱、热恋、衰退和终止②。 2.爱情的类型学研究 对本研究而言,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显得更直接相关一些。社会心理学对爱情进行系统研究 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Rubin那个著名的区分爱情(Loving)和喜欢(Liking)研 究③。正是因为 Rubin 成功地区分了爱情和喜欢,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才得以开始关注和探索爱 情复杂而多维的本质。他们对爱情的类型学划分主要有: (1)爱情的基本类型理论(Companionate/Passionate Love Typology)。Hatfield 和Walster是最早 研究爱情类型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们提出了一个对爱情两分法的分析框架。他们认为,从类 型学的角度可以将爱情分为伴侣型爱情(Companionate Love)和狂热型爱情 (Passionate Love) 两种。两者之间在情绪的强烈程度、对“性”的看法和爱情的稳定程度3个方面有重大的差别④。 这一“两分法”不仅在该领域是最有影响的,并在后来的一系列研究中被证明是爱情最基本的一 个分类法。 (2)爱情的类别理论(Love Styles Theory)。这个理论是在Lee的爱情类别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Lee 归纳了文学和历史文献资料、访谈等各种资料,定义了 6 种爱情类别,分别是:浪漫型 (Eros)、游戏型(Ludus)、朋友型(Storge)、占有型(Mania)、现实型(Pragma)、无私型(Agape)。 Hendrick 等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量表,实现了对这 6 种爱情类别的量化测量。这套 量表在社会心理学界得到一定的验证和广泛的应用⑤。 (3)爱的三要素理论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这个观点是由Sternberg提出的,按照他的 观点,爱包含3个要素,分别是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Decision/Commitment)。 在完美的爱情里,三者就如鼎之三足不可或缺并互为平衡,但它在现实中是很罕见的⑥。现实世 界中爱情的多姿多彩,正是因为这三者之间不平衡的分布和不同的组合所酿成。Sternberg依据 这三要素不同的组合定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比如,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是多亲 密和激情而少承诺的一种爱情形态,如一见钟情;伴侣型爱情(Companionate Love)是亲密和 责任感的结合,却又缺少了些激情;盲目的爱(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时间进 行很好的沟通和了解,比如闪电式结婚。但 Sternberg 的理论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验证。 (4)爱情的依恋类型论(Attachment style theory)。Hazan 和 Shaver尝试将发展心理学家的母 婴依恋关系类型运用于爱情关系的研究中。他们依据 Ainsworth 提出爱情的三种不同的依恋类 ①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1992). Romantic Lo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② Brown, N. M.?& Amatea, E. S. (2000). Lov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eys of the Heart. Philadelphia: Brunner Mazel. ③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65-273. ④ Hatfield, E. & Walster, G. (1978). A New Look at Love. MA: Addison Wesley;Brehm, S. S. (1985).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Random House. ⑤ Lee, L. A. (1973).The Colours of Love. Don Mills, Ontario: New Press;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86). A Theory and Model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92-402;Hendrick, S. S., Hendrick, C. & Adler, N. L. (1988). Romantic Relationship: Love, Satisfaction, and Staying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980-988;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1992). Romantic Lo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Jacobs, J. R. (1992). Facilitators of romantic attrac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 love styl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 227-234. ⑥ Sternberg, R. J. (1988). The Triangle of Love. New York: Viking-Penguin, Inc;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李 煜 徐安琪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134
