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2、3。 (半业要求见2018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2.1、3.2、3.4 (1)指标点21: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从人体形态学过渡到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学习,在 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思维方式,及将形 态与功能,初步将基础和临床进行联系的思维方式。 (2)指标点3.2: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理活动形成机制、影 响因素及生理功能的调节,逐渐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3)指标点3.4:通过翻转课堂,PBL教学,转化学生的角色,寓教于学,初步培养学生 教学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对应表 《生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生理学 任课教师:魏媛媛、徐亚吉、张莉蓉、方明、王战国等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概念及人体各器官、 21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从人体形 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熟悉机体各系统机 态学过渡到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 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的学习,在掌握人体各器官、系 达成途径:通过各章节的学习结合自学及测试等; 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和作业、阶段测试、期终考试等。 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思维方式, 及将形态与功能,初步将基础和 临床进行联系的思维方式。 半业要求3: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理 3.2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运 活动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生理功能的调节,并将生理 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理活动 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之中;能够正 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生理功能 确进行人体心音听取、动脉血压测量、血型鉴定、肺通 的调节,逐渐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气功能。 达成途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课堂讨论,病例 分析,社会实践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中。 评价依据:病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汇报等 毕业要求7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在课堂 3.4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讨 上讲解部分生理学内容。 论,PBL教学,转化学生的角色, 达成途径: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教学等方式。 寓教于学,初步培养学生教学能 评价依据: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案例分析报告等。 力。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课堂作业: 27
27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2、3。 (毕业要求见 2018 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 2.1、3.2、3.4 (1)指标点 2.1: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从人体形态学过渡到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学习,在 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思维方式,及将形 态与功能,初步将基础和临床进行联系的思维方式。 (2)指标点 3.2: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理活动形成机制、影 响因素及生理功能的调节,逐渐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3)指标点 3.4:通过翻转课堂,PBL 教学,转化学生的角色,寓教于学,初步培养学生 教学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生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生理学 任课教师:魏媛媛、徐亚吉、张莉蓉、方明、王战国等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2: 2.1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从人体形 态学过渡到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 的学习,在掌握人体各器官、系 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 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思维方式, 及将形态与功能,初步将基础和 临床进行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概念及人体各器官、 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熟悉机体各系统机 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达成途径:通过各章节的学习结合自学及测试等;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和作业、阶段测试、期终考试等。 毕业要求 3: 3.2 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运 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理活动 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生理功能 的调节,逐渐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理 活动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生理功能的调节,并将生理 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之中;能够正 确进行人体心音听取、动脉血压测量、血型鉴定、肺通 气功能。 达成途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课堂讨论,病例 分析,社会实践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中。 评价依据:病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汇报等 毕业要求 7: 3.4 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讨 论,PBL 教学,转化学生的角色, 寓教于学,初步培养学生教学能 力。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在课堂 上讲解部分生理学内容。 达成途径: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教学等方式。 评价依据: 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案例分析报告等。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课堂作业:
1.1生命的基本特征(1学时) 1.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 1.2人体与环境 作用、特点及意义。 1.3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1学时)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知识点: 3.试述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1.兴奋性的概念: 课外作业: 2.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1.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 3.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举例说明前馈控制的生物学意义是什 4.阈值的概念: 么? 5.反馈的概念、种类和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4学时) 自学内容:信号转导通路 2.1细胞膜的功能(1学时) 课堂作业: 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学时) 1.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2.3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学时) 2.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须具备哪 知识点: 些条件? 1.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3.分析增加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对RP和 2.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AP有何影响? 3.了解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4.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 4.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5.病例分析 5.熟悉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6.筒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6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一耦联过程。 课外作业: 7.