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为其成为信用管理领域的中坚力量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2、专业建设内容 (1)学科定位 信用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财务学、管理学、法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原理与技术 方法,解决在各种经济交易中存在的信用风险的识别、控制与管理问题的学科。而信用管理 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信用管理需要产生的新兴专业。伴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列入我国国 民经济发展纲要,信用管理问题成为中国上上下下普遍关注的专业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我院的信用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因此,我校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同专业建设的排头兵,形成符合中国国 情的信用管理理论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 (2)培养目标及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坚持“健康人格、创新精神、知识精英、社会栋梁粱”理念,坚持秉承中 国文化,注重吸取西方经验,注重培养学生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 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掌握数理统计方法,拥有财务分析与软件运 用技能,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信用中介机构从事信用政策制定与 风险管理的专项人才。 培养要求是使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具 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掌握并应用业务课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外语能达到听说读写译高 级水平: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强化数学与财务分析方面课程的学习。 (3)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呈现如下特点: >两大体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骨干课 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骨干课两类。学分设置上,学科基础课所占学分比例最大, 其次为专业选修课,最后是专业必修课,体现专业建设中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在学科基础课 科目方面,结构基本稳定,2006年增加了金融法和中国民商法两门课,更加完善了学生的 知识结构。在专业骨干课教育上,丰富了专业骨干课的内容,使之更与实际需要贴近,同时
应用,为其成为信用管理领域的中坚力量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2、专业建设内容 (1)学科定位 信用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财务学、管理学、法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原理与技术 方法,解决在各种经济交易中存在的信用风险的识别、控制与管理问题的学科。而信用管理 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信用管理需要产生的新兴专业。伴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列入我国国 民经济发展纲要,信用管理问题成为中国上上下下普遍关注的专业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我院的信用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因此,我校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同专业建设的排头兵,形成符合中国国 情的信用管理理论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 (2)培养目标及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坚持“健康人格、创新精神、知识精英、社会栋梁”理念,坚持秉承中 国文化,注重吸取西方经验,注重培养学生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 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掌握数理统计方法,拥有财务分析与软件运 用技能,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信用中介机构从事信用政策制定与 风险管理的专项人才。 培养要求是使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具 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掌握并应用业务课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外语能达到听说读写译高 级水平;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强化数学与财务分析方面课程的学习。 (3)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呈现如下特点: ➢两大体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骨干课 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骨干课两类。学分设置上,学科基础课所占学分比例最大, 其次为专业选修课,最后是专业必修课,体现专业建设中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在学科基础课 科目方面,结构基本稳定,2006 年增加了金融法和中国民商法两门课,更加完善了学生的 知识结构。在专业骨干课教育上,丰富了专业骨干课的内容,使之更与实际需要贴近,同时
增强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 >五大模块稳定发展,与时俱进 信用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信用管理专业骨干课的 五大模块,即基本理论模块、财务分析模块、银行信用模块、企业信用模块、专业机构模块, 保持稳定发展。具体课程内容每年通常会根据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情况予以相应的调整,做 到“与时俱进”,突出显示了新专业的活力和优势。 课程自2004年开始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将以前一些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课 程对调,将诸如信用评估、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征信与市场调查、信用管理学、资信评估、 信用风险管理与度量、银行信用管理这些信用理论基础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将一些涉及实 务操作的课程列为必选课,同时,选修课的科目数量大大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与 实践的融合更强,充分体现了信用管理专业重理论、求实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办学方 针。 >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专业特色。本专业的学分分配范围广泛,分 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其他环节:课程分配内容全面,有极大的灵活性 和丰富性。 (4)与国内同专业大学比较 目前国内开设信用管理专业本科教有的大学对专业具有不同的规划与定位,图表1比较 了我校与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信用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主要专业课设 置上的异同。具体而言,我校信用管理专业设置在财政金融学院下,背靠财政金融学院的专 业优势,注重培养金融领域的信用管理人才,例如侧重银行信用风险、金融信用网络管理与 应用等方面。而上海财经大学的课程设置较我校更注重实务操作:吉林大学的信用管理课程 设置在商学院之下,强调了管理学科的重要性:重庆工商大学信用管理课程设置的特色,在 于专业选修课的细化上。 与其他大学相比较,我们的培养目标个性化与特点在于:更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与综合 素质培养,培养目标与要求更加综合化、全面化。我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定位高,范围宽,面 向全社会,致力于培养能够进入政府、经营机构、研究机构等领域的高级复合人才。 培养目标 主要专业课设置
增强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 ➢五大模块稳定发展,与时俱进 信用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信用管理专业骨干课的 五大模块,即基本理论模块、财务分析模块、银行信用模块、企业信用模块、专业机构模块, 保持稳定发展。具体课程内容每年通常会根据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情况予以相应的调整,做 到“与时俱进”,突出显示了新专业的活力和优势。 课程自 2004 年开始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将以前一些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课 程对调,将诸如信用评估、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征信与市场调查、信用管理学、资信评估、 信用风险管理与度量、银行信用管理这些信用理论基础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将一些涉及实 务操作的课程列为必选课,同时,选修课的科目数量大大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与 实践的融合更强,充分体现了信用管理专业重理论、求实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办学方 针。 ➢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专业特色。本专业的学分分配范围广泛,分 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其他环节;课程分配内容全面,有极大的灵活性 和丰富性。 (4)与国内同专业大学比较 目前国内开设信用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大学对专业具有不同的规划与定位,图表 1 比较 了我校与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信用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主要专业课设 置上的异同。具体而言,我校信用管理专业设置在财政金融学院下,背靠财政金融学院的专 业优势,注重培养金融领域的信用管理人才,例如侧重银行信用风险、金融信用网络管理与 应用等方面。而上海财经大学的课程设置较我校更注重实务操作;吉林大学的信用管理课程 设置在商学院之下,强调了管理学科的重要性;重庆工商大学信用管理课程设置的特色,在 于专业选修课的细化上。 与其他大学相比较,我们的培养目标个性化与特点在于:更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与综合 素质培养,培养目标与要求更加综合化、全面化。我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定位高,范围宽,面 向全社会,致力于培养能够进入政府、经营机构、研究机构等领域的高级复合人才。 培养目标 主要专业课设置
培养具有优秀的思想修养,文化 公司财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 修养和专业素质,能胜任金融 经济学、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 中国人民大学 信用领域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 审计学、信用经济学、企业信用管理 个人信用分析、SAP信用风险管理信息 系统、信用评估学等。 培养系统掌握金融基本理论、实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学, 务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门从事资 个人信用管理学、财务报表分析、信用 上海财经大学 信调查、信用评级、企业与个人 经济学、信用评级、信用风险管理、中 信用管理、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控 国信用问题研究、信用法律法规、资产 制、信用分析技术与软件开发等 平估和管理、项日评估、格本运作与试 发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务重整 信用分析模型等 培养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及金 管理信总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 业单位从事信用政簧的制定、路 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 信调查、信用评级、企业的客户 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 吉林大学 关系管理、风险控制和在高等 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 校从事信用管理教学 方面 言评估、客户关系管理等 工作的高级信用管理专门人才。 培差且各金学方面的理论知 信用评估概论、信用评估方法、企业信 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界 用评估、个人信用评估、信用调查、信 重庆工商大学 公司、投资银行、期货公司、信 用风险管理、信用评估系统设计、信用 用评估公司及管理部门和 平估软件应用 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图表1培养目标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资料来源:吴教授信用管理工作室调查整理) (5)同国外大学信用管理专业比较 与国外成熟的信用管理教有相比,我国信用管理专业培有仍然薄弱。国外学校在本科阶 段没有设立信用管理专业,部分学校研究生、MBA、EMBA阶段有相关专业与课程,与我校信 用管理专业定位可比性较小,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Dartmouth College Dartmouth College只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为已经取得经管硕士学位的学 生设立,让这些学生再取得信用管理专业方向学历。 