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15届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抽测试题 (全卷四个大题,含24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作答,必须在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语文知识积累(1-6小题,每小题2分,第7小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栖息(q1) 宿怨(s) 灼热(zhuo) 芊芊细草(qian) B.脸颊(ja) 谷穗(sui) 濒危(bin) 翘首遥望(qiao) C.蹊跷(qiao)瞥见(pie) 霓虹(ning) 熠熠生辉(x) D.肇事(zhao)悭吝(jian)恣睢(su) 倾家荡产(qi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忐忑 峰峦 浮光掠影 星罗奇布 B.诧异 遨翔 肆无忌惮 受益匪浅 C.娴熟 消遣 死心塌地 争奇斗艳 D.眩目 颁发 络绎不绝 屈指可数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的吹来;月色便朦胧 在这水气里 (2)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 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4)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终不愿意。 A.扑面亲热罩住各行其是B.迎面亲近盖住各得其所 C.扑面亲热盖住各行其是D.扑面亲近罩住各得其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校决定招收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计算机软件等专业。 B.通过开展“今天我步行上学”的活动,使玉溪上班高峰期交通拥堵的现象得到缓解 C.玉溪正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 2015 届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抽测试题 (全卷四个大题,含 24 个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作答,必须在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1—6 小题,每小题 2 分,第 7 小题 8 分,共 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栖.息(qī) 宿.怨(sù) 灼.热(zhuó) 芊.芊细草(qiān) B.脸颊.(jiá) 谷穗.(suì) 濒.危(bīn) 翘.首遥望(qiào) C.蹊跷.(qiāo) 瞥.见(piē) 霓.虹(níng) 熠.熠生辉(xǔ) D.肇.事(zhào) 悭.吝(jiān) 恣睢.(suī) 倾.家荡产(qǐ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忐忑 峰峦 浮光掠影 星罗奇布 B.诧异 遨翔 肆无忌惮 受益匪浅 C.娴熟 消遣 死心塌地 争奇斗艳 D.眩目 颁发 络绎不绝 屈指可数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⑴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 的吹来;月色便朦胧 在这水气里。 ⑵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 呢? ⑶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 ,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终不愿意。 A.扑面 亲热 罩住 各行其是 B.迎面 亲近 盖住 各得其所 C.扑面 亲热 盖住 各行其是 D.扑面 亲近 罩住 各得其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学校决定招收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计算机软件等专业。 B. 通过开展“今天我步行上学”的活动,使玉溪上班高峰期交通拥堵的现象得到缓解。 C. 玉溪正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D.针对各种交通乱象,玉溪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②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 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③它跨越萎顿和衰老, 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④一阵清风袭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 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⑤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 A.①③④②⑤B.④②①③⑤C.①⑤④②③D.④①③②⑤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 动和精神面貌,孔乙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B.奥楚蔑洛夫、韩麦尔、夏洛克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都德 的《最后一课》、英国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C.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 D.《汤姆·索亚历险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主人公汤姆·索亚到小人国、大人国、飞 岛国和慧骃国历险的经历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莲”那样“ (6)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表达深刻哲理的诗句,请写出上下连续的两句: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9题,共4分) 全国25个省区市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研发完毕,年内问世。该 系列教材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科研项目之一,即 将面世的25套省级版实验教材基本覆盖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小学低年级段以
D. 针对各种交通乱象,玉溪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②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 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③它跨越萎顿和衰老, 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④一阵清风袭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 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⑤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 味。 A. ①③④②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①⑤④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6.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 动和精神面貌,孔乙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B. 奥楚蔑洛夫、韩麦尔、夏洛克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都德 的《最后一课》、英国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C.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曾 巩。 D. 《汤姆·索亚历险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主人公汤姆·索亚到小人国、大人国、飞 岛国和慧骃国历险的经历。 7. 根据提示填空。(每空 1 分,共 8 分)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⑵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⑶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⑷ ,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⑸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莲”那样“ , 。” ⑹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表达深刻哲理的诗句,请写出上下连续的两句: , 。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 (8—9 题,共 4 分) 全国 25 个省区市共 500 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研发完毕,年内问世。该 系列教材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科研项目之一,即 将面世的 25 套省级版实验教材基本覆盖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小学低年级段以
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等: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等;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 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课题组专家委员还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史、文化、民 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系统地镶嵌于原有国学课程之中。 8.请你给上面这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2分) 9.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2 分) 、阅读(10-23题,共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1)试品析首联中的“望”字的妙处。(2分) (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等;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等;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 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课题组专家委员还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 史、文化、民 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系统地镶嵌于原有国学课程之中。 8.请你给上面这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2 分) 9. 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2 分) 三、阅读(10—23 题,共 36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 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⑴试品析首联中的“望”字的妙处。(2 分)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10 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0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0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曾益其所不能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密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列举一种即可)(2分) 14.