了解骨骼肌收缩机制、外部表现、力学分析 1.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和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试述骨酪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的产生机制。 第三章血液(4学时) 自学内容: 3.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学时) 1.血细胞生理 3.2血细胞 2.生理性止血 3.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学时) 作业: 3.4血量、输血与血型(1学时) 1筒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知识点: 2.贫血或缺氧时红细胞生成增加的机理是 1.了解血液的功能。 什么? 2.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及血浆 3.为什么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蛋白的分类及作用、血量、血浆pH值。 4.为什么不能称0型血者为“万能输血 3.了解血液其它的理化特性。 者”? 4.掌握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作用,了解等 课外作业: 渗溶液的概念。 1.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 5.熟悉凝血因子与凝血的基本过程。 2.O型女性与其他型(A、B、AB)男性结婚, 6.了解抗凝系统的作用;熟悉纤维蛋白溶解 以及Rh阴性女子与Rh阳性男子结婚是否 系统及其作用。 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为什么? 7.掌握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分型依据、 输血的原则。了解Rh血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10学时) 自学内容: 4.1心脏生理(4学时) 静脉血压、淋巴生成及淋巴回流 28
28 1.1 生命的基本特征(1 学时) 1.2 人体与环境 1.3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1 学时) 知识点: 1. 兴奋性的概念; 2. 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3.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4. 阈值的概念; 5. 反馈的概念、种类和意义 1.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 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试述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课外作业: 1. 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 2. 举例说明前馈控制的生物学意义是什 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4 学时) 2.1 细胞膜的功能(1 学时) 2.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 学时) 2.3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 学时) 知识点: 1.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了解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4.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5.熟悉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6.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7.了解骨骼肌收缩机制、外部表现、力学分析 和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自学内容:信号转导通路 课堂作业: 1.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2.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须具备哪 些条件? 3.分析增加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对 RP 和 AP 有何影响? 4.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 5.病例分析 6.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课外作业: 1.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2.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的产生机制。 第三章 血液(4 学时) 3.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 学时) 3.2 血细胞 3.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 学时) 3.4 血量、输血与血型(1 学时) 知识点: 1.了解血液的功能。 2.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及血浆 蛋白的分类及作用、血量、血浆 pH 值。 3.了解血液其它的理化特性。 4.掌握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作用,了解等 渗溶液的概念。 5. 熟悉凝血因子与凝血的基本过程。 6. 了解抗凝系统的作用;熟悉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及其作用。 7. 掌握 ABO 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分型依据、 输血的原则。了解 Rh 血型。 自学内容: 1. 血细胞生理 2. 生理性止血 作业: 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2.贫血或缺氧时红细胞生成增加的机理是 什么? 3.为什么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4.为什么不能称 O 型血者为“万能输血 者”? 课外作业: 1. 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 2. O 型女性与其他型(A、B、AB)男性结婚, 以及 Rh 阴性女子与 Rh 阳性男子结婚是否 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为什么? 第四章 血液循环(10 学时) 4.1 心脏生理(4 学时) 自学内容: 静脉血压、淋巴生成及淋巴回流
4.2血管生理(4学时) 课堂作业: 4.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学时) 1.试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产生机制及 知识点: 听诊特点。 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 2.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具体 及影响因素,熟悉心泵功能的储备。 影响。 2熟悉心音的产生,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3简述心肌的主要生理特性: 3.掌握心肌的生物电现象、电生理特性及产生 4简述心电图的波形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原理。 5简述微循环的组成及三条血流通路的生 4.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理功能 5.熟悉静脉回心血量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 6组织液生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成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组成及生理功能。 7筒述支配心脏、血管的神经及其具体的生 6.了解静脉血压、淋巴生成及淋巴回流。 理作用 7.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8.简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 8熟悉冠脉循环血流特点和血流量调节、了解 射的过程 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 9.试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同 点。 1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 11.心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的影响因素?12. 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 课外作业: 1.试以左心室为例说明在一个心动周期中, 心腔压力、瓣膜开闭、血流方向和心室 间的关系与变化过程。 2.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产 生机制。 简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3筒述心脏泵血的过程及评价心脏泵血功 能的指标。 4.试述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生理作 用。 5筒述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第五章呼吸(4学时) 自学内容: 5.1.肺通气(2学时) 呼吸中枢的分布和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5.2.气体的交换(2学时) 课堂作业: 5.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为什么成 5.4.呼吸运动的调节 人的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 知识点: 2.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和肺内压是 1.了解呼吸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如何变化的? 2熟悉肺通气的原理。 3.筒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理作用。 3掌握胸内压成因及其意义。 4简述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效应。 4,掌握肺弹性阻力和肺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 5.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换气 物质及其作用。 效率高? 5,掌握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6.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及效应。 6.掌握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29
