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 熟悉医用化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化学的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在医学领 域的应用。了解化学的新知识、新进展等有关内容。学生应具有这些专业所应有的良好职业 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教学目标1要求通过学生学习化学的新知识、新进展等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主 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指标点13) 教学目标2.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物质结构特点及特性, 训练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标点2.1)。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医用化学 任课教师:陈春兰、刘荣、欧俊科、周敏 课程性质:学科教育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半业要求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能不断的学习新 13具有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 知识完善自我,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工作态度及符合职业道德标准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医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的职业行为;具有创新思维和 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提 评判能力,勇于循证实践、善 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于修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树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立终生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 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观念。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 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 物质结构特点及特性,训练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评价依据:随堂提问、随堂练习、课外作业和考试。 识。 四、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溶液 自学内容: 1.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稀溶液依数性中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溶液的沸点升 1.2稀溶液的依数性 高、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知识点: 课堂作业: 1.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 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分数、体积分数的表示方法及计算。 2稀溶液的依数性包含哪些? 2.掌握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概念。 3,渗透现象产生的必备条件以及渗透浓度的含义。 3熟悉渗透压的有关计算以及渗透压 课外作业: 在医学上的意义。 完成本章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 22
22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 熟悉医用化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化学的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在医学领 域的应用。了解化学的新知识、新进展等有关内容。学生应具有这些专业所应有的良好职业 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教学目标 1.要求通过学生学习化学的新知识、新进展等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主 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指标点 1.3) 教学目标 2. 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物质结构特点及特性, 训练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标点 2.1)。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医用化学 任课教师:陈春兰、刘荣、欧俊科、周敏 课程性质:学科教育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1.3 具有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 工作态度及符合职业道德标准 的职业行为;具有创新思维和 评判能力,勇于循证实践、善 于修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树 立终生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 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能不断的学习新 知识完善自我,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医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提 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2: 2.1 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 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 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 物质结构特点及特性,训练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依据:随堂提问、随堂练习、课外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溶液 1.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2 稀溶液的依数性 知识点: 1.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 分数、体积分数的表示方法及计算。 2.掌握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概念。 3.熟悉渗透压的有关计算以及渗透压 在医学上的意义。 自学内容: 稀溶液依数性中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溶液的沸点升 高、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课堂作业: 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稀溶液的依数性包含哪些? 3,渗透现象产生的必备条件以及渗透浓度的含义。 课外作业: 完成本章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
3.了解稀溶液依数性中溶液的蒸汽压 计算题。 下降、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凝固 点降低。 第二章有机化学概述 自学内容: 2.1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 1共价键的键参数: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和 2.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共价键 极化。 2.3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写法 2有机化合物反应类型:离子型反应、游离基反应。 2.4有机化合物反应类型 课堂作业: 2.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是怎样分类的? 知识点: 2试述有机物有哪些特点? 1.掌握有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定义以 3有机结构的同分异构应包含哪些内容? 及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写法。 课外作业: 2.熟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共价键。 1.碳原子有哪几种杂化轨道?每种杂化轨道是怎样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以及有 形成的? 机化合物的分类。 2.认识各种物质中的官能团。 第三章烷烃 课堂作业: 3.1烷烃的结构 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烷烃 3.2烷烃的命名 2.写出戊烷同分异构体 3.3烷烃的性质 课外作业: 知识点: 1.完成本章小结 1熟悉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类型 2.完成本章课本后的命名及碳原子类型题目 2.掌握同分异构、烷烃的系统命名 第四章烯烃与炔烃 课堂作业: 4.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烯烃 4.2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 2.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炔烃 4.3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课外作业: 4.4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 1.完成本章小结 4.5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2.完成本章课本后的命名、反应式及鉴定题目 知识点: 1.熟悉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 2.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体写法 及系统命名法 3.掌握典型的烯烃炔烃的化学反应式 第五章环烃 自学内容: 5.1脂环烃结构、分类和命名 稠环芳香烃 5.2环己烷的结构 课堂作业: 53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1.命名脂环烃 5.4芳香烃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写出环己烷的优势构象 3.利用化学方法鉴别不同结构的环烷烃 知识点: 4.命名芳香烃以及写出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掌握脂环烃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课外作业: 2重点掌握脂环烃、芳香烃的命名及芳 完成本章小结 23
