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 landscape plant 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包括木本和草本的 观花、观叶或观果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 景名胜区的防护植物与经济植物。室内花卉装饰用的 植物也属园林植物。 以植物特性及园林应用为主,结合生态进行综合 分类,主要有以下类别: ①园林树木。适于在园林绿地及风景区中栽植应 用的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藤本。很多具有美 丽的花、果、叶、枝或树形;也包括一些在城市及工 矿区绿化中能起卫生防护和改善环境作用的树种;有 的还兼能提供果品、油料、木材、药材等产品,是园 林绿化的骨干植物。按园林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 和应用方式可以分为:庭荫树、行道树、孤赏树、花 木(花灌木)、绿篱植物、木本地被植物和防护植物等。 按观赏特性可分为观树形、观叶、观花、观果、观芽、 观枝、观干及观根等类。在观树形树木中,通常可分 圆柱形如箭杆杨)、尖塔形(如雪松)、卵圆形(如加拿 大杨)、倒卵形(如千头柏)、球形(如五角槭)、扁球 形(如板栗)、钟形(如欧洲山毛榉)、倒钟形(如槐)、 馒头形(如馒头柳)、伞形(如龙爪槐)、盘伞形(如老
园林植物 1 园林植物 landscape plant 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 包括木本和草本的 观花 观叶或观果植物 以及适用于园林 绿地和风 景名胜区的防护植物与经济植物 室内花卉装饰用的 植物也属园林植物 以植物特性及园林应用为主 结合生态进行综合 分类 主要有以下类别: 园林树木 适于在园林绿地及风景区中栽植应 用的木本植物 包括乔木和灌木 藤本 很多具有美 丽的花 果 叶 枝或树形 也包括一些在城市及工 矿区绿化中能起卫生防护和改善环境作用的树种 有 的还兼能提供果品 油料 木材 药材等产品 是园 林绿化的骨干植物 按园林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 和应用方式可以分为:庭荫树 行道树 孤赏树 花 木(花灌木) 绿篱植物 木本地被植物和防护植物等 按观赏特性可分为观树形 观叶 观花 观果 观芽 观枝 观干及观根等类 在观树形树木中 通常可分 圆柱形如箭杆杨) 尖塔形(如雪松) 卵圆形(如加拿 大杨) 倒卵形(如千头柏) 球形(如五角槭) 扁球 形(如板栗) 钟形(如欧洲山毛榉) 倒钟形(如槐) 馒头形(如馒头柳) 伞形(如龙爪槐) 盘伞形(如老
园林植物 年期的油松)、棕榈形(如棕榈)、丛生形如玫瑰)、拱 枝形(如连翘)、偃卧形(如鹿角桧)、匍匐形(如偃 柏)、悬崖形(如生长在高山岩石缝隙中的树木)、苍 虬形(如复壮的老年期树木)、风致形(受自然环境因 子影响而形成富于艺术风格的树形)等。 ②露地花卉。包括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 球根花卉,岩生花卉(岩石植物),水生花卉,草坪植 物和园林地被植物等。 ③温室花卉和室内植物。一般指温带地区须常年 或一段时间在温室栽培者,又可分为热带水生植物、 秋海棠类植物、天南星科植物、风梨科植物和柑橘类 植物、仙人掌类与多浆植物、食虫植物、观赏蕨类、 兰花、松柏类、棕榈类植物,以及温室花木、温室盆 花和盆景植物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1总则 1.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 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导则 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
园林植物 2 年期的油松) 棕榈形(如棕榈) 丛生形如玫瑰) 拱 枝形(如连翘) 偃卧形(如鹿角桧) 匍匐形(如偃 柏) 悬崖形(如生长在高山岩石缝隙中的树木) 苍 虬形(如复壮的老年期树木) 风致形(受自然环境因 子影响而形成富于艺术风格的树形)等 露地花卉 包括一 二年生花卉 宿根花卉 球根花卉 岩生花卉(岩石植物) 水生花卉 草坪植 物和园林地被植物等 温室花卉和室内植物 一般指温带地区须常年 或一段时间在温室栽培者 又可分为热带水生植物 秋海棠类植物 天南星科植物 风梨科植物和柑橘类 植物 仙人掌类与多浆植物 食虫植物 观赏蕨类 兰花 松柏类 棕榈类植物 以及温室花木 温室盆 花和盆景植物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1 总则 1.1 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要求 满足 21 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促进 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 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 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 更优美 更健康的
园林植物 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 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 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 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3.1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 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 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 计、建设和管理。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 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 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 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 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 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 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 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 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
园林植物 3 环境中安居乐业 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 件 1.2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 范 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 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 资料编制的 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3.1 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 的艺术感召力 通过美化生活环境 体现社区文化 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 并提倡公共参与设 计 建设和管理 1.3.2 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 方经济状况 注重节能 节材 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 源 提倡朴实简约 反对浮华铺张 并尽可能采用新 技术 新材料 新设备 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 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 态环境 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 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 利于人类的可持 续发展 1.3.4 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 环境特征 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 征的空间环境 避免盲目移植 1.3.5 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 保护和利
园林植物 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 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1总体环境 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 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 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 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 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 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 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 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 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 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 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 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 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 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1.4住区环境景观结构布局
园林植物 4 用历史性景观 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 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 做到保留在先 改造在后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1 总体环境 2.1.1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分 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 件 地形地貌 土质水文 气候条 件 动植物生长状况 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 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 从平面和空 间两个方面入手 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 适宜的景观 层次安排 必备的设施配套 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 间的优化 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 通过借景 组景 分景 添景多种手法 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 用自然水资源 设置亲水景观 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 景观资源的住区 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 促 成内外景观的交融 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 重历史景观 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 元素中 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 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 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1.4 住区环境景观结构布局
园林植物 住 景 景 观 地形及 宅分类 观空间 布局 竖向处理 密度 高 高 采用立 通过多 层住区 体景观和集 层次的地形 中景观布塑造来增加 局。高层住 绿视率 区的景观总 体布局可适 当图案化, 既要满足居 民在近处观 赏的审美要 求,又需注 重居民在居 家中向下俯 瞰时的景观 艺术效果 多 中 采用相 因地制 层住区 对集中多层 宜,结合住区 次的景观布 规模及现状 旦形上 久件立始理 5
园林植物 5 住 宅分类 景 观空间 密度 景 观 布 局 地形及 竖向处理 高 层住区 高 采 用 立 体景观和集 中景观布 局 高层住 区的景观总 体布局可适 当图案化 既要满足居 民在近处观 赏的审美要 求 又需注 重居民在居 家中向下俯 瞰时的景观 艺术效果 通过多 层次的地形 塑造来增加 绿视率 多 层住区 中 采用相 对集中多层 次的景观布 局形式 一 因地制 宜 结合住区 规模及现状 条 件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