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92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 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 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 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 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 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 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 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 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 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 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 “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 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 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 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 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 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 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 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 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用书 C92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 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 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 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 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 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 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 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 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 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 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 “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 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 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 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 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 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 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 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 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用书C92 四、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 什么特点。(《乡愁》,席慕蓉。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 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 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 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 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 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 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 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 愁》那样深刻。 教学建议 、《我爱这土地》一诗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 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 “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三、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 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四、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读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 《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 天,遂想起》《当我死时》,等等,体会这些诗中的思乡情绪。 五、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下面的朗读示例, 供教学时参考 我爱这土地
用书 C92 四、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 什么特点。(《乡愁》,席慕蓉。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 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 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 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 80 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 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 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 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 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 愁》那样深刻。 教学建议 一、《我爱这土地》一诗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 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 “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三、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 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四、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读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 《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 天,遂想起》《当我死时》,等等,体会这些诗中的思乡情绪。 五、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下面的朗读示例, 供教学时参考: 我爱这土地
用书C92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哐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有关资料 、关于艾青生平的一些情况(蒋海涛)
用书 C92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有关资料 一、关于艾青生平的一些情况(蒋海涛)
用书C92 艾青是我的大哥。常有同志来访,或写信问我有关艾青的情况 同时我也发现在有关艾青的资料记述中,经常有与事实有些出 入的情况。因此,我在下面对几个有关的问题作些回忆,作为 答复和订正。 第一个问题,艾青的出生年月和对他早年在家乡的一点回忆。 艾青出生于1910年,与曹禺、吴强、姚雪垠等都是同年。有 的文章把他的出生月份弄错了。1979年我为了编写当代文学研 究资料《艾青专集》,住在北京史家胡同我大哥家里,看到了 在《长春》上发表的李又然同志写的文章。这篇文章深情地回 忆了他在巴黎时与艾青交往的情况,也提到了艾青这一笔名的 来历。李又然说:艾青在“蒋”字上打了一个叉,露出草头成 了“艾”字;“青”字呢?因为艾青是十二月生的。“艾”字 的来历与许多资料谈及的比较符合,但他把“青”字的来历搞 错了。李又然在30年代到我们家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时我才 12岁光景。由于他是艾青的朋友,我们把他当大哥哥看待,他 住在我家东厢客房里,还逗我下过围棋,我输了(我下围棋是 从艾青那里学来的)。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就是艾青在监狱中托人带给李又然,后来在《春光》杂志上发 表的。说艾青是十二月生,大概他没有记清楚。根据我的记忆, 我们兄弟三人的生日凑巧得很,都是农历十七生的。艾青是二 月十七,我的二哥是七月十七,我是十二月十七,月份是等差 级数,很好记。 有人问,有的材料上说艾青两字也是海澄(大哥原名蒋海澄) 两字的家乡土音的谐音,对不对?我想,是有关系的,家乡人 称海澄发音和艾青相近。 艾青热爱家乡,但他一生天南海北,国内除西藏、台湾等地外 几乎遍历全国;国外到过几个大洲。除童年和少年的一段时间 外,在家乡的时间并不长。法国留学回来和出狱后到过家里几 次也都没住得很久。然而有许多事在我的记忆中却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我记起了在家里的堂前,在写着“望益”那块匾额的 下面,晚上他对弟妹们讲读外国名著《茵梦湖》里的故事。我 记起了他离开牢狱重新获得自由后,同我们一起在本村祠堂前
用书 C92 艾青是我的大哥。常有同志来访,或写信问我有关艾青的情况; 同时我也发现在有关艾青的资料记述中,经常有与事实有些出 入的情况。因此,我在下面对几个有关的问题作些回忆,作为 答复和订正。 第一个问题,艾青的出生年月和对他早年在家乡的一点回忆。 艾青出生于 1910 年,与曹禺、吴强、姚雪垠等都是同年。有 的文章把他的出生月份弄错了。1979 年我为了编写当代文学研 究资料《艾青专集》,住在北京史家胡同我大哥家里,看到了 在《长春》上发表的李又然同志写的文章。这篇文章深情地回 忆了他在巴黎时与艾青交往的情况,也提到了艾青这一笔名的 来历。李又然说:艾青在“蒋”字上打了一个叉,露出草头成 了“艾”字;“青”字呢?因为艾青是十二月生的。“艾”字 的来历与许多资料谈及的比较符合,但他把“青”字的来历搞 错了。李又然在 30 年代到我们家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时我才 12 岁光景。由于他是艾青的朋友,我们把他当大哥哥看待,他 住在我家东厢客房里,还逗我下过围棋,我输了(我下围棋是 从艾青那里学来的)。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就是艾青在监狱中托人带给李又然,后来在《春光》杂志上发 表的。说艾青是十二月生,大概他没有记清楚。根据我的记忆, 我们兄弟三人的生日凑巧得很,都是农历十七生的。艾青是二 月十七,我的二哥是七月十七,我是十二月十七,月份是等差 级数,很好记。 有人问,有的材料上说艾青两字也是海澄(大哥原名蒋海澄) 两字的家乡土音的谐音,对不对?我想,是有关系的,家乡人 称海澄发音和艾青相近。 艾青热爱家乡,但他一生天南海北,国内除西藏、台湾等地外, 几乎遍历全国;国外到过几个大洲。除童年和少年的一段时间 外,在家乡的时间并不长。法国留学回来和出狱后到过家里几 次也都没住得很久。然而有许多事在我的记忆中却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我记起了在家里的堂前,在写着“望益”那块匾额的 下面,晚上他对弟妹们讲读外国名著《茵梦湖》里的故事。我 记起了他离开牢狱重新获得自由后,同我们一起在本村祠堂前
用书C92 池塘里洗澡、戏水,他在池塘里低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 隶……”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国际歌》。他教我下围棋,那黑 白棋子还是用马粪纸剪的,有时下得竟忘记了吃饭。他还同我 们到村子附近的西周高背一带游览、写生,或者到风光绮丽的 山坡上、池塘边观赏,沐浴在大自然的波光色海里。他从外面 带回来许多书刊,有红壳面的《呐喊》,有封面上好像几个人 挨在一起的《彷徨》,他住的东厢楼上的书橱里挤满了厚厚的 现代杂志。这些都启引过我在少年儿童时代就去轻敲文学的门 扉。这一切,都像云烟消散一般地过去了,但当记忆一丝丝地 重新萦绕脑际的时候,又好像没有因年月的消逝而褪色。尤其 是他为了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而离家远走的坚毅意志,一直在 我的心坎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战炮火打响了,他又义无反顾地违反父亲叫他留在家里的意 愿,离开家庭,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临行时并告诉我的二哥 “今后不管怎样,你们兄弟俩要做正直的中国人,千万不能参 加那个党(指国民党)。”这一临别赠言,也使我联想到他的 为人以及他为什么那样热爱鲁迅的作品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文章和资料把艾青讲成义乌人(直到 1980年12月福建教育学院出的一篇谈《黎明的通知》的资料 还说艾青是义乌人)。 艾青是浙江金华人,他读的浙江省第七中学(现在的金华一 中),原来的校址就在金华的名胜古迹“八咏楼”的附近。南 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金华住过,她写过《武陵春》一词, 词中写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中的双溪,就是义乌江和武义江汇合成的婺 江。八咏楼楼髙数丈,面临婺江,登楼可以远眺。李清照在丈 夫死后来金华避难时,曾登临过八咏楼,写过很有气势的诗: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 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 从金华出义乌门向东走,约七十华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畈田 蒋,我们的家就在这个村子里。村子就在双尖山下,艾青在《双 尖山》这首诗中这样写:“亲爱的双尖山,/你是我的摇篮——/
用书 C92 池塘里洗澡、戏水,他在池塘里低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 隶……”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国际歌》。他教我下围棋,那黑 白棋子还是用马粪纸剪的,有时下得竟忘记了吃饭。他还同我 们到村子附近的西周高背一带游览、写生,或者到风光绮丽的 山坡上、池塘边观赏,沐浴在大自然的波光色海里。他从外面 带回来许多书刊,有红壳面的《呐喊》,有封面上好像几个人 挨在一起的《彷徨》,他住的东厢楼上的书橱里挤满了厚厚的 现代杂志。这些都启引过我在少年儿童时代就去轻敲文学的门 扉。这一切,都像云烟消散一般地过去了,但当记忆一丝丝地 重新萦绕脑际的时候,又好像没有因年月的消逝而褪色。尤其 是他为了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而离家远走的坚毅意志,一直在 我的心坎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战炮火打响了,他又义无反顾地违反父亲叫他留在家里的意 愿,离开家庭,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临行时并告诉我的二哥: “今后不管怎样,你们兄弟俩要做正直的中国人,千万不能参 加那个党(指国民党)。”这一临别赠言,也使我联想到他的 为人以及他为什么那样热爱鲁迅的作品。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文章和资料把艾青讲成义乌人(直到 1980 年 12 月福建教育学院出的一篇谈《黎明的通知》的资料 还说艾青是义乌人)。 艾青是浙江金华人,他读的浙江省第七中学(现在的金华一 中),原来的校址就在金华的名胜古迹“八咏楼”的附近。南 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金华住过,她写过《武陵春》一词, 词中写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中的双溪,就是义乌江和武义江汇合成的婺 江。八咏楼楼高数丈,面临婺江,登楼可以远眺。李清照在丈 夫死后来金华避难时,曾登临过八咏楼,写过很有气势的诗: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 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 从金华出义乌门向东走,约七十华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畈田 蒋,我们的家就在这个村子里。村子就在双尖山下,艾青在《双 尖山》这首诗中这样写:“亲爱的双尖山,/你是我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