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出。③辍(chu∂):停。此指消除。 [文言知识] “然则”及其他。“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 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 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 情还有本源。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 下雨,人们都躲雨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夫 ②宗 ③金 ④至 2.翻译:岂怯懦之谓耶?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14.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 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 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 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杈,求援吴会⑥。杈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 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 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 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 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 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 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 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少 ②逸 ③殊量 ④纳 ⑤既 拜 2.翻译:①时人异焉 ;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 ③权 既宿服仰备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 之战。 15.千轴不如一书 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独轮车。 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 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④主司:主考官。⑤帘: 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⑦引试:面试。⑧襕(1dn) 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 [文言知识] 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 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
6 [注释]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出。③辍(chuò):停。此指消除。 [文言知识] “然则”及其他。“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 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 “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 情还有本源。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 下雨,人们都躲雨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夫________②宗________③金________④至________ 2.翻译:岂怯懦之谓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 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 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 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 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 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 1 尺约合今 7 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 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 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 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 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 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③权 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15.千轴不如一书 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独轮车。 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 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④主司:主考官。⑤帘: 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⑦引试:面试。⑧襕(1án): 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 [文言知识] 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 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
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 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 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 [思考与练习 解释:①少②凡 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 2.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 16.答苏迈书① 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丛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 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 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②辱 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③自道:自己所说 文言知识] 说“顾”。“顾”解释为“看”、“回头看”、“拜访”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它另外两个义项要 特别注意:一、指“只是”、“但”。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难 以得到老师和朋友。又,《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 在也。”又,《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上述两例中的“顾”,也解释为“只是”。二、指“反而”、“却”。《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 之僧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病 ②窃 ③学问 2.理解:“从学就仕”是分别指 3.理解:“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 与 4.翻译: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 5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 》是 所说 17.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 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⑧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 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 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u)人: 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an)心:私心。 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e)望:不满意 文言知识] 说“显”。‘显”是个多义词。一、指“明显”、“显著”。成语有“显而易见”。二、指“高贵 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三、指“显 出”、“表现”。如“大显身手”。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 死去的母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快 ②罔 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 ②松龄善其言乎词 ③往往情见
7 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 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 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少________②凡________③擢________ 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答苏迈书① 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 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 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②辱 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③自道:自己所说。 [文言知识] 说“顾”。“顾”解释为“看”、“回头看”、“拜访”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它另外两个义项要 特别注意:一、指“只是”、“但”。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难 以得到老师和朋友。又,《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 在也。”又,《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上述两例中的“顾”,也解释为“只是”。二、指“反而”、“却”。《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 之僧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病________②窃________③学问________ 2.理解:“从学就仕”是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3.理解:“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4.翻译: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__________》是________所说。 17.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 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 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 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 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 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文言知识] 说“显”。‘‘显”是个多义词。一、指“明显”、“显著”。成语有“显而易见”。二、指“高贵”。 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三、指“显 出”、“表现”。如“大显身手”。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 死去的母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 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松龄善其言乎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媚以先兆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 ②“自顾有 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 杭世俊喜博 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③浙 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 酣。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 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丛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 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 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 [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yu):轿子。⑤学使:即“视 学 [文言知识] 说“固”。“固”是个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一、指“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 持”。上文“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其中两个“固”均指“坚持”、“坚决”。三、指“本来” “诚然”。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四、指“岂”、“乃”,表反诘。如“仁者固如此乎? 意为有仁慈心肠的人难道会这样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或 ②博 ③酣 ④揖 ⑤业 ⑥却 ⑦反 2.翻译:①张盖往访先生 ;②正诣宅谒前辈耳 ③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 3.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中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 ①指 代“你”;②看见;③被;④同“现”。 19.答李几仲书① 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晩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 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③道者, 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 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 [文言知识] 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或“成 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 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长者 ②然 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 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 4.翻译:其自废惰欤 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当继续 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 过周围的人
8 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②“自顾有 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杭世俊喜博 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③浙 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 酣.。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 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 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 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 [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yú):轿子。⑤学使:即“视 学”。 [文言知识] 说“固”。“固”是个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一、指“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二、指“坚 持”。上文“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其中两个“固”均指“坚持”、“坚决”。三、指“本来”、 “诚然”。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四、指“岂”、“乃”,表反诘。如“仁者固如此乎?” 意为有仁慈心肠的人难道会这样吗?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或________②博________③酣________④揖________⑤业________ ⑥却________⑦反________ 2.翻译:①张盖往访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正诣宅谒前辈耳 __________________;③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中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___ ①指 代“你”;②看见;③被;④同“现”。 19.答李几仲书① 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 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③道者, 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 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 [文言知识] 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或“成 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 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长者_________②然________ 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其自废惰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①当继续 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 过周围的人
20.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 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 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 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 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 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 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②已③拙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 21.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 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 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 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φpu):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 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 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 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
9 20.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 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 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 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 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 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 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_ 21.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 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 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 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 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 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 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
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 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 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 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 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 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 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i)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 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 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 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 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 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 “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 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并②禽③举④副⑤恤⑥说⑦遣还⑧罢⑨得⑩躬 ⑩犊⑩课 2.翻译: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23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 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 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 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α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 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 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⑩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 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i):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l谷):本指手指弄顺某 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 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贶( k uan g):赐。⑥尚:希望
10 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 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 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 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 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 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 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 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 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 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 “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 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 “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 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并 ②禽 ③举 ④副 ⑤恤 ⑥说 ⑦遣还 ⑧罢 ⑨得 ⑩躬 ⑩犊 ⑩课 2.翻译: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23 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 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 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 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 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 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 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 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 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贶(k uàn g):赐。⑥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