23 3.了解稀溶液依数性中溶液的蒸汽压 下降、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凝固 点降低。 计算题。 第二章 有机化学概述 2.1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 2.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共价键 2.3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写法 2.4 有机化合物反应类型 2.5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知识点: 1.掌握有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定义以 及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写法。 2.熟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共价键。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以及有 机化合物的分类。 自学内容: 1.共价键的键参数: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和 极化。 2.有机化合物反应类型:离子型反应、游离基反应。 课堂作业: 1.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是怎样分类的? 2.试述有机物有哪些特点? 3.有机结构的同分异构应包含哪些内容? 课外作业: 1. 碳原子有哪几种杂化轨道?每种杂化轨道是怎样 形成的? 2.认识各种物质中的官能团。 第三章 烷烃 3.1 烷烃的结构 3.2 烷烃的命名 3.3 烷烃的性质 知识点: 1.熟悉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类型 2.掌握同分异构、烷烃的系统命名 课堂作业: 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烷烃 2.写出戊烷同分异构体 课外作业: 1. 完成本章小结 2. 完成本章课本后的命名及碳原子类型题目 第四章 烯烃与炔烃 4.1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4.2 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 4.3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4.4 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 4.5 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 1. 熟悉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 2.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体写法 及系统命名法 3.掌握典型的烯烃炔烃的化学反应式 课堂作业: 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烯烃 2.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炔烃 课外作业: 1.完成本章小结 2.完成本章课本后的命名、反应式及鉴定题目 第五章 环烃 5.1 脂环烃结构、分类和命名 5.2 环己烷的结构 5.3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5.4 芳香烃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知识点: 1.掌握脂环烃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2.重点掌握脂环烃、芳香烃的命名及芳 自学内容: 稠环芳香烃 课堂作业: 1.命名脂环烃 2.写出环己烷的优势构象 3.利用化学方法鉴别不同结构的环烷烃 4. 命名芳香烃以及写出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课外作业: 完成本章小结
香烃的性质。 习题: 1.命名环烷烃化合物。 2.写出环烷烃反应方程式 3.鉴别化合物 第六章醇酚醚 自学内容: 6.1醇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硫醇和硫醚 6.2酚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课堂作业: 6.3醚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1.对不同结构的醇进行命名,并比较醇的反应活性; 知识点: 2.命名不同结构的酚并写出酚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 1.掌握醇酚醚的结构和命名; 式; 2.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3.命名单醚和简单混醚。 3.了解重要的醇酚醚的制备方法及用 课外作业: 途。 完成本章小结 习题: 1.写出反应化合物的结构式? 2.用化学方法进行相应化合物鉴别。 第七章醛、酮 自学内容: 7.1醛 与医药学有关的醛酮化合物。 7.2酮 课堂作业: 知识点: 1.命名与书写结构式 1.了解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选择题, 2.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 3.完成反应方程式 3.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 课外作业: 4.与医药学有关的醛酮 1.完成本章小结 2.小结重要醛、酮的结构与性质 第八章羧酸 自学内容: 8.1羧酸 与医药学有关的羧酸类化合物」 知识点: 课堂作业: 1.了解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命名与书写结构式 2.了解羧酸的物理性质 2.选择题, 3.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 3.完成反应方程式 4.与医药学有关的羧酸化合物 课外作业: 完成本章小结 习题 1写出反应化合物的结构式 2用化学方法进行相应化合物鉴别。 五、建议分配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计 第一章溶液 0 0 × 目标1、2 2 第二章有机化学概述 2 0 0 2 目标1、2 3 第三章烷烃 4 0 0 4 目标1、2 第四章烯烃与炔烃 2 0 0 2 目标1、2 24
24 香烃的性质。 习题: 1. 命名环烷烃化合物。 2. 写出环烷烃反应方程式 3. 鉴别化合物 第六章 醇酚醚 6.1 醇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6.2 酚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6.3 醚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知识点: 1.掌握醇酚醚的结构和命名; 2.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3.了解重要的醇酚醚的制备方法及用 途。 自学内容: 硫醇和硫醚 课堂作业: 1. 对不同结构的醇进行命名,并比较醇的反应活性; 2. 命名不同结构的酚并写出酚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 式; 3. 命名单醚和简单混醚。 课外作业: 完成本章小结 习题: 1. 写出反应化合物的结构式? 2. 用化学方法进行相应化合物鉴别。 第七章 醛、酮 7.1 醛 7.2 酮. 知识点: 1.了解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 3.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 4.与医药学有关的醛酮 自学内容: 与医药学有关的醛酮化合物. 课堂作业: 1. 命名与书写结构式 2. 选择题, 3. 完成反应方程式 课外作业: 1. 完成本章小结 2.小结重要醛、酮的结构与性质 第八章 羧酸 8.1 羧酸 知识点: 1.了解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了解羧酸的物理性质 3.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 4.与医药学有关的羧酸化合物 自学内容: 与医药学有关的羧酸类化合物. 课堂作业: 1. 命名与书写结构式 2. 选择题, 3. 完成反应方程式 课外作业: 完成本章小结 习题 1 写出反应化合物的结构式 2 用化学方法进行相应化合物鉴别。 五、建议分配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计 1 第一章 溶液 4 0 0 4 目标 1、2 2 第二章 有机化学概述 2 0 0 2 目标 1、2 3 第三章 烷烃 4 0 0 4 目标 1、2 4 第四章 烯烃与炔烃 2 0 0 2 目标 1、2
