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92 我爱这土地 、整体把握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 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 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 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 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 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 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 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 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I 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 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 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 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 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 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 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 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
用书 C92 我爱这土地 一、整体把握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 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 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 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作于 1938 年 11 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 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 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 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 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 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 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 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 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 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 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 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 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 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
用书C92 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 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 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 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 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 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 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 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 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 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 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问题研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 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 “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 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 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 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 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 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 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 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用书 C92 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 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 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 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 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 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 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 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 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 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 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 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 “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 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 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 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 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 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 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 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用书C92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 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 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乡愁 、整体把握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 的主导情感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 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一长大后 后来一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 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 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 时候的母子分离一长大后的夫妻分离一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现 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 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 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 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 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 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 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 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 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 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 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 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 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 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 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
用书 C92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 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 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乡 愁 一、整体把握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 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 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 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 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 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 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 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 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 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 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 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 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 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 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 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 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 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 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 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 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
用书C92 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 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 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 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 的基调。 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 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 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 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 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 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用书 C92 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 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 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 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 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 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 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 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 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 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用书C92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 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 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 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 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 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 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 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 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 的情感。 练习说明 背诵这两首诗。思考“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 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 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 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 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 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 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 “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 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用书 C92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 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 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 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 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 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 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 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 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 的情感。 练习说明 一、背诵这两首诗。思考“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 涵。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 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 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 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 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 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 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 “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 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