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懂文意,当堂成诵。 教学情感、态度|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日标与价值观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 想的精神和智慧。 学习|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重点2.分析文章的思路,品味类比说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 学法朗读法,点拨法,探讨交流法。 指导 《虽有嘉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 典籍?“四书”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一—《周易》 环节 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 课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 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 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 之道。 助学资讯 1.作品简介
1 22 《礼记》二则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懂文意,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 想的精神和智慧。 学习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2.分析文章的思路,品味类比说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 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法 指导 朗读法,点拨法,探讨交流法。 《虽有嘉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 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 《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 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 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 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 之道。 一、助学资讯 1.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 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 环节 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东汉末年,著名 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 自主学习 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为 “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 记录孔子和弟子的回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 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 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链接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 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 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 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嘉肴(jayo)自强( qiang)兑命(yue)学学半(xido) 2.通假字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3.一词多义 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 其佛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环节 4古今异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3)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 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 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东汉末年,著名 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 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为 “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 记录孔子和弟子的回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 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 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链接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 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 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 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áng) 兑.命(yuè) 学.学半 (xiào) 2.通假字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3.一词多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 其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4.古今异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 (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 (3)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
5.其他重点实词 (1)弗食(不) (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所以)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6.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 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 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内容 参考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美:即使有最 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 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 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 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 这个道理吧 环节三
3 主 学 习 5.其他重点实词 (1)弗食(不) (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所以)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6.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 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 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内容。 参考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美;即使有最 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 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 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 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 这个道理吧! 环节三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合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 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 法叫做类比推理。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探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 究 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 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 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 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 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 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 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 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 提高。 《大道之行也》教学过程
4 合 作 探 究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 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 法叫做类比推理。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 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 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 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 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 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 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 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 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 提高。 《大道之行也》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 新 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 课睦”,再到苟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 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 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j)讲信修睦(m)幼有所长( zhang)矜(guan) 男有分(fen)谋闭而不兴(xing)货恶其弃于地也(wu) 2.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3.一词多义 (1)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故外户而不闭(关闭) 环节 (2)为去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自 (3)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 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主 (4)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 学 4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 宽阔的道路。) (2)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3)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5.词类活用
5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儒家学者早在 2000 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 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 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 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 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ɡ) 矜. (ɡ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 3.一词多义 (1)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故外户而不闭(关闭) (2)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3)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 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4)独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 4.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 宽阔的道路。) (2)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3)讲信修睦. (古义:培养; 今义:修改) 5.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