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曹勇军《老王》教学实录 附:我为什么这样教《老王》 执教者:曹勇军班级:南京十三中高一(12) (师生互相问好 师:很高兴和高一(12)班的同学一起学习杨绛的《老王》。曹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杨绛的先生是谁啊? 生(齐):钱钟书。 师:很好!钱先生和杨先生的女儿叫什么? 生1:钱瑗。 师:很好!有一次啊,钱瑗就跟钱钟书先生说,爸爸的文章和妈妈的文章不一样。爸爸的文 章像咖啡加烈酒,很浓烈,很刺激,但是呢,喝过就过了。妈妈的文章则不然。妈妈的文章 像清茶,一道一道加水,喝到后面越喝越有味儿。这节课我们就妤好品一品杨氏散文特有的 味儿。可是曹老师现在有一个困难,大家还有印象吧?《老王》这篇课文,我们初中学过的。 什么时间学过的? 生(纷纷):初二吧 师: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一篇初中已经学过的文章,现在重新来学习它,作为一个高中 生,恐怕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学习哪些东西呢?这样吧,同 座位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讨论中) 师:我请同学说一说。你们两个,哪个先说 生2:我们要深入挖掘,就是老王作为一个底层人,他为什么还坚持着他纯洁、善良的品质。 师:噢,感受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人格光辉、人性美好 生3:我觉得可以从历史背景来分析,老王这个人为什么和当时社会上其他狭隘的人,会有 这样的反差? 师:跟刚才同学讲的差不多,但是进一步强调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品格,要联系时代对 比来看 生4:我觉得我们要学习杨绛她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 师: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初中没有学过吗?作为高中生,我们要提出新要求,你能不能再 想一想,同样是学习课文写作手法,咱们应该怎么学习,就比初中往前跨了一步? 生4:还要体会,看它的语言特色,透露出来的一些情感 师:嗯,其实这些东西啊,初中学习时老师或多或少都已经涉及了,现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 面来进一步学习。第一,我们自己学,这就是体现了我们跟以往不一样啊,以往完全是老师 教的啊。第二,咱们不限于《老王》这一篇课文,咱们拓展开去,多读一点杨绛的散文,由 篇到一类杨绛的文章,对杨氏散文我们有所了解,这也体现了我们的发展,是吧?好,刚 才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已经确定了两个目标,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5:我觉得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更好地了解到杨绛在文化大革命时候的遭遇,那些人对她 些好的看法。 师:你刚才没有太注意前面同学的说法,就是通过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体会老王 的品质的可贵。你和她的说法,有相似的地方。我觉得,还有一点可以探讨一下。文革过去 以后,杨绛这么多年还念念不忘,还写了《老王》这篇文章,她为什么要写《老王》这篇课 文?咱们做一个探讨,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按照大家设定的学习目标,重读《老王》。先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杨绛的 《丙午丁未年纪事》
特级教师曹勇军《老王》教学实录 附:我为什么这样教《老王》 执教者:曹勇军 班级:南京十三中高一(12) (师生互相问好) 师:很高兴和高一(12)班的同学一起学习杨绛的《老王》。曹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杨绛的先生是谁啊? 生(齐):钱钟书。 师:很好!钱先生和杨先生的女儿叫什么? 生 1:钱瑗。 师:很好!有一次啊,钱瑗就跟钱钟书先生说,爸爸的文章和妈妈的文章不一样。爸爸的文 章像咖啡加烈酒,很浓烈,很刺激,但是呢,喝过就过了。妈妈的文章则不然。妈妈的文章 像清茶,一道一道加水,喝到后面越喝越有味儿。这节课我们就好好品一品杨氏散文特有的 味儿。可是曹老师现在有一个困难,大家还有印象吧?《老王》这篇课文,我们初中学过的。 什么时间学过的? 生(纷纷):初二吧。 师: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一篇初中已经学过的文章,现在重新来学习它,作为一个高中 生,恐怕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学习哪些东西呢?这样吧,同 座位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讨论中) 师:我请同学说一说。你们两个,哪个先说? 生 2:我们要深入挖掘,就是老王作为一个底层人,他为什么还坚持着他纯洁、善良的品质。 师:噢,感受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人格光辉、人性美好。 生 3:我觉得可以从历史背景来分析,老王这个人为什么和当时社会上其他狭隘的人,会有 这样的反差? 师:跟刚才同学讲的差不多,但是进一步强调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品格,要联系时代对 比来看。 生 4:我觉得我们要学习杨绛她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 师: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初中没有学过吗?作为高中生,我们要提出新要求,你能不能再 想一想,同样是学习课文写作手法,咱们应该怎么学习,就比初中往前跨了一步? 生 4:还要体会,看它的语言特色,透露出来的一些情感。 师:嗯,其实这些东西啊,初中学习时老师或多或少都已经涉及了,现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 面来进一步学习。第一,我们自己学,这就是体现了我们跟以往不一样啊,以往完全是老师 教的啊。第二,咱们不限于《老王》这一篇课文,咱们拓展开去,多读一点杨绛的散文,由 一篇到一类杨绛的文章,对杨氏散文我们有所了解,这也体现了我们的发展,是吧?好,刚 才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已经确定了两个目标,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 5:我觉得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更好地了解到杨绛在文化大革命时候的遭遇,那些人对她一 些好的看法。 师:你刚才没有太注意前面同学的说法,就是通过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体会老王 的品质的可贵。你和她的说法,有相似的地方。我觉得,还有一点可以探讨一下。文革过去 以后,杨绛这么多年还念念不忘,还写了《老王》这篇文章,她为什么要写《老王》这篇课 文?咱们做一个探讨,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按照大家设定的学习目标,重读《老王》。先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杨绛的 《丙午丁未年纪事》
