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分泌的液体,是 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沁量 约为(1.8L/d) (一)小肠液的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胰蛋白酶。 (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食糜对小肠粘膜局部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通 过肠壁内神经丛引起的局部反射。是小肠分泌调节的 主要机制。 目录
二、小肠的机械消化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 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是 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2.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其主要作用: 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 舍子长 目录
3.蠕动 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特殊方式: ①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 可一次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送到末端,甚至推送到 大肠。这种运动是由于进食时的吞咽动作、食糜进 入十二指肠或由于泻药的作用而引起。 4.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饥饿时或小肠内 容物大部分被吸收后,分节运动停止,出现周期性 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主要作用:①清除进食后 肠道内遗留的食物残渣等;②阻止结肠内细菌迁移 到终末回肠。 目录
(二)回盲瓣(括约肌) 的功能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 厚,称为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平时保持轻 微的收缩状态,可:①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大 肠的量;②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 当食物入胃,可引起胃-肠反射,使回 肠蠕动增强。当蠕动波快到回肠末端时,回 盲括约肌便舒张,约4l食糜推送入结肠。 回肠的充胀刺激或对回肠粘膜的机械刺激 可通过局部反射引起回盲括约肌收缩。 目录
(三)小肠运动的调节 1.壁内N丛的作用 当机械、化学刺激作用于肠 壁感受器,通过局部反射引起平滑肌的蠕动。 2.外来N的作用一般来说,副交感N兴奋能 加强肠运动,而交感N兴奋则产生抑制作用。但与肠 肌的当时状态有关:当肠肌的紧张性高时,则无论 副交感N或交感N兴奋,都使之抑制;当肠肌的紧张 性低时,则这两种神经兴奋都有增强其活动的作 用。 3.体液因素的作用 促进小肠运动的体液因 素有:Ach、5-HT、P物质、胃泌素、缩胆囊素、脑 啡肽等。抑制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有:胰泌素、胰 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