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a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 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 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 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 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 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 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 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 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 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高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高 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 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 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ε“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岀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 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 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 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 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 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 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
6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 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 二 课 时 ◼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 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 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 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 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 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 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 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 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 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 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 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 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 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 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 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 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 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 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
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高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 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一一忠君报国,虽死 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一一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一一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 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一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 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一一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一一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 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 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 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 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 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 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 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 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
7 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 节奏鲜 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 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 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 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 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 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 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 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 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 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 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 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后记 16、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 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教时(总第课时) 四、教学日期: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 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一一楚辞一一乐府民歌 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诗歌结构
8 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后记: 16、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 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 教时(总第 课时) 四、教学日期: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 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一“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一“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一“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一“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 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①D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偏义复词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 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 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9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 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 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词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第 二 课 时 重点: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 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 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 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 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 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 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 “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 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 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 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 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 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 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 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 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 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 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 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 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 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一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 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 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
10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 “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 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 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 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 “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 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 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 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 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 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 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 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 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 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 1 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 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 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 2 段从 13 岁说到 17 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 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 13 段是第 2 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 显得错落有致。 第 9 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 2 段从时间上(13 岁—17 岁)作了纵的铺陈,第 9 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 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 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