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1.填空。 《虽有嘉肴》选自《 》,《礼记》又名《 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战国至秦汉间论著的汇编。《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 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 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选贤与能 (5)矜、寡、孤、独( (6)女有归 (7)谋闭而不兴( 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 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故外户而不闭 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讲信修睦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货恶其弃于地也。 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 《礼记》二则 1.填空。 《虽有嘉肴》选自《__________》,《礼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论著的汇编。《学记》是《________》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 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 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3)教然后知困. ( ) (4)选贤与.能 ( ) (5)矜.、寡、孤、独( ) (6)女有归. ( ) (7)谋闭而不兴. (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 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故外户而.不闭 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讲信修.睦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 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盗窃乱贼而不作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外户而不闭 c是谓大同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大道之行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说不清,道不明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尉果笞广 B.恢弘志士之气 C.稍稍宾客其父 D.无案牍之劳形 10.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 概括。 11.“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课内语段练习二 (一)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教学相长
2 A. 盗窃乱贼而不作.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外户而不闭 C. 是.谓大同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大道.之行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说不清,道.不明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尉果笞.广 B.恢弘.志士之气 C.稍稍宾客..其父 D.无案牍..之劳形 10.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 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 (2)教学相长. ( )( )
(3)虽有至道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14.选文集中论述了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 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ⅶ):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ng): 统一天下。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独亲其亲 (2)男有分,女有归( (3)盗窃乱贼而不作( (4)货恶其弃于地也(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大道之行也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 是智也 C.为长者折枝通计一舟,为人五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王之不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8.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3 (3)虽.有至道 ( )( )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集中论述了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 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 统一天下。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独亲.其亲 ( ) (2)男有分,女有归. ( ) (3)盗窃乱贼而不作.(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大道之.行也 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 是.智也 C.为.长者折枝 通计一舟,为.人五 D.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王之不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19.(1)【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 的理想社会。 (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 (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一文言文课外拓展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 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距,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去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各子其子( (2)大人世及以为礼 (3)礼义以为纪( (4)以笃父子 (5)以睦兄弟( (6)以贤勇知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力为己 (2)以睦兄弟 3)而兵由此起。 22.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天下为家”有何特点?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 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选自《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 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各子.其子 ( ) (2)大人世及以为..礼( ) (3)礼义以为纪.( ) (4)以笃.父子 ( ) (5)以睦.兄弟 ( ) (6)以贤勇知.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力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睦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兵由此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天下为家”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 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选自《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
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选自《曲礼》)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学而能 (2)其次务施报 (2)玉不琢,不成器( (4)人有礼则安 24.《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 (原句)。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参考答案 1.礼记·学记小戴礼记儒儒家礼记教育学教学相长2.(1)即使(2)味美 (3)困惑(4)同“举”(5)同“鳏”,老而无妻(6)女子出嫁(7)兴起3.C 4,B 5.(1)大道施行时,天下是公共的。 (2)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5 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选自《曲礼》)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学而能 ( ) (2)其次务施.报( ) (2)玉不琢.,不成器( ) (4)人有礼则安.( ) 24.《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原句)。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礼记·学记 小戴礼记 儒 儒家 礼记 教育学 教学相长 2.(1)即使 (2)味美 (3)困惑 (4)同“举” (5)同“鳏”,老而无妻 (6)女子出嫁 (7)兴起 3.C 4.B 5.(1)大道施行时,天下是公共的。 (2)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