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数制 第3节 二进制代码及算数运算 第4节 二值逻辑变量与基本逻辑运算 第5节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第3章逻辑代数基础 重点: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卡诺图化简法 难点:卡诺图化简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BB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第1节逻辑代数基本知识 第2节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 第3节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第4章逻辑门电路 重点: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外特性 难点:逻辑门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专业的特点,以讲授为主,课外作业为辅:课堂教 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注重基本概念讲述和 基本原理的分析。同时提供BB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第1节BT和MOS管的开关特性及分立元件组成的与、或、非门的工作原理 第2节MOS逻辑门电路 第3节TTL逻辑门电路 第4节逻辑门电路使用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第5章组合逻辑电路 重点: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常用组合逻辑集成电路的应用 难点: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BB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第5.1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第5.2节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第5.3节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第5.4节若干典型组合逻辑集成电路 第5.5节组合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6章锁存器和触发器 重点:锁存器及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外特性 难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BB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第1节基本双稳态电路 第2节SR锁存器 第3节D锁存器 第4节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5节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第7章时序逻辑电路
4 第 2 节 数制 第 3 节 二进制代码及算数运算 第 4 节 二值逻辑变量与基本逻辑运算 第 5 节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第 3 章 逻辑代数基础 第 1 节 逻辑代数基本知识 第 2 节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 第 3 节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第 4 章 逻辑门电路 第 1 节 BJT 和 MOS 管的开关特性及分立元件组成的与、或、非门的工作原理 第 2 节 MOS 逻辑门电路 第 3 节 TTL 逻辑门电路 第 4 节 逻辑门电路使用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第 5 章 组合逻辑电路 第 5.1 节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第 5.2 节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第 5.3 节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第 5.4 节 若干典型组合逻辑集成电路 第 5.5 节 组合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 6 章 锁存器和触发器 第 1 节 基本双稳态电路 第 2 节 SR 锁存器 第 3 节 D 锁存器 第 4 节 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 5 节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第 7 章 时序逻辑电路 重点: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卡诺图化简法 难点:卡诺图化简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 BB 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重点: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外特性 难点:逻辑门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专业的特点,以讲授为主,课外作业为辅;课堂教 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注重基本概念讲述和 基本原理的分析。同时提供 BB 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重点: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常用组合逻辑集成电路的应用 难点: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 BB 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重点:锁存器及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外特性 难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 BB 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重点: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典型的时序逻辑集成电路的应用 难点:同步时序电路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BB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第1节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 第2节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第3节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第4节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第5节若干典型的时序逻辑集成电路 第8章存储器及复杂可编程器件 重点:随机存储器 难点:复杂可编程器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BB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第1节只读存储器 第2节随机存储器 第3节 复杂可编程器件 第9章脉冲波形的变换与产生 重点: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难点:施密特触发器工作原理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专业的特点,以讲授为主,课外作业为辅:课堂教 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注重基本概念讲述和 基本原理的分析。同时提供BB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第1节单稳态触发器 第2节施密特触发器 第3节 多谐振荡器 第4节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第10章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重点:D/A转换器,A/D转换器 难点:A/D转换器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BB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第1节D/A转换器 第2节AD转换器 六、学时分配 作业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题量 备注 课 章节 讲 实 讨 习 小 主要内容 实 授 验 训 外 论 题 计 1 模拟电子电路基础 2 2 2 数字逻辑概论 4 4 3 逻辑代数基础 4 5
5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实 训 课 外 讨 论 习 题 小 计 1 模拟电子电路基础 2 2 2 2 数字逻辑概论 4 4 3 3 逻辑代数基础 4 4 4 第 1 节 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 第 2 节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第 3 节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第 4 节 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第 5 节 若干典型的时序逻辑集成电路 第 8 章 存储器及复杂可编程器件 第 1 节 只读存储器 第 2 节 随机存储器 第 3 节 复杂可编程器件 第 9 章 脉冲波形的变换与产生 第 1 节 单稳态触发器 第 2 节 施密特触发器 第 3 节 多谐振荡器 第 4 节 555 定时器及其应用 第 10 章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第 1 节 D/A 转换器 第 2 节 A/D 转换器 重点: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典型的时序逻辑集成电路的应用 难点:同步时序电路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 BB 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重点:随机存储器 难点:复杂可编程器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 BB 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重点:555 定时器及其应用 难点:施密特触发器工作原理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专业的特点,以讲授为主,课外作业为辅;课堂教 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注重基本概念讲述和 基本原理的分析。同时提供 BB 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重点:D/A 转换器,A/D 转换器 难点:A/D 转换器 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授课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要突出互动教学。同时提供 BB 网络教学平台强化课外辅导
