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工资平均数 因变量 自变量 1男性 75240 452 2女性 60197 409 总计 680.95 861 表述:统计结果显示,当性别取值不同时,收入变 量的取值发生了变化,因此性别与月收入有关。 李炜制作
李炜制作 每月工资平均数 N 1 男性 752.40 452 2 女性 601.97 409 总计 680.95 861 表述:统计结果显示,当性别取值不同时,收入变 量的取值发生了变化,因此性别与月收入有关。 自变量 因变量
2、双变量关系的统计类型 定类 定序 定距 定类列联 列联 方差分析(分组平均数) cross-tabulate cross-tabulate compare means 定序 列联 积差相关 cross-tabulate spearman correlation 积差相关 积矩相关 spearman correla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定距 积矩相关 pearson correlation 回归 regression 李炜制作
李炜制作 2、双变量关系的统计类型 定类 定序 定距 定类 列联 cross-tabulate 列联 cross-tabulate 方差分析(分组平均数) compare means 定序 列联 cross-tabulate 积差相关 spearman correlation 积差相关 spearman correlation 积矩相关 pearson correlation 定距 积矩相关 pearson correlation 回归 regression
3、列联统计行百分比 3-1列联表的格式 因变量 自变量 性别·文化程度cot6列百分比 文化程度 高中中专或 初 中技大专以上 Total 男 Count 194 人数6Whm性别 113%259% 32.1% 308%100.0% within文化程度392%53.1% 51.4% 524%50.4% of total 5.7% 13.0% 50.4% 女 Count 1总百分比 110 621 % within性别 177%232% 30.8% 283%100.0% 边缘百分比光程度608%469%486% 47.6%49.6% 88%/11.5% 15.3% 14.1%49.6% Total Count 18 307 393 370 251 % within性别 5% 145%24.5 31.4% 296%100.0% x庄 条件百分比 100910%100边缘百分比% 14.5% 24.5% 31 000% 孕炜制作
李炜制作 3、列联统计 3-1 列联表的格式 性 别 * 文 化 程度 Crosstabulation 71 163 202 194 630 11.3% 25.9% 32.1% 30.8% 100.0% 39.2% 53.1% 51.4% 52.4% 50.4% 5.7% 13.0% 16.1% 15.5% 50.4% 110 144 191 176 621 17.7% 23.2% 30.8% 28.3% 100.0% 60.8% 46.9% 48.6% 47.6% 49.6% 8.8% 11.5% 15.3% 14.1% 49.6% 181 307 393 370 1251 14.5% 24.5% 31.4% 29.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4.5% 24.5% 31.4% 29.6% 100.0% Count % within 性 别 % within 文化程度 % of Total Count % within 性 别 % within 文化程度 % of Total Count % within 性 别 % within 文化程度 % of Total 男 女 Total 高小以下 初 中 高中中专 或 中 技 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 Total 自变量 因变量 人数 行百分比 列百分比 总百分比 边缘百分比 条件百分比 边缘百分比
32列联分析的原理: 自变量发生变化,因变量取值是否也发生变化。 比较边缘百分比和条件百分比的差别 李炜制作
李炜制作 3-2 列联分析的原理: 自变量发生变化,因变量取值是否也发生变化。 比较边缘百分比和条件百分比的差别
4列联变量的关系强度测量 4-1)变量关系强度的含义: 指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高低。统计学中是以准实 验的思想来分析变量相关的。通常从以下的角度 分析: A)两变量是否相互独立。 B)两变量是否有共变趋势。 C)一变量的变化多大程度上能由另一变量的变 化来解释。 李炜制作
李炜制作 4-1) 变量关系强度的含义: 指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高低。统计学中是以准实 验的思想来分析变量相关的。通常从以下的角度 分析: A)两变量是否相互独立。 B)两变量是否有共变趋势。 C)一变量的变化多大程度上能由另一变量的变 化来解释。 4 列联变量的关系强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