依据本文阐述的观点,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忧患意识”的理解。(2分)0 (1)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 (2)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0 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闲自在,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 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00000000000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9分) 启动PM25监测之旅 ①2011年入秋以来,多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将PM2.5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其实PM5、 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美国便提出了PM2.5的标准。到2010年底,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0 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 ②PM2.5究竞为何物呢?PME.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 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 要的影响。那PM2.5又是从何而来?PM2.5不是凭空产生的,丛工厂、燃煤到汽车尾气的 工业燃烧,从树叶、藤蔓到秸秆的作物燃烧,从烹饪做饭、抽烟、甚至使用发胶的燃烧活动,O 都会产生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 分) ⑴必先苦.其心志 苦: ⑵曾.益其所不能 曾: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列举一种即可)(2 分) 14. 依据本文阐述的观点,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忧患意识”的理解。(2 分) (1)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 (2)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 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闲自在,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 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18 题。(9 分) 启动 PM2.5 监测之旅 ①2011 年入秋以来,多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将 PM2.5 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其实 PM2.5 由来已久,早在 1997 年美国便提出了 PM2.5 的标准。到 2010 年底,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 PM2.5 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 ②PM2.5 究竟为何物呢?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 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20。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 要的影响。那 PM2.5 又是从何而来? PM2.5 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工厂、燃煤到汽车尾气的 工业燃烧,从树叶、藤蔓到秸秆的作物燃烧,从烹饪做饭、抽烟、甚至使用发胶的燃烧活动, 都会产生 PM2.5
③秋冬季一直是我国雾霾多发季节,雾霾天气多发导致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空气污染 0加重,甚至出现短时间的重度污染。据气象部门统计,入秋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 0确实偏多,先后共发生12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并具有雾霾日数多、影响范围广等 特点。特别近一年来,河北中东部、天津、安徹中东部、江苏大部、湖南西南部、广西大部 Q和广东西部等地雾霾日数偏多5-20天,局部偏多20天以上。 ④越小的颗粒对人体的危害越大,而且对降低能见度加重雾霾天气的作用也越大。PM2.5 容易被吸入人体,而且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 密答 9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 0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降低能见度上,PM2.5的作用也不可忽 8视。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⑤PM2.5超标对农业也有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灰霾天气太多,农作物减产可达25%。 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员王亚强认为,“对农作物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比如在污染严重 10的时候,会影响太阳辐射,不利农作物吸收太阳光等等。” ⑥据了解,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环保部门的网站上,对于PM2.5的监测与标准的制定过程 0有非常详细的备忘录。美国从1997年发布标准到2000年全国监测常规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 澳大利亚2003年发布非强制标准,随后即开展全国监测。 ⑦目前,上海、广州、南京、青岛等城市已经展开对PM2.5的监测工作。早在2000年, 0上海便开始了PM.5研究和监测试点,目前技术部门主要在做技术的比对工作。广州市共设 10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10个,各区、县级市自动监测站点28个。此外,青岛市从2012 年开始在七区五市范围内启动雾霾PM2.5监测点的逐步布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基本 线线监控项目中增设了PME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⑧我国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且在极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各种污染交织。以煤炭为主 导的能源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这些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令“打击”PM2.5格外 0困难。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减排最大的难度,就是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⑨从1998年的北京“蓝天”计划,到205年的首钢搬迁,北京等各大城市探索城市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路一直在进行,然而要真正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用绿 !0色发展之路换蓝天,仍然任重而道远。 15.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用意是说明什么?(2分) 016.本文条理清晰,第③至⑦段说明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两条。(2分)
③秋冬季一直是我国雾霾多发季节,雾霾天气多发导致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空气污染 加重,甚至出现短时间的重度污染。据气象部门统计,入秋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 确实偏多,先后共发生 12 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并具有雾霾日数多、影响范围广等 特点。特别近一年来,河北中东部、天津、安徽中东部、江苏大部、湖南西南部、广西大部 和广东西部等地雾霾日数偏多 5-20 天,局部偏多 20 天以上。 ④越小的颗粒对人体的危害越大,而且对降低能见度加重雾霾天气的作用也越大。PM2.5 容易被吸入人体,而且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 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 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降低能见度上,PM2.5 的作用也不可忽 视。在灰霾天,PM2.5 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 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⑤PM2.5 超标对农业也有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灰霾天气太多,农作物减产可达 2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员王亚强认为,“对农作物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比如在污染严重 的时候,会影响太阳辐射,不利农作物吸收太阳光等等。” ⑥据了解,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环保部门的网站上,对于 PM2.5 的监测与标准的制定过程 有非常详细的备忘录。美国从1997年发布标准到2000年全国监测常规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 澳大利亚 2003 年发布非强制标准,随后即开展全国监测。 ⑦目前,上海、广州、南京、青岛等城市已经展开对 PM2.5 的监测工作。早在 2000 年, 上海便开始了 PM2.5 研究和监测试点,目前技术部门主要在做技术的比对工作。广州市共设 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 10 个,各区、县级市自动监测站点 28 个。此外,青岛市从 2012 年开始在七区五市范围内启动雾霾 PM2.5 监测点的逐步布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基本 监控项目中增设了 PM2.5 年均、日均浓度限值,新标准拟于 2016 年全面实施。 ⑧我国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且在极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各种污染交织。以煤炭为主 导的能源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这些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令“打击”PM2.5 格外 困难。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减排最大的难度,就是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⑨从 1998年的北京“蓝天”计划,到 2005 年的首钢搬迁,北京等各大城市探索城市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路一直在进行,然而要真正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用绿 色发展之路换蓝天,仍然任重而道远。 15.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用意是说明什么?(2 分) 16. 本文条理清晰,第③至⑦段说明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两条。(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