教有目标: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和造就信用管理人才:位个级别信用管理经理人员的从 业执照考试提供学分和培训,以规范商业市场上的信用管理人力资源的受训水平:推动信用 管理的专业研究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高阶财务报表分析,评价企业信用政策,公司策略,应收账款监控,应 用商业经济学,信用法律环境,现金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培养具有优秀的思想修养,文化 修养和专业素质,能胜任金融, 信用领域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 公司财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 经济学、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 审计学、信用经济学、企业信用管理、 个人信用分析、SAP 信用风险管理信息 系统、信用评估学等。 上海财经大学 培养系统掌握金融基本理论、实 务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门从事资 信调查、信用评级、企业与个人 信用管理、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控 制、信用分析技术与软件开发等 发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学、 个人信用管理学、财务报表分析、信用 经济学、信用评级、信用风险管理、中 国信用问题研究、信用法律法规、资产 评估和管理、项目评估、资本运作与债 务重整、信用分析模型等 吉林大学 培养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及企 业单位从事信用政策的制定、资 信调查、信用评级、企业的客户 关系管理、风险控制和在高等院 校从事信用管理教学、科研方面 工作的高级信用管理专门人才。 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 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 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 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 信评估、客户关系管理等 重庆工商大学 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 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 公司、投资银行、期货公司、信 用评估公司及管理部门和企业 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信用评估概论、信用评估方法、企业信 用评估、个人信用评估、信用调查、信 用风险管理、信用评估系统设计、信用 评估软件应用 图表 1 培养目标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资料来源:吴教授信用管理工作室调查整理) (5)同国外大学信用管理专业比较 与国外成熟的信用管理教育相比,我国信用管理专业培育仍然薄弱。国外学校在本科阶 段没有设立信用管理专业,部分学校研究生、MBA、EMBA 阶段有相关专业与课程,与我校信 用管理专业定位可比性较小,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 Dartmouth College Dartmouth College 只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为已经取得经管硕士学位的学 生设立,让这些学生再取得信用管理专业方向学历。 教育目标: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和造就信用管理人才;位个级别信用管理经理人员的从 业执照考试提供学分和培训,以规范商业市场上的信用管理人力资源的受训水平;推动信用 管理的专业研究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高阶财务报表分析,评价企业信用政策,公司策略,应收账款监控,应 用商业经济学,信用法律环境,现金管理
>英国Leeds University 该校在商学院下设信用管理中心,提供信用管理专业的理学硕士学位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消费者和交易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量化方法,信用评分技术。 ♪其他国家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 在其他国家的大学教有体系中,有些大学设置若干门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以银行收信风 险管理,资信评级,市场调查等课程最为普遍,但是几乎没有能够授予信用管理专业学位的 成套大学课程。 (二)信用管理专业发展历程 回顾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十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即初创阶段 (2001年2005年)、发展阶段(2006年2009年)、成长新阶段(2010年至今)。 1、初创阶段(2001年2005年) 第一阶段为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实现专业的初步建设。学科建设之初便形成了指导信 用管理专业建设纲领性文件:《财政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规划(2001-2005)》。规 划明确了财政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核心课程等方面内 容,明确提出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引领者”和“我院乃至我校 优势特色学科”的远景目标。 2、发展阶段(2006年2009年) 第一阶段的五年耕耘为信用管理专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阶段信用 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思路更加明确,在专业建设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基础 上,在教有团队建设、教学方式创新、应用前沿实践、学科水平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 优秀成果。 3、成长新阶段(2010年至今) 第三阶段信用管理专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外合作和交流,目 前,《财政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规划(2010-2015)》正在起草和讨论中,规划未
