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充分认识到它们在宇宙观、自然观、文学观、心理结构、表达方式、批评标准等 方面的巨大差异。而要真正做到这种,必须要有“和而不同”的意识,平等平和看待 各种差异和差距之间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现象的不同。中国学者在阐发研究 中倡导的跨文明原则、对等互动原则、有效性原则,不仅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 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的风格和特色。 4.接受研究 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不同 接受理论的要点: 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存在多样性与相对性。 理解是当下的理解。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受其影响。 理解是期待视野的修正过程。 理解无需重建作者意图。 文本本身的空白点,会引发读者的多重理解。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 层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比较学者所谓的接受研究是在两种民族和文化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不仅因为读者对 ·部外来作品的接受作品和对本民族作品的接受方式的不尽相同,还因为只有跨越民 族和语言的界限,才能构成比较文学的基础 1.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 2.接受研究的概念:从接受者的角度对文学在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接受过程中 发生的意义、价值等的异变进行研究,对接受过程中的空白填补、还原异变以及正误、 反误等现象寻根朔源,以把握文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对话与互动的规律 3,接受研究的意义:是影向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拓展与补充,视角新颜 四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将比较文学的比较性、跨越性、理论性的学科特点落 实到实践研究的过程。比较文学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关注人类共通的精神世界。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应 本着“和而不同”的立场,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为学术标准,贱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人生理想。 (三)课后练习 利用自己熟悉的研究方法进行比教文学论文的大纲设计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6 必须充分认识到它们在宇宙观、自然观、文学观、心理结构、表达方式、批评标准等 方面的巨大差异。而要真正做到这种,必须要有“和而不同”的意识,平等平和看待 各种差异和差距之间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现象的不同。中国学者在阐发研究 中倡导的跨文明原则、对等互动原则、有效性原则,不仅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 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的风格和特色。 4.接受研究 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不同 接受理论的要点: 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存在多样性与相对性。 理解是当下的理解。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受其影响。 理解是期待视野的修正过程。 理解无需重建作者意图。 文本本身的空白点,会引发读者的多重理解。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 层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比较学者所谓的接受研究是在两种民族和文化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不仅因为读者对 一部外来作品的接受作品和对本民族作品的接受方式的不尽相同,还因为只有跨越民 族和语言的界限,才能构成比较文学的基础。 1.20 世纪 60 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 2.接受研究的概念:从接受者的角度对文学在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接受过程中 发生的意义、价值等的异变进行研究,对接受过程中的空白填补、还原异变以及正误、 反误等现象寻根朔源,以把握文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对话与互动的规律。 3.接受研究的意义:是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拓展与补充,视角新颖。 四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将比较文学的比较性、跨越性、理论性的学科特点落 实到实践研究的过程。比较文学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关注人类共通的精神世界。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应 本着“和而不同”的立场,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为学术标准,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人生理想。 (三)课后练习 利用自己熟悉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大纲设计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三讲比较文学的主题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何为主题学研究: 2.理解主题学、母题、情境等的概念 3掌握主题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导言: 在比较文学简史与研究方法之后,我们进入对比较文学领域研究的学习。各种比较研 究在文学范用内的具体化领域,有些是比较文学长期研究经验根炼总结出来。如形象 学、媒介学。也有是从其他文学研究领域移植过来,如主题学、文类学、还有些可待 发掘,比较文学本身视野非常开拓,只要具有可比性的东西,且具有文学性探讨价值 的议题都可以进入比较文学的视野。 本门课程在比较文学领域内的章节主要讲主题学、形象学、文类学、译介学,比较诗 学四种。 1.主题学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在文学作品中,主 题就是对事件的归纳、概况和抽象。客观生活材料经过提炼概况,融入主体价值观点, 道德情感之后,才能形成主题。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不同作家会表现出不 同的情感。主题具有主观性。 主题学则是比较文学中研究主题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的一个分支门类。、 主题学的由来和定义: ①由来与历史:民俗研究 ②主题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 物典型跨国和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不同处理。 2.主题研究与主题学:主题研究重在探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重在研究不同作家对 同一主题、题材、情节等的不同处理,即主题在不同文化时空的迁移和演变。 主题与母题 母题的涵义: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是 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传承。 主题与母题的区分:
7 第三讲 比较文学的主题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何为主题学研究; 2.理解主题学、母题、情境等的概念 3.掌握主题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导言: 在比较文学简史与研究方法之后,我们进入对比较文学领域研究的学习。各种比较研 究在文学范围内的具体化领域,有些是比较文学长期研究经验提炼总结出来。如形象 学、媒介学。也有是从其他文学研究领域移植过来,如主题学、文类学、还有些可待 发掘,比较文学本身视野非常开拓,只要具有可比性的东西,且具有文学性探讨价值 的议题都可以进入比较文学的视野。 本门课程在比较文学领域内的章节主要讲主题学、形象学、文类学、译介学,比较诗 学四种。 1.主题学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在文学作品中,主 题就是对事件的归纳、概况和抽象。客观生活材料经过提炼概况,融入主体价值观点, 道德情感之后,才能形成主题。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不同作家会表现出不 同的情感。主题具有主观性。 主题学则是比较文学中研究主题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的一个分支门类。、 主题学的由来和定义: ①由来与历史:民俗研究 ②主题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 物典型跨国和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不同处理。 2.主题研究与主题学:主题研究重在探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重在研究不同作家对 同一主题、题材、情节等的不同处理,即主题在不同文化 时空的迁移和演变。 主题与母题 母题的涵义: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是 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传承。 主题与母题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