文章很长,我们探讨几个问题。问题之一,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丙午年”、“丁末年 分别是哪一年啊 生(纷纷):1966年,还有1967年。 师:对,文化大革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文章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描写,我请同学把它稍加归纳,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6:可以从文章中列的小标题来分析。第一个小标题是“风狂雨骤”,1966年8月9日, 是文革刚开始的时间,那个时候呢,进行各种各样的批斗啊,她其中提到了他丈夫被剃了 个十字头,自己也受到侮辱。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是黑暗的、混乱的。 师:“混乱”,这个词很好。继续。 生6:到后面呢,“颠倒过来”写出那种是非不明、黑白颠倒的这么一种……一种社会现状 一种现象。到后面,“四个骑士和一个妖精”,在这一部分中她讲到了翻译《堂吉诃德》这 个事情。《堂吉诃德》是用一种讽刺的手法来描写当时欧洲的社会的,这篇文章也讽刺了当 时社会各种各样的荒谬现象,中间还有“精彩的表演”以及“帘子和炉子”,还有“披着狼 皮的羊”,这些标题都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或者讽刺意义。我想讲一下最后一部分“乌云和金 边”,最后一句说“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表现出混乱过后终于看到曙光,充满希冀 的一种期盼。 师:讲得很好,概括很完整。大家看,他既有概括,还提到文章里面的一些具体的细节,把 它放进来,佐证自己的概括 生7: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第一部分写了一位“极左大娘”在大院里 大声恫吓,天已经很晚了,这个人还在那里威胁警告“牛鬼蛇神”,表明当时真是挺混乱的。 师:不仅混乱,而且看出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是吧?被扭曲了,变得很疯狂 极左大娘”那几句话,很有味道。现在看来,好像很荒谬,很可笑,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 时期,就是那样子的,让人一点也笑不出来 生8:文章里还写道有一个姑娘她用鞭子抽杨绛,杨绛说你爸爸也是我们一样的人,但是那 个姑娘说他和你们不一样,因为她爸爸投靠了有权的人。说明当时人与人关系被扭曲了。 师:用什么做的鞭子? 生(纷纷):杨柳条。 师:用杨柳做成的鞭子抽杨绛,抽这些知识分子,很积极地参与批斗“牛鬼蛇神” 生9:还是比较善良的人,去帮助那些当时被批斗的知识分子,体现出来那种底层人民的善 良淳厚的本性。 师:请注意他是“披着狼皮的羊”,本性是善良,但是呢,他披着狼皮,也参与了批斗,给 这些知识分子带高帽子,羞辱这些知识分子,只不过做的呢,还有分寸。在一些关键时候, 对杨绛这样的老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同情,暗暗地帮助她 可以看出,在文革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干部都成了牛鬼蛇神,成了黑帮, 他们被打倒,被揪出来,被抄家,被剃阴阳头,被挂牌子,被戴高帽子,示众批斗。群众变 得很疯狂,人心变得很扭曲。我这里可以再补充一个细节。当时作者头被剃过以后,做了 个假发,她上公交车,怎么样?马上就有人发现,叫喊着把她拽出来。整个社会环境中充满 了敌意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尊严被践踏,知识分子不仅受到肉体上的折磨,而且受到精神 上巨大的摧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以后,作者对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她独到的感悟。刚 才有同学已经提到文章最后一部分“乌云的金边”,我们下面,全班来齐读这个部分。来, “按西方成语” (全班齐读)
文章很长,我们探讨几个问题。问题之一,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丙午年”、“丁末年”, 分别是哪一年啊? 生(纷纷):1966 年,还有 1967 年。 师:对,文化大革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文章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描写,我请同学把它稍加归纳,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6:可以从文章中列的小标题来分析。第一个小标题是“风狂雨骤”,1966 年 8 月 9 日, 是文革刚开始的时间,那个时候呢,进行各种各样的批斗啊,她其中提到了他丈夫被剃了一 个十字头,自己也受到侮辱。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是黑暗的、混乱的。 师:“混乱”,这个词很好。继续。 生 6:到后面呢,“颠倒过来”写出那种是非不明、黑白颠倒的这么一种……一种社会现状, 一种现象。到后面,“四个骑士和一个妖精”,在这一部分中她讲到了翻译《堂吉诃德》这 个事情。《堂吉诃德》是用一种讽刺的手法来描写当时欧洲的社会的,这篇文章也讽刺了当 时社会各种各样的荒谬现象,中间还有“精彩的表演”以及“帘子和炉子”,还有“披着狼 皮的羊”,这些标题都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或者讽刺意义。我想讲一下最后一部分“乌云和金 边”,最后一句说“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表现出混乱过后终于看到曙光,充满希冀 的一种期盼。 师:