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 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 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 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 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岀一幅淸新恬淡、 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 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 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 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一一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 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 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 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 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 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 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 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 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 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 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 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 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 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 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 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 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 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 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 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 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 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 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 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 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 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 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 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 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 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 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 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 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 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 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 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例1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诗中的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的解说,了解到这一点,答 案就出来了。其中“觉春生”中的“觉”有“使……醒”之意。10.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 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 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即满怀焦急 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 开京都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景象,心中猛 然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的落花染成 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润未来 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新雷》诗中的末句有一个关键字“待”,所以就有 渴望与期盼”的意思。《己亥杂诗》诗中也有一个关键处“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献” 的意思 答案:1.《新雷》诗中“造物”“有情”体现在“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 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例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ε 注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 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 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 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 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 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 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例 1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诗中的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的解说,了解到这一点,答 案就出来了。其中“觉春生”中的“觉”有“使……醒”之意。10. 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 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 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即满怀焦急 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 开京都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景象,心中猛 然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的落花染成 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润未来 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新雷》诗中的末句有一个关键字“待”,所以就有 “渴望与期盼”的意思。《己亥杂诗》诗中也有一个关键处“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献” 的意思。 答案:1.《新雷》诗中“造物”“有情”体现在“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 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例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 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 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 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 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査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 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 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 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 看出。 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 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粤题精讲】 2(2008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 畔”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 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 ”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 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 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 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 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 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 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例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 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 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 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 看出。 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 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2(2008 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 ⑵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 分)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 畔”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 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 言” 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 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 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
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 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两首诗并考,诗中所写事物往往相同或相近,而表达的感情、思想,所运用的表达手法 则往往有别。分析时注意区别异同。这两首诗都写“木芙蓉”,这是同;情感一明一暗,这 是异。分析时,特别注意对“青女”的注释,否则不容易把握诗的旨趣 答案:(1)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秋天冒着霜雪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对 比)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 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3.(2007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解析】本题考査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强调的是作者的孤独和寂寥。“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古诗鉴赏考査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 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 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 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 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 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答案:(1)意象有: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 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 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4.(2006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晩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解析】(1)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意象的把握。意象包含“意”和“象”两个方面,也 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而且要能够把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解答这一小题,一定要紧扣 诗歌内容。“归艭”“钟声”这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江”“青山”“远帆”“老 鹤”等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望”。理由是,江上捕鱼的船只纷纷回来,自然是到了晚上 在古诗词里面,经常会看到写寺庙里的晚钟的句子,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与友人在粤秀峰上,看江上的青山,就应该是眺望,而“山外”的“江”,距离应当更
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 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两首诗并考,诗中所写事物往往相同或相近,而表达的感情、思想,所运用的表达手法 则往往有别。分析时注意区别异同。这两首诗都写“木芙蓉”,这是同;情感一明一暗,这 是异。分析时,特别注意对“青女”的注释,否则不容易把握诗的旨趣。 答案:(1)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秋天冒着霜雪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对 比)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 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3.(2007 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 分) (2)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强调的是作者的孤独和寂寥。“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 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 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 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 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 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 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答案:(1)意象有: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 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 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4.(2006 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 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 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 分) ⑵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 分) 【解析】(1)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意象的把握。意象包含“意”和“象”两个方面,也 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而且要能够把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解答这一小题,一定要紧扣 诗歌内容。“归艭”“钟声”这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江”“青山”“远帆”“老 鹤”等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望”。理由是,江上捕鱼的船只纷纷回来,自然是到了晚上; 在古诗词里面,经常会看到写寺庙里的晚钟的句子,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与友人在粤秀峰上,看江上的青山,就应该是眺望,而“山外”的“江”,距离应当更
远,自然更是远望:“远帆”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个“远”字,写的当然是“望”:“横空老 鹤南飞去”,“横空”二字,写出一种阔大的境界,其本身固属远望所见,“南飞去”中的 个“去”字,说明老鹤已经飞走了,看飞走了的老鹤,自然也是“望”。 (2)是考查炼字。这一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具有拟人的艺术效果。带东西 往往是人的行为。可见,作者把老鹤人性化了。二是具有化虚为实的效果。“钟声”怎么传 播到远方的?诗人想到了“带”字。用这个“带”字,声音就像书本、信函等实在的、有形 的东西一样可以被携带了。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写出形来了,多么形象、生动,富 有动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要求一律,但必须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答案: 1.体现“晚”的意象有:归艭、钟声;体现“望”的意象有:江、青山、远帆 空、老鹤 2.(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 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粤考趋势】 纵观近几年广东高考,我们有下面一些推测: 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从时代看,唐诗、 宋词和元曲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一首诗、 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题量上 般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一般设为6~8分:05年8分,06年6分,07年6分,08年7分。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 看来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已成为我省命题人的共识,预计2010年将继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 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如08年,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所 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 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 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 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 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不同的 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 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从考查点设置来看,可以 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如05年辽宁卷就是综合考查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 面:07年浙江卷第1小题为单一比较,第2小题同为综合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点设 置上,我们广东卷连续几年考査“诗歌意象”,意象是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意境的切入点 应引起重视。 答案拟写一般无需学生引经据典,也不必有过多的背景内容介入,更不需要跳出诗词曲 外进行过多的联系,只要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就诗论诗,落实题干要求就行。 应考方法盘点 复习备考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立足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
远,自然更是远望;“远帆”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个“远”字,写的当然是“望”;“横空老 鹤南飞去”,“横空”二字,写出一种阔大的境界,其本身固属远望所见,“南飞去”中的 一个“去”字,说明老鹤已经飞走了,看飞走了的老鹤,自然也是“望”。 (2)是考查炼字。这一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具有拟人的艺术效果。带东西, 往往是人的行为。可见,作者把老鹤人性化了。二是具有化虚为实的效果。“钟声”怎么传 播到远方的?诗人想到了“带”字。用这个“带”字,声音就像书本、信函等实在的、有形 的东西一样可以被携带了。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写出形来了,多么形象、生动,富 有动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要求一律,但必须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答案: 1.体现“晚”的意象有:归艭 、钟声 ;体现“望”的意象有:江、青山、远帆、 空、老鹤。 2.(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 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粤考趋势】 纵观近几年广东高考,我们有下面一些推测: 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从时代看,唐诗、 宋词和元曲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一首诗、 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 题量上一 般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一般设为 6~8 分:05 年 8 分,06 年 6 分,07 年 6 分,08 年 7 分。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 看来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已成为我省命题人的共识,预计 2010 年将继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 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如 08 年,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所 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 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 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 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 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不同的 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 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从考查点设置来看,可以 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如 05 年辽宁卷就是综合考查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 面; 07 年浙江卷第 1 小题为单一比较,第 2 小题同为综合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点设 置上,我们广东卷连续几年考查“诗歌意象”,意象是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意境的切入点, 应引起重视。 答案拟写一般无需学生引经据典,也不必有过多的背景内容介入,更不需要跳出诗词曲 外进行过多的联系,只要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就诗论诗,落实题干要求就行。 应考方法盘点 一 复习备考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立足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