5 第五章环烃 2 0 0 目标1、2 6 第六章醇酚醚 0 0 目标1、2 7 第七章醛、酮 0 0 目标1、2 f 第八章羧酸 0 0 2 目标1、2 实验 0 P 0 8 目标1、2 合计 24 8 0 32 六、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笔记、课外自学、课堂提问与作业、课外作业及考 试等辅助手段共同实施,具体内容包括: 1.课堂笔记:要求学生随堂记录课堂讲授提纲、补充内容及知识点。 2.课外自学: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学习某些章节的内容,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课堂复习:每次课花10~15分钟的时间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和当次课内容进行 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所过的内容。 4.课外作业: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结。 5.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题型包括判断题、填 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中考试、实验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按以下四项考核指标成绩综合评定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满分100分)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满分100分)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满分100分) 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满分100分) 八、教学材料 (一)教材 余瑜主编.《医用化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ISBN:978-7-117-20819-2 (二)主要参考资料 1.陈常兴主编.《医学化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ISBN978-7-117-11998-6 2.刘斌主编.《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ISBN:978-7-117-10960-4 25
25 5 第五章 环烃 2 0 0 2 目标 1、2 6 第六章 醇酚醚 4 0 0 4 目标 1、2 7 第七章 醛、酮 4 0 0 4 目标 1、2 8 第八章 羧酸 2 0 0 2 目标 1、2 9 实验 0 8 0 8 目标 1、2 合 计 24 8 0 32 六、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笔记、课外自学、课堂提问与作业、课外作业及考 试等辅助手段共同实施,具体内容包括: 1. 课堂笔记:要求学生随堂记录课堂讲授提纲、补充内容及知识点。 2. 课外自学: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学习某些章节的内容,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堂复习:每次课花 10~15 分钟的时间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和当次课内容进行 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所过的内容。 4. 课外作业: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结。 5.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题型包括判断题、填 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 考查 2.考核形式 平时考核、期中考试、 实验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 采用百分制,按以下四项考核指标成绩综合评定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 (满分 100 分)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15% (满分 100 分)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5% (满分 100 分) 实 验 成 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 (实验成绩满分 100 分) 八、教学材料 (一)教材 余瑜主编.《医用化学》第 3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ISBN:978-7-117-20819-2 (二)主要参考资料 1. 陈常兴主编.《医学化学》 第 6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ISBN978-7-117-11998-6 2. 刘斌主编.《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ISBN:978-7-117-10960-4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6420030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学分:3分 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8;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医学院(护理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2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物学 适用专业(方向):护理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生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护理学相关课程的重要 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现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了解生理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理解人体生理学功能的调节以 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结合临床医疗和 护理实践的需要,进行定向学习。生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正常状态下人体为研究对象,以系统为学习主线,研究循环、呼吸、消化、排 泄以及生殖等各功能活动发生的条件、过程、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一)教学目标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概念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 制;熟悉机体各系统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指标点21) 教学目标2.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理活动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生理功 能的调节,并将生理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之中;能够正确进行人体心音 听取、动脉血压测量、血型鉴定、肺通气功能。(指标点32) 教学目标3.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讲解部分生理学内容。 (二)本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26
26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6420030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学分:3 分 课程学时:48 学时(理论学时:48;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医学院(护理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 2 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物学 适用专业(方向):护理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生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护理学相关课程的重要 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现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了解生理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理解人体生理学功能的调节以 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结合临床医疗和 护理实践的需要,进行定向学习。生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正常状态下人体为研究对象,以系统为学习主线,研究循环、呼吸、消化、排 泄以及生殖等各功能活动发生的条件、过程、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一)教学目标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概念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 制;熟悉机体各系统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指标点 2.1) 教学目标 2.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理活动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生理功 能的调节,并将生理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之中;能够正确进行人体心音 听取、动脉血压测量、血型鉴定、肺通气功能。(指标点 3.2) 教学目标 3. 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讲解部分生理学内容。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