➢英国 Leeds University 该校在商学院下设信用管理中心,提供信用管理专业的理学硕士学位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消费者和交易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量化方法,信用评分技术。 ➢其他国家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 在其他国家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有些大学设置若干门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以银行收信风 险管理,资信评级,市场调查等课程最为普遍,但是几乎没有能够授予信用管理专业学位的 成套大学课程。 (二)信用管理专业发展历程 回顾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十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即初创阶段 (2001 年~2005 年)、发展阶段(2006 年~2009 年)、成长新阶段(2010 年至今)。 1、初创阶段(2001 年~2005 年) 第一阶段为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实现专业的初步建设。学科建设之初便形成了指导信 用管理专业建设纲领性文件:《财政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规划(2001-2005)》。规 划明确了财政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核心课程等方面内 容,明确提出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引领者”和“我院乃至我校 优势特色学科”的远景目标。 2、发展阶段(2006 年~2009 年) 第一阶段的五年耕耘为信用管理专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阶段信用 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思路更加明确,在专业建设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基础 上,在教育团队建设、教学方式创新、应用前沿实践、学科水平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 优秀成果。 3、成长新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三阶段信用管理专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外合作和交流,目 前,《财政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规划(2010-2015)》正在起草和讨论中,规划未
来信用管理专业发展的远景目标。 (三)信用管理专业建设举措与特色 1、国内最早,锐意创新,勇当国内同专业建设的排头兵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经教有部批准,在中国首批设立本科信用管理专业,并于 2002年招收该专业的学生。作为国内国际首次设立的本科专业,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没有 现有的道路,在学科理论体系、学生培养方案等各方面都需要依靠自身去摸索。本专业依托 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科的优势,积极发扬锐意创新意识,在学科建设各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 逐步形成了健全的理论体系与学生培养方案,并陆续编辑出版了课程的使用教材,建立了专 业的实习基地。本专业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均受到了教有界同行的关注,自2002年以来,接 待了国内十余所大学、数十人次的学习访问,接受了国内两所大学五人次的进修和访问学者 的访向。 2、秉承中国文化,吸收西方经验,形成适合国情的信用管理理论体系 信用管理建立在信用文化的基础之上,是深深植根于社会背景、历史文明之中的,并且 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的信用管理学科发展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以及独 特的国情。另一方面,信用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目前国外己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与 方法。这对我国信用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本专业的理论发展、政策研究以及 教学科研,应当以我国的国情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方法。本学科的建设背 靠财政金融学院厚实的学科基础,既有周升业这一代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老一辈学者,又有 朱毅峰这一代完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学者,还有吴晶妹等了解西方信用管理体系、熟悉先进 理论方法的新一代学者。三代学者共同务力,发展形成了兼容并蓄、立足本土、适合国情的 信用管理理论体系。 3、科研引领教学,成果寓于教材,形成科学完整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在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辛勤耕耘下,包括《信用管理学》、《资信评级》、《银行信用 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分析与度量》等信用管理专业第一套教材在2006年正式出版。其中
来信用管理专业发展的远景目标。 (三)信用管理专业建设举措与特色 1、国内最早,锐意创新,勇当国内同专业建设的排头兵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在中国首批设立本科信用管理专业,并于 2002 年招收该专业的学生。作为国内国际首次设立的本科专业,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没有 现有的道路,在学科理论体系、学生培养方案等各方面都需要依靠自身去摸索。本专业依托 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科的优势,积极发扬锐意创新意识,在学科建设各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 逐步形成了健全的理论体系与学生培养方案,并陆续编辑出版了课程的使用教材,建立了专 业的实习基地。本专业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均受到了教育界同行的关注,自 2002 年以来,接 待了国内十余所大学、数十人次的学习访问,接受了国内两所大学五人次的进修和访问学者 的访问。 2、秉承中国文化,吸收西方经验,形成适合国情的信用管理理论体系 信用管理建立在信用文化的基础之上,是深深植根于社会背景、历史文明之中的,并且 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的信用管理学科发展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以及独 特的国情。另一方面,信用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目前国外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与 方法。这对我国信用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本专业的理论发展、政策研究以及 教学科研,应当以我国的国情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方法。本学科的建设背 靠财政金融学院厚实的学科基础,既有周升业这一代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老一辈学者,又有 朱毅峰这一代完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学者,还有吴晶妹等了解西方信用管理体系、熟悉先进 理论方法的新一代学者。三代学者共同努力,发展形成了兼容并蓄、立足本土、适合国情的 信用管理理论体系。 3、科研引领教学,成果寓于教材,形成科学完整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在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辛勤耕耘下,包括《信用管理学》、《资信评级》、《银行信用 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分析与度量》等信用管理专业第一套教材在 2006 年正式出版。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