29 4.2 血管生理(4 学时) 4.3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 学时) 知识点: 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 及影响因素,熟悉心泵功能的储备。 2.熟悉心音的产生,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3.掌握心肌的生物电现象、电生理特性及产生 原理。 4.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5.熟悉静脉回心血量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 成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组成及生理功能。 6.了解静脉血压、淋巴生成及淋巴回流。 7.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8.熟悉冠脉循环血流特点和血流量调节、了解 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 课堂作业: 1.试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产生机制及 听诊特点。 2.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具体 影响。 3 简述心肌的主要生理特性: 4.简述心电图的波形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5.简述微循环的组成及三条血流通路的生 理功能 6.组织液生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7.简述支配心脏、血管的神经及其具体的生 理作用 8.简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 射的过程 9.试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同 点。 1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 11.心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的影响因素?12. 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 课外作业: 1.试以左心室为例说明在一个心动周期中, 心腔压力、瓣膜开闭、血流方向和心室 间的关系与变化过程。 2.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产 生机制。 简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3.简述心脏泵血的过程及评价心脏泵血功 能的指标。 4.试述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生理作 用。 5.简述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第五章 呼吸(4 学时) 5.1.肺通气 (2 学时) 5.2.气体的交换(2 学时) 5.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5.4.呼吸运动的调节 知识点: 1.了解呼吸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2.熟悉肺通气的原理。 3.掌握胸内压成因及其意义。 4.掌握肺弹性阻力和肺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 物质及其作用。 5.掌握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6.掌握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自学内容: 呼吸中枢的分布和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课堂作业: 1. 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为什么成 人的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 2.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和肺内压是 如何变化的? 3.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理作用。 4.简述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效应。 5.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换气 效率高? 6.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及效应
以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课外作业: 7.掌握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及其意义。 1.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对肺部气体交换有何 8.熟悉氧和二氧化碳在血中存在的形式。 影响?为什么在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氧 9.掌握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特征。 显著而二氧化碳潴留却不明显? 10熟悉氧离曲线特征及其功能和意义、影响 2.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如 氧离曲线的因素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何变化?为什么? 11.了解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3.分别给家兔静脉注射3%乳酸2ml,吸入 12.了解肺牵张的反射性调节。 含5%CO2的空气,吸入气中PO2下降时, 13.掌握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呼吸运动有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4.健康人登上4000米高山时(大气压 470mmHg),动脉血中PC02和P02如何变 化,机制如何?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4学时) 自学内容:吸收 6.1消化(2学时) 课堂作业: 6.2吸收(2学时) 1.胃液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6.3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正常时为什么不 知识点: 会消化自己? 1.掌握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和生理作用及 3.试述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及其作 其分泌调节。 用。 2熟悉胃肠平滑肌的特性及各种运动形式。 4.试述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3.熟悉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5简述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口腔内消化和大肠内消化。 6.试述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 7胆汁有哪些主要作用?胆盐的肠肝循环 课外作业: 1.为什么做胆囊造影术时患者要吃油煎 蛋? 2. 为什么胃酸缺乏的病人往往伴有贫血?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2学时) 自学内容:能量的来源、转化与利用。 7.1能量代谢(1学时) 7.2体温(1学时) 课堂作业: 知识点: 1.基础代谢在什么情况下测定?为什么? 1.了解能量的来源、转化与利用、能量代谢的 测定原理。 课外作业: 2.熟悉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 1.某男子在基础状态下1小时耗氧量为15 概念。 升,体表面积为1.5MP,求他的基础代谢。 3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是否正常?(正常基础代谢率为157.8KJ/ 4.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 M2h 5熟悉体温的概念及体温的正常变动。 2.试述体温是如何维持恒定的? 6.熟悉机体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及维持体温 3.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哪几种?根据散 相对稳定的机制。 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第八章:排泄(5学时) 自学内容: 81尿生成的过程(2学时) 1. 尿液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30
30 以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7.掌握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及其意义。 8.熟悉氧和二氧化碳在血中存在的形式。 9.掌握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特征。 10.熟悉氧离曲线特征及其功能和意义、影响 氧离曲线的因素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11.了解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12.了解肺牵张的反射性调节。 13.掌握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课外作业: 1. 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对肺部气体交换有何 影响?为什么在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氧 显著而二氧化碳潴留却不明显? 2.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如 何变化?为什么? 3.分别给家兔静脉注射 3%乳酸 2ml,吸入 含 5% CO2的空气,吸入气中 PO2下降时, 呼吸运动有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4. 健 康 人 登 上 4000 米 高 山 时 ( 大 气 压 470mmHg),动脉血中 PCO2 和 PO2 如何变 化,机制如何?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4 学时) 6.1 消化(2 学时) 6.2 吸收(2 学时) 6.3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 1.掌握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和生理作用及 其分泌调节。 2.熟悉胃肠平滑肌的特性及各种运动形式。 3.