4 逻辑门电路 4 2 6 4 5 组合逻辑电路 10 12 5 6 锁存器和触发器 2 6 7 时序逻辑电路 9 2 11 5 8 存储器、复杂可编程器件 3 2 9 脉冲波形的变换与产生 3 10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4 4 3 合计 488 56 35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选用教材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1月. (二)教学参考书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 月. [3]罗杰.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5版)习题全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年5月. [4]姜桥.电子技术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09月, 八、其他说明 (一)作业 辅导与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作业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通过教学网站安排适当课外 作业及教学辅导材料。作业以各章后的练习题为主。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选一些 本教材以外的题目进行分析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并对典型的 作业错误要及时统一讲评。 (二)考试 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 法等,题型采用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计算题等多种形式。 (三)实验 本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了8学时的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具体内容见实验教学大纲。要求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应整理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应 包括:题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分析。 6
6 4 逻辑门电路 4 2 6 4 5 组合逻辑电路 10 2 12 5 6 锁存器和触发器 4 2 6 4 7 时序逻辑电路 9 2 11 5 8 存储器、复杂可编程器件 3 3 2 9 脉冲波形的变换与产生 4 4 3 10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4 4 3 合计 48 8 56 35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选用教材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 6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 1 月. (二)教学参考书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 5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5 月.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 6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 1 月. [3]罗杰.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 5 版)习题全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 年 5 月. [4]姜桥.电子技术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年 09 月. 八、其他说明 (一)作业 辅导与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作业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通过教学网站安排适当课外 作业及教学辅导材料。作业以各章后的练习题为主。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选一些 本教材以外的题目进行分析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并对典型的 作业错误要及时统一讲评。 (二)考试 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 法等,题型采用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计算题等多种形式。 (三)实验 本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了 8 学时的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具体内容见实验教学大纲。要求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应整理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应 包括:题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分析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puter Network Principle) 执笔者:谢建勤 审核人:王东 编写日期:2017年9月 一、 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物联网工程 开课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4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64,其中:实验12学时;课外0学时 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 后续课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RFD、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 二、课程简述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数据通信基础、网络通讯协议、局域网络存 取控制技术,典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连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等内容。重点掌握部 分是OS/$O参考模型及相关网络通讯协议、局域网络存取控制技术和典型计算机网络及 技术,其余部分为一般性介绍。本门课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向学 生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网络应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为以后的 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网上练习和实验,强化学生用分层次的 体系结构来分析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能力,验证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安装、配置、调试、 开发与应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网络通信问题的实践技能。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 序号 毕业要求 课程内容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点1-2:掌握从事物联网工程所需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 的电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通信学 1 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 科等专业基础知识,能用于物联网工程 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问题的建模、推理和计算。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 指标点2-1:掌握基本的工程实施与管 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 理知识,具有感受真实工程环境,进行 2 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 工程演练的系统实践学习经历,达到对 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 复杂实际工程问题较为准确的识别和表 论。 达。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 指标点5-1:掌握计算机、信息网络等 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 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针对 3 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 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正确选择、应用, 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 具备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辅助物联网