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型( Attachment style)安全型( Secure)、躲避型( Avoidant)和焦虑型( Anxious/ Ambivalent)①。 他们认为,如同婴儿和母亲关系的构建过程类似,浪漫的爱情——两个成年的恋人形成情感纽带 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生物的过程 3.对普通人爱情观的研究 尽管社会学家对爱情的研究采取不同的理论视角,其关心的主题无非是两个,一是爱情是如 何、多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制约,二是爱情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又有何种作用和影 响。虽然对于这两个主题,各家各持己见,但其根本的不同却在于他们对爱情的概念持有不同的 理论预设:在结构功能者看来,爱情的“浪漫”是冲击社会原有秩序的潜在威胁性力量,而“门 当户对”的爱情又可以维护和复制既有社会结构:冲突论预设了两性间不平等的地位和权力关 系,而爱情则是这些不平等的合法化和再生产的工具:交换理论没有给爱情留下多少作为的空 间,爱情发生与否似乎完全为人们的社会结构位置和资源拥有状况所决定。符号互动论者完全撇 开社会宏观结构,专注于当事人之间微观的互动过程。 正是基于这些爱情概念的不同理论预设,各社会学理论流派导延出不同的理论观点。也正因 为如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察日常生活中爱情的现实的形态、内涵和意义。不同于上述社会学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强调日常生活中爱情的现实形态有两方面特征:一是我们并不事先对爱 情做理论的预设和规定,而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理解爱情的含义和内容,以此探查各社会学理论 预设的合理性程度:二是不同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通行的对爱情类型的理想型构建,我们采取从 现实中归纳提炼的研究策略。我们的目的既非构建爱情的构成要素或维度理论,亦非穷尽各种理 论可能类别,而是试图描绘现实世界中爱情的类型及其分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爱情的意义 有现实而本土化的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爱情形成的制约条件和影响作用机制。这种 以研究普通人对爱情的看法为视角的研究,是对爱情进行本土化理解和概念化的第一步,理应成 为爱情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但长期以来没有为中外学界所重视。 中国大陆关于爱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婚姻基础”的研究上,也就是从理论上探讨现阶段 中国人的婚姻究竟是“爱情基础论”,还是把爱情与经济/物质(或加上道德、法律)等相结合 的“综合基础论”,或以爱情为理想目标、经济等因素日渐减弱的“爱情主线论”② 较有影响的一项定量研究是李银河利用北京547个已婚男女样本所做的爱情研究,以“双方 感情”在被访者结合时是否重要为依变量,考察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浪漫爱的影响③。《中 国婚姻质量研究》课题给出“恋爱经历富有戏剧性/神秘感”、“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得神魂颠 倒/如胶似漆”、“精神和肉体的完美结合”和“经常给所爱之人一个意外的惊喜”等8项具有 经典含义和激情感受的罗曼蒂克爱情的表述,让被访选答自己所理解的浪漫爱的含义和所体验 过的浪漫爱的经历,结果显示,即使是上海20-65岁的已婚男女样本,也有43.4%讲不清“浪 漫爱情”为何物,认同率最高的依次为“情人眼里岀西施”、“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情调”、“山 盟海誓永不变心”和“甘愿为爱情牺牲一切”,分别占17%、16%、12%和12%;而从未体验过 O Hazan, C,& Shaver, P.(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11-523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 S.& Wall S.(1978). Pattern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②常国顺:《社会主义的婚姻基础是爱情吗?》,《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任国钧:《社会主义社会婚姻不是以 爱情为基础吗?》,《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吴铎:《对性爱的几点认识一一也谈婚姻的基础》,《社会》1983 第5期:范春林:《论婚姻的爱情基础》,《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何骏:《对爱情基础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徐旭如:《论当代婚姻的非爱情基础》,《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 ③李银河:《关于爱情的研究》,《未定稿》1989年第12期。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135 型(Attachment style):安全型(Secure)、躲避型(Avoidant)和焦虑型(Anxious/Ambivalent)①。 他们认为,如同婴儿和母亲关系的构建过程类似,浪漫的爱情——两个成年的恋人形成情感纽带 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生物的过程。 3. 对普通人爱情观的研究 尽管社会学家对爱情的研究采取不同的理论视角,其关心的主题无非是两个,一是爱情是如 何、多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制约,二是爱情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又有何种作用和影 响。虽然对于这两个主题,各家各持己见,但其根本的不同却在于他们对爱情的概念持有不同的 理论预设:在结构功能者看来,爱情的“浪漫”是冲击社会原有秩序的潜在威胁性力量,而“门 当户对”的爱情又可以维护和复制既有社会结构;冲突论预设了两性间不平等的地位和权力关 系,而爱情则是这些不平等的合法化和再生产的工具;交换理论没有给爱情留下多少作为的空 间,爱情发生与否似乎完全为人们的社会结构位置和资源拥有状况所决定。符号互动论者完全撇 开社会宏观结构,专注于当事人之间微观的互动过程。 正是基于这些爱情概念的不同理论预设,各社会学理论流派导延出不同的理论观点。也正因 为如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察日常生活中爱情的现实的形态、内涵和意义。