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3:如果把“万籁有声”改为“万籁俱寂”可以吗? 不可以。“万籁有声”是以动衬静,“万籁有声”是 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突出了项脊轩的幽静。 问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作者用明月、桂树、清风等描绘了一幅多么幽雅、美好 的画面,这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 的恬静、闲适 问5: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 着作者的深情。 喜
问3:如果把“万籁有声”改为“万籁俱寂”可以吗? 不可以。 “万籁有声”是以动衬静,“万籁有声”是 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 突出了项脊轩的幽静。 问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作者用明月、桂树、清风等描绘了一幅多么幽雅、美好 的画面,这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 的恬静、闲适。 问5: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 着作者的深情。 喜
(二)、第2段 1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某所,而母立于兹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乳二世 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往往而是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妪,先大母婢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5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先是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妪,先大母婢也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比去 持一象笏至瞻顾遗迹
(二)、第2段 1.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某所,而母立于兹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乳二世 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往往而是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妪,先大母婢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5.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先是 迨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而是 妪,先大母婢也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 大类女郎也 比去 持一象笏至 瞻顾遗迹
6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然余居于此庭中通南北为 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某所,而母立于兹 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以手阖门儿之成顷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7翻译。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 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然余居于此 庭中通南北为一 往往而是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 某所,而母立于兹 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以手阖门 儿之成 顷之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7.翻译。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 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问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 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是文眼,统领着全文。 问2:这一段,作者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概括为 “三悲”,分别是什么? 从“先是…”至“几再变矣。”叔伯分家,反映 家庭的败落,一悲。 从“家有老妪.”到 ■■■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先写乳母的回忆和指点,继写母亲的往事,表现母亲的慈 爱,寄托自己刻骨铭心的哀思,二悲。 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回忆祖母往 事,表现祖母的关怀、怜爱和期待,三悲
问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 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是文眼,统领着全文。 问2:这一段,作者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概括为 “三悲”,分别是什么? 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叔伯分家,反映 家庭的败落, 一悲。 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先写乳母的回忆和指点,继写母亲的往事,表现母亲的慈 爱,寄托自己刻骨铭心的哀思,二悲。 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回忆祖母往 事,表现祖母的关怀、怜爱和期待,三悲
作者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腊月二十四日生于江 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 他8岁时,年仅25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 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 9岁能成文章,10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 论》,11、12岁“已慨然有志古人”,14岁应童子试, 20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 乡试。 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 举业满怀信心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 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 中举。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 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 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 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竞是名落孙
作者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腊月二十四日生于江 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 他8岁时,年仅25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 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 9岁能成文章,10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 论》,11、12岁“已慨然有志古人”,14岁应童子试, 20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 乡试。 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 举业满怀信心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 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 中举。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 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 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 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