7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puter Network Principle) 执 笔 者:谢建勤 审 核 人:王东 编写日期:2017 年 9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物联网工程 开课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4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64,其中:实验 12 学时;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 后续课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 RFID、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 二、课程简述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数据通信基础、网络通讯协议、局域网络存 取控制技术,典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连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等内容。重点掌握部 分是 OSI/ISO 参考模型及相关网络通讯协议、局域网络存取控制技术和典型计算机网络及 技术,其余部分为一般性介绍。本门课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向学 生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网络应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为以后的 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网上练习和实验,强化学生用分层次的 体系结构来分析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能力,验证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安装、配置、调试、 开发与应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网络通信问题的实践技能。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 序号 毕业要求 课程内容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1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 能够将数 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 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 1-2:掌握从事物联网工程所需 的电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通信学 科等专业基础知识,能用于物联网工程 问题的建模、推理和计算。 2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 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 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 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 论。 指标点 2-1:掌握基本的工程实施与管 理知识,具有感受真实工程环境,进行 工程演练的系统实践学习经历,达到对 复杂实际工程问题较为准确的识别和表 达。 3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 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 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 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 指标点 5-1:掌握计算机、信息网络等 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针对 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正确选择、应用, 具备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辅助物联网
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 规划、设计、计算、控制的能力。 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 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指标点6-1:了解物联网领域国家科学 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 技术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 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 方面的法律、法规,理解工程技术伦理 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 的基本要求。 的责任。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 指标点12-1:具有时间观念和效率意 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 识,能够针对学习任务自觉开展预习、 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复习和总结。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毕业要求指标点 第1章概述 毕业要求1-2、6-1 第2章物理层 毕业要求1-2、5-1、12-1 第3章数据链路层 毕业要求2-1、5-1、12-1 理论教学 第4章网络层 毕业要求2-1、5-1、12-1 第5章运输层 毕业要求5-1、12-1 第6章应用层 毕业要求2-1、5-1、12-1 第7章网络安全 毕业要求5-1、6-1 第8章互联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毕业要求1-2 建网的基本技能 毕业要求1-2、2-1、12-1 二层交换机基本配置 毕业要求2-1、5-1、12-1 实验教学 三层交换机基本配置 毕业要求2-1、5-1、12-1 路由器基本配置 毕业要求2-1、5-1、12-1 地址转换NAT 毕业要求2-1、5-1、12-1 Web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毕业要求2-1、12-1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的主要知识与理论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基本概念 和特点、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架构的概念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掌握网络通讯协议、局域网络存取控制技术,典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连和计算机 网络的应用等相关原理、技术和方法。最终,形成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工程问题 的能力,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网络通信问题的实践技能。能够整合多门专业课程知识, 并构建计算机网络知识结构和技术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分析能力、项目规划和 管理能力,以及涉及网络的工程项目的伦理素质和职业素养。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目标一: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目标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方法。 目标三: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安装、配置、调试。 8
8 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 其局限性。 规划、设计、计算、控制的能力。 4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 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 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 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 的责任。 指标点 6-1:了解物联网领域国家科学 技术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 方面的法律、法规,理解工程技术伦理 的基本要求。 5 毕业要求 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 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指标点 12-1:具有时间观念和效率意 识,能够针对学习任务自觉开展预习、 复习和总结。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毕业要求指标点 理论教学 第 1 章 概述 毕业要求 1-2、6-1 第 2 章 物理层 毕业要求 1-2、5-1、12-1 第 3 章 数据链路层 毕业要求 2-1、5-1、12-1 第 4 章 网络层 毕业要求 2-1、5-1、12-1 第 5 章 运输层 毕业要求 5-1、12-1 第 6 章 应用层 毕业要求 2-1、5-1、12-1 第 7 章 网络安全 毕业要求 5-1、6-1 第 8 章 互联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毕业要求 1-2 实验教学 建网的基本技能 毕业要求 1-2、2-1、12-1 二层交换机基本配置 毕业要求 2-1、5-1、12-1 三层交换机基本配置 毕业要求 2-1、5-1、12-1 路由器基本配置 毕业要求 2-1、5-1、12-1 地址转换 NAT 毕业要求 2-1、5-1、12-1 Web 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毕业要求 2-1、12-1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的主要知识与理论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基本概念 和特点、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架构的概念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掌握网络通讯协议、局域网络存取控制技术,典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连和计算机 网络的应用等相关原理、技术和方法。最终,形成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工程问题 的能力,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网络通信问题的实践技能。能够整合多门专业课程知识, 并构建计算机网络知识结构和技术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分析能力、项目规划和 管理能力,以及涉及网络的工程项目的伦理素质和职业素养。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目标一: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目标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方法。 目标三: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安装、配置、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