不同于上述社会学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强调日常生活中爱情的现实形态有两方面特征:一是我们并不事先对爱 情做理论的预设和规定,而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理解爱情的含义和内容,以此探查各社会学理论 预设的合理性程度;二是不同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通行的对爱情类型的理想型构建,我们采取从 现实中归纳提炼的研究策略。我们的目的既非构建爱情的构成要素或维度理论,亦非穷尽各种理 论可能类别,而是试图描绘现实世界中爱情的类型及其分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爱情的意义 有现实而本土化的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爱情形成的制约条件和影响作用机制。这种 以研究普通人对爱情的看法为视角的研究,是对爱情进行本土化理解和概念化的第一步,理应成 为爱情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但长期以来没有为中外学界所重视。 中国大陆关于爱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婚姻基础”的研究上,也就是从理论上探讨现阶段 中国人的婚姻究竟是“爱情基础论”,还是把爱情与经济 / 物质(或加上道德、法律)等相结合 的“综合基础论”,或以爱情为理想目标、经济等因素日渐减弱的“爱情主线论”②。 较有影响的一项定量研究是李银河利用北京 547个已婚男女样本所做的爱情研究,以“双方 感情”在被访者结合时是否重要为依变量,考察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浪漫爱的影响③。《中 国婚姻质量研究》课题给出“恋爱经历富有戏剧性/ 神秘感”、“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得神魂颠 倒 / 如胶似漆”、“精神和肉体的完美结合”和“经常给所爱之人一个意外的惊喜”等 8 项具有 经典含义和激情感受的罗曼蒂克爱情的表述,让被访选答自己所理解的浪漫爱的含义和所体验 过的浪漫爱的经历,结果显示,即使是上海 20-65 岁的已婚男女样本,也有 43.4%讲不清“浪 漫爱情”为何物,认同率最高的依次为“情人眼里出西施”、“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 情调”、“山 盟海誓永不变心”和“甘愿为爱情牺牲一切”,分别占 17%、16%、12% 和 12%;而从未体验过 ①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11-523;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 S. & Wall, S. (1978). Pattern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② 常国顺:《社会主义的婚姻基础是爱情吗?》,《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年第1 期;任国钧:《社会主义社会婚姻不是以 爱情为基础吗?》,《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吴铎:《对性爱的几点认识——也谈婚姻的基础》,《社会》1983 年第 5 期;范春林:《论婚姻的爱情基础》,《社会科学》1993 年第 1 期;何骏:《对爱情基础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2 期;徐旭如:《论当代婚姻的非爱情基础》,《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 7 期。 ③ 李银河:《关于爱情的研究》,《未定稿》1989 年第 12 期。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李 煜 徐安琪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135
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任何浪漫意境和情调的高达76.8%,曾有过“爱得神魂颠倒、如胶似漆”经历的为最多,但也 仅占7%①。但该研究的爱情含义仅限于激情式,且由研究者给出封闭式答案供选择,我们尚未 见到对爱情不同类别或要素的定量研究,更缺乏以普通人自述的开放式资料所归纳的爱情类型和 特征的研究。 在西方学界,以普通人爱情观为视角的经验研究也不多见,但以Fehr的研究为代表。他曾 经对14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让被访者列出他们所认为的爱情特征。结果表明,普通人对爱情 定义也是丰富而复杂的,他大约共列举了爱情的68种不同特征,包括包容、关心、尊重、奉献、 性的吸引力、时时为对方着想和兴奋,等等。其中排序前3位的特征与 Hatfield和 Walster所 界定的“伴侣型爱情”十分相似。在1991年的另一项研究中,Fehr同样列举了这68种特征,请 他们判定哪些更准确地描述了爱情的概念。结果符合伴侣型爱情的特征要多于狂热型爱情。Fehr 的结论是普通人对爱情的看法包含了伴侣型爱情和狂热型爱情这两方面,但认为伴侣型爱情是爱 情的基本特征,狂热型爱情相对不那么重要。这些论点似乎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但在后继的研究 中也得以证实② 、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文实证资料来自“市场化转型中的青年择偶”课题组采用多阶分层概率抽样方法和入户面 访获得的问卷调查资料。调查在上海、成都分别完成问卷500和300份,对象为城市户籍人口中 的适龄未婚青年(男22-30岁,女20-28岁) 为考察现代年轻人的爱情观,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被访者在不受任何暗示 的情况下,自由地表达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开放式问题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同时避 免了通常问卷调查中封闭式的询问使被访者在答题时的削足适履现象。为了避免对被访者的暗 示,我们在问卷设计时将所有与爱情有关的行为、态度和量表等置于爱情观念的开放问题之后。 问卷设问具体如下 您知道我们这个调査主要与爱情有关,我们想先听听您的看法。能否根据您个人的 体会和理解,简单地叙述一下你心目中爱情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要求访问员在入户访谈时不要给被访者任何提示或暗示,让其自由做答。在被访者回答 后保持一定程度的追问:“还有呢?还有吗……”,并及时澄清被访者含义不清的回答。除此之 外,访问员的工作就是将被访者的回答如实、详细地记录,即尽量逐字逐句地记录被访者原话, 不得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任何改变。 