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3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1.掌握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 4.试比较侏儒症与呆小症在病因,表现上有 2.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垂体、性腺和胰岛 什么不同? 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5.从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解释甲亢病 3.熟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和激素的分类; 人可能出现的症状。 4.熟悉下丘脑-腺垂体-靶腺活动的调节。 课外作业: 5.了解钙磷代谢 1地方性缺碘为什么会出现甲状腺肿大? 2.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在钙 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附注:实验教学安排见《机能实验1》实验教学大纲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 进 第一章绪论(2学时) 2 2 目标1、目标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4 2.1 (4学时) 第三章血液(4学时) 4 4 2.1 第四章血液循环(10学时) 10 10 2.1 第五章呼吸(4学时) 4 4 2.1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4 2.1 CA学t)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2 2 2.1 C学肚) 第八章排泄(5学时) 5 5 2.1 第九章神经系统(8学时) 8 8 2.1 第十章内分泌(5学时) 5 5 2.1 合 计48学时 48 48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笔记、课外自学、课堂提问与作业、课外作业及考试等 辅助手段共同实施,具体内容包括: 1.案例分析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份典型病例,分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案 例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2.半期测验:对前半期内容进行测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3.课堂提问与作业:每次课花10~15分钟的时间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和当次课内容 进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所过的内容, 32
32 知识点: 1. 掌握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 2. 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垂体、性腺和胰岛 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3. 熟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和激素的分类; 4. 熟悉下丘脑-腺垂体-靶腺活动的调节。 5. 了解钙磷代谢 3.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4.试比较侏儒症与呆小症在病因,表现上有 什么不同? 5.从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解释甲亢病 人可能出现的症状。 课外作业: 1.地方性缺碘为什么会出现甲状腺肿大? 2.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 D3 在钙 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附注:实验教学安排见《机能实验 1》实验教学大纲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2 2 目标 1、目标 2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4 学时) 4 4 2.1 第三章 血 液(4 学时) 4 4 2.1 第四章 血液循环(10 学时) 10 10 2.1 第五章 呼 吸(4 学时) 4 4 2.1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4 学时) 4 4 2.1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2 学时) 2 2 2.1 第八章 排泄(5 学时) 5 5 2.1 第九章 神经系统(8 学时) 8 8 2.1 第十章 内分泌(5 学时) 5 5 2.1 合 计 48 学时 48 48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笔记、课外自学、课堂提问与作业、课外作业及考试等 辅助手段共同实施,具体内容包括: 1. 案例分析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份典型病例,分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案 例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2. 半期测验:对前半期内容进行测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3. 课堂提问与作业:每次课花 10~15 分钟的时间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和当次课内容 进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所过的内容
4.考记录:同时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出勤采取扣分(缺席2次,扣2分,超过2次, 原则上每次课扣10分;迟到1次,不扣分,超过1次,原则上每次课扣2分)。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内容、各部分成绩占比、预期目标等) 案例分析讨论(20分) 半期测试(50分) 平时成绩(40%) 课堂提问及作业(20分) 考勤(10分) 填空题(20分) 选择题(15分) 判断题(10分) 期终考试成绩(60%) 名词解释题(15分) 简答题(20分) 论述题(20分) 八、推荐教树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生理学》第4版,唐四元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参考书:《生理学》,朱大年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九版 撰写人:魏媛媛 审核人:魏媛媛、徐亚吉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33
33 4. 考勤记录:同时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出勤采取扣分(缺席 2 次,扣 2 分,超过 2 次, 原则上每次课扣 10 分;迟到 1 次,不扣分,超过 1 次,原则上每次课扣 2 分)。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内容、各部分成绩占比、预期目标等) 平时成绩(40%) 案例分析讨论(20 分) 半期测试(50 分) 课堂提问及作业(20 分) 考勤 (10 分) 期终考试成绩(60%) 填空题(20 分) 选择题(15 分) 判断题(10 分) 名词解释题(15 分) 简答题(20 分) 论述题(20 分)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生理学》第 4 版,唐四元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 参考书:《生理学》,朱大年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第九版 撰写人: 魏媛媛 审核人:魏媛媛、徐亚吉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医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6426030 课程名称:医用生物化学 课程学分:3.0学分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38;实验(实践)学时:1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医学院(护理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二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医用化学 适用专业(方向):护理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生物化学是护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 在学好化学、解剖、生理等课程后,再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化知识, 了解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生物化学在当今科学 研究和人类自身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相应的实验课、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将 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这些物质的代谢途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的规律以及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等基本理论 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生物化学技术和方法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 好基础。(指标点2.1) 2.救学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相应的思考、学习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生 活中能主动、自觉的运用生化知识去分析和思考身边发生的生命现象。(指标点3.4) (二)本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2、3 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4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病因、影响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 34