熟悉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了解口腔内消化和大肠内消化。 自学内容:吸收 课堂作业: 1.胃液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正常时为什么不 会消化自己? 3.试述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及其作 用。 4.试述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5.简述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6.试述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 7.胆汁有哪些主要作用?胆盐的肠肝循环 课外作业: 1. 为什么做胆囊造影术时患者要吃油煎 蛋? 2. 为什么胃酸缺乏的病人往往伴有贫血?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2 学时) 7.1 能量代谢(1 学时) 7.2 体温(1 学时) 知识点: 1.了解能量的来源、转化与利用、能量代谢的 测定原理。 2.熟悉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 概念。 3.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 5.熟悉体温的概念及体温的正常变动。 6.熟悉机体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及维持体温 相对稳定的机制。 自学内容:能量的来源、转化与利用。 课堂作业: 1. 基础代谢在什么情况下测定?为什么? 课外作业: 1. 某男子在基础状态下 1 小时耗氧量为 15 升,体表面积为 1.5M2 ,求他的基础代谢。 是否正常?(正常基础代谢率为 157.8KJ/ M2·h 2. 试述体温是如何维持恒定的? 3. 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哪几种?根据散 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第八章:排泄(5 学时) 8.1 尿生成的过程(2 学时) 自学内容: 1. 尿液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82影响尿生成的因素过程(3学时) 2.尿的理化性质与临床的关系 83尿液及其排放 课堂作业: 8.4尿的浓缩和稀释 1.肾血流量如何受神经体液调节? 知识点: 2.终尿与原尿在量和成分上有何不同?原 1.掌握排泄的概念以及肾脏在排泄中的重要 因何在? 地位;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2.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病例讨论 3.掌握肾小球滤过率、肾糖阈、渗透性利尿 5.尿液是如何被浓缩和稀释的? 和水利尿的概念; 课外作业: 4. 熟悉正常尿量、多尿、少尿、无尿的概念; 1.试比较近端小管与远曲小管、集合管对 5.了解清除率的概念; 钠、水重吸收的异同。 6.了解尿的理化性质与临床的关系; 2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 7.了解尿液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3试述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 4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 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第九章:神经系统(8学时) 自学内容: 9.1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3学时) 感官部分; 9.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2学时) 高位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9.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学时) 脑电图: 9.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学时) 脑的高级功能; 9.5脑的高级功能 课堂作业: 知识点 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1.掌握突触传递的过程; 2.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2.掌握外周递质以及受体的类型、分布和作 3.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用; 4.筒述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 3.掌握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 5.低位脑干有哪些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4.掌握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6.小脑有何生理功能。 5.掌握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7.筒述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投 6.熟悉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射规律。 7.熟悉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课外作业: 8.熟悉痛觉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1.筒述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9.熟悉牵涉痛的概念; 2.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10.了解高位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简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调节的主要功能。 4.何谓脑电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 第十章内分泌(5学时) 自学内容: 10.1激素的概况(2学时) 钙磷调节 10.2甲状腺 课堂作业: 10.3肾上腺(2学时) 1.生长素有何生理作用?分泌异常有何表 10.4下丘脑与垂体 现? 10.5胰岛 2.实验时切除动物垂体后对其生理功能有 10.6性腺(1学时) 何影响? 31
31 8.2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过程(3 学时) 8.3 尿液及其排放 8.4 尿的浓缩和稀释 知识点: 1. 掌握排泄的概念以及肾脏在排泄中的重要 地位; 2. 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肾小球滤过率、肾糖阈、渗透性利尿 和水利尿的概念; 4. 熟悉正常尿量、多尿、少尿、无尿的概念; 5. 了解清除率的概念; 6. 了解尿的理化性质与临床的关系; 7. 了解尿液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2. 尿的理化性质与临床的关系 课堂作业: 1. 肾血流量如何受神经体液调节? 2.终尿与原尿在量和成分上有何不同?原 因何在?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4.病例讨论 5.尿液是如何被浓缩和稀释的? 课外作业: 1.试比较近端小管与远曲小管、集合管对 钠、水重吸收的异同。 2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 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3 试述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 4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 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第九章:神经系统(8 学时) 9.1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3 学时) 9.2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2 学时) 9.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 学时) 9.4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 学时) 9.5 脑的高级功能 知识点 1. 掌握突触传递的过程; 2. 掌握外周递质以及受体的类型、分布和作 用; 3. 掌握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 4. 掌握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5. 掌握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6. 熟悉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7. 熟悉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8. 熟悉痛觉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9. 熟悉牵涉痛的概念; 10. 了解高位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学内容: 感官部分; 高位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电图; 脑的高级功能; 课堂作业: 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2.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3.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4.简述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 5.低位脑干有哪些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6.小脑有何生理功能。 7.简述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投 射规律。 课外作业: 1.简述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2.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3.简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调节的主要功能。 4.何谓脑电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 第十章 内分泌(5 学时) 10.1 激素的概况(2 学时) 10.2 甲状腺 10.3 肾上腺(2 学时) 10.4 下丘脑与垂体 10.5 胰 岛 10.6 性 腺(1 学时) 自学内容: 钙磷调节 课堂作业: 1.生长素有何生理作用?分泌异常有何表 现? 2.实验时切除动物垂体后对其生理功能有 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