对开放式问题的编码是将语言文字回答转化为计算机编码的过程,其过程类似于一个多项选 择题。两者的不同在于一个是事前设计,一个是事后整理而得,因此两者也就具有不同的方法论 含义的差异③。但在统计方法的使用上两者并无差异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800份,其中未答或答“不知道”的共28人,认为“难说”或“说不清 的12人,回答“不相信有爱情”的3人,共获得有效问卷757份,实际回答率为94.5%。对相 似的编码进行合并后,共可归为16大类表述和一个其他类。之所以归到其他类是因为一些回答 不着边际,有的则太过奇特难以归并或独立成类,且人数又过少。因为“其他”类的含义不清, ①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Fehr, B.(1988). Prototyp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Love and Commi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 557-579: Fehr, B. Russell, J. A.(1991). Concept of Love viewed by from rototyp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425-43& Fehr, B. Broughton R. H. (1993).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view of Love. University of Winipeg ③李煜:《开放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应用》,《社会学》1996年第1期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136 任何浪漫意境和情调的高达 76.8%,曾有过“爱得神魂颠倒、如胶似漆”经历的为最多,但也 仅占 7% ①。但该研究的爱情含义仅限于激情式,且由研究者给出封闭式答案供选择,我们尚未 见到对爱情不同类别或要素的定量研究,更缺乏以普通人自述的开放式资料所归纳的爱情类型和 特征的研究。 在西方学界,以普通人爱情观为视角的经验研究也不多见,但以 Fehr 的研究为代表。他曾 经对 141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让被访者列出他们所认为的爱情特征。结果表明,普通人对爱情 定义也是丰富而复杂的,他大约共列举了爱情的 68 种不同特征,包括包容、关心、尊重、奉献、 性的吸引力、时时为对方着想和兴奋,等等。其中排序前 3 位的特征与 Hatfield 和 Walster所 界定的“伴侣型爱情”十分相似。在 1991 年的另一项研究中,Fehr 同样列举了这 68 种特征,请 他们判定哪些更准确地描述了爱情的概念。结果符合伴侣型爱情的特征要多于狂热型爱情。Fehr 的结论是普通人对爱情的看法包含了伴侣型爱情和狂热型爱情这两方面,但认为伴侣型爱情是爱 情的基本特征,狂热型爱情相对不那么重要。这些论点似乎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但在后继的研究 中也得以证实②。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文实证资料来自“市场化转型中的青年择偶”课题组采用多阶分层概率抽样方法和入户面 访获得的问卷调查资料。调查在上海、成都分别完成问卷 500 和 300 份,对象为城市户籍人口中 的适龄未婚青年(男 22-30 岁,女 20-28 岁)。 为考察现代年轻人的爱情观,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被访者在不受任何暗示 的情况下,自由地表达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开放式问题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同时避 免了通常问卷调查中封闭式的询问使被访者在答题时的削足适履现象。为了避免对被访者的暗 示,我们在问卷设计时将所有与爱情有关的行为、态度和量表等置于爱情观念的开放问题之后。 问卷设问具体如下: 您知道我们这个调查主要与爱情有关,我们想先听听您的看法。能否根据您个人的 体会和理解,简单地叙述一下你心目中爱情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要求访问员在入户访谈时不要给被访者任何提示或暗示,让其自由做答。在被访者回答 后保持一定程度的追问:“还有呢? 还有吗……”,并及时澄清被访者含义不清的回答。除此之 外,访问员的工作就是将被访者的回答如实、详细地记录,即尽量逐字逐句地记录被访者原话, 不得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任何改变。 对开放式问题的编码是将语言文字回答转化为计算机编码的过程,其过程类似于一个多项选 择题。两者的不同在于一个是事前设计,一个是事后整理而得,因此两者也就具有不同的方法论 含义的差异③。但在统计方法的使用上两者并无差异。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 800 份,其中未答或答“不知道”的共 28 人,认为“难说”或“说不清” 的 12 人,回答“不相信有爱情”的 3 人,共获得有效问卷 757 份,实际回答率为 94.5%。对相 似的编码进行合并后,共可归为 16 大类表述和一个其他类。之所以归到其他类是因为一些回答 不着边际,有的则太过奇特难以归并或独立成类,且人数又过少。因为“其他”类的含义不清, ① 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② Fehr, B. (1988). Prototyp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Love and Commi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 557-579;Fehr, B. & Russell, J. A. (1991). Concept of Love Viewed by from a Prototyp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425-438;Fehr, B. & Broughton, R. H. (1993).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view of Love. University of Winipeg. ③ 李煜:《开放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应用》,《社会学》1996 年第 1 期。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李 煜 徐安琪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