34 《医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6426030 课程名称:医用生物化学 课程学分:3.0 学分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38;实验(实践)学时:1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医学院(护理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二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医用化学 适用专业(方向):护理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生物化学是护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 在学好化学、解剖、生理等课程后,再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化知识, 了解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生物化学在当今科学 研究和人类自身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相应的实验课、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将 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这些物质的代谢途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的规律以及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等基本理论 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生物化学技术和方法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 好基础。(指标点 2.1) 2.教学目标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相应的思考、学习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生 活中能主动、自觉的运用生化知识去分析和思考身边发生的生命现象。(指标点 3.4)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2、3 2.1 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4 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病因、影响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
治原则及相关护理知识。 3.4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 论和基本知识。 (2)指标点2.4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病因、影响因素、发病机制、临床 表现、诊断防治原则及相关护理知识。 (3)指标点3.4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对应表 《医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医用生物化学 任课教师:范小军、何柳兴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 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 医学基础知识解决护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等 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与功能,这些物质的代谢途径 24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 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的规律以及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 发病基本的病因、影响因素、发 程等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生物化学技术和方 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原 法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好基 则及相关护理知识。 础。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3: 教学目标: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 34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 科研能力。 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相应的思考、 学习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能主动、自觉的运用 生化知识去分析和思考身边发生的生命现象。 评价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相应的思考 学习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能主动、自觉的运用 生化知识去分析和思考身边发生的生命现象。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自学内容:蛋白质与疾病1.镰刀型细胞 1.3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贫血症2.疯牛病 1.4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课堂作业 1.5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举列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构象 知识点: 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 2.熟悉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 结构特征是什么? 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球状蛋白质的特点。 3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有 35
35 治原则及相关护理知识。 3.4 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 2.1 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 论和基本知识。 (2)指标点 2.4 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病因、影响因素、发病机制、临床 表现、诊断防治原则及相关护理知识。 (3)指标点3.4 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医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医用生物化学 任课教师:范小军、何柳兴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2: 2.1 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 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 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4 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 发病基本的病因、影响因素、发 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原 则及相关护理知识。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 医学基础知识解决护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等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与功能,这些物质的代谢途径 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的规律以及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 程等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生物化学技术和方 法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好基 础。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3: 3.4 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 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教学目标: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 科研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相应的思考、 学习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能主动、自觉的运用 生化知识去分析和思考身边发生的生命现象。 评价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相应的思考、 学习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能主动、自觉的运用 生化知识去分析和思考身边发生的生命现象。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3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4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5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知识点: 1.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 2.熟悉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 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球状蛋白质的特点。 自学内容:蛋白质与疾病 1. 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 2. 疯牛病 课堂作业: 1. 举列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构象 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 结构特征是什么? 3.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有
.了解蛋白质与疾病 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课外作业: 整理本章笔记 习题1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自学内容: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 2.1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的组装 2.2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课堂作业: 2.3RNA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内有哪几类主要的RNA?其 2.4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 主要功能是什么? 知识点: 2.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 I.掌握DNA的二级结构特点,mRNA和tRNA的 及其与DNA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结构特征及主要功能。 3.筒述RNA与DNA的主要不同点。 2.熟悉核酸的化学组成的命名及符号,一级结构 课外作业: 的连接键及书写方式;DNA的理化性质。 整理本章笔记 3.了解核小体的结构特点及DNA在真核生物细胞 习题2 核内的组装。 第三章酶 自学内容:维生素与辅酶 3.1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课堂作业: 3.2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1.在酶促反应中酶蛋白与辅酶(辅基)的 3.3酶促反应动力学 相互关系。 3.4酶的调节 2.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3.5酶与医学的关系 3.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临床上的 知识点: 应用。 1.掌握酶的化学本质,辅助因子,活性中心,必 4.说明温度对酶促反应影响的双重性。 需基团,酶促反应的特点,Km与Vmax的含义及 课外作业: 其生物学意义,竞争性抑制,酶原,变构酶,关键 整理本章笔记 酶,酶的共价修饰调节,同工酶。 习题3 2.熟悉最适pH和最适温度,可逆性抑制和不可 逆抑制的区别,3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关键酶 的变构调节与酶促化学修饰的特点。 3.了解酶促反应的机制,Km、Vmax值的测定, 酶活性测定与酶活单位,酶的分类和命名。 第四章糖代谢 自学内容:糖代谢异常 4.1概述 课堂作业: 4.2糖的无氧分解 1.试比较糖酵解与有氧氧化。 4.3糖的有氧氧化 2.试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4.4磷酸戊糖途径 3.筒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4.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4.简述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途径及其 4.6糖异生 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4.7血糖及其调节 5.试述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知识点: 课外作业: 1.掌握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 整理本章笔记 过程、关键酶及生理意义。 习题4 2.熟悉糖原合成、分解及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 36
36 3.了解蛋白质与疾病 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课外作业: 整理本章笔记 习题 1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2.1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2.2 D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2.3 RNA 的结构与功能 2.4 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 知识点: 1.掌握 DNA 的二级结构特点,mRNA 和 tRNA 的 结构特征及主要功能。 2.熟悉核酸的化学组成的命名及符号,一级结构 的连接键及书写方式;DNA 的理化性质。 3.了解核小体的结构特点及 DNA 在真核生物细胞 核内的组装。 自学内容: DNA 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 的组装 课堂作业: 1. 细胞内有哪几类主要的 RNA ?其 主要功能是什么? 2. 简述 DNA 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 及其与 DNA 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3. 简述 RNA 与 DNA 的主要不同点。 课外作业: 整理本章笔记 习题 2 第三章 酶 3.1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3.2 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3.3 酶促反应动力学 3.4 酶的调节 3.5 酶与医学的关系 知识点: 1.掌握酶的化学本质,辅助因子,活性中心,必 需基团,酶促反应的特点,Km 与 Vmax 的含义及 其生物学意义,竞争性抑制,酶原,变构酶,关键 酶,酶的共价修饰调节,同工酶。 2.熟悉最适 pH 和最适温度,可逆性抑制和不可 逆抑制的区别,3 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关键酶 的变构调节与酶促化学修饰的特点。 3.了解酶促反应的机制,Km、Vmax 值的测定, 酶活性测定与酶活单位,酶的分类和命名。 自学内容:维生素与辅酶 课堂作业: 1.在酶促反应中酶蛋白与辅酶(辅基)的 相互关系。 2.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3.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临床上的 应用。 4.说明温度对酶促反应影响的双重性。 课外作业: 整理本章笔记 习题 3 第四章 糖代谢 4.1 概述 4.2 糖的无氧分解 4.3 糖的有氧氧化 4.4 磷酸戊糖途径 4.5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4.6 糖异生 4.7 血糖及其调节 知识点: 1.掌握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 过程、关键酶及生理意义。 2.熟悉糖原合成、分解及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 自学内容: 糖代谢异常 课堂作业: 1.试比较糖酵解与有氧氧化 。 2.试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3.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4.简述 6- 磷酸葡萄糖的代谢途径及其 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5.试述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课外作业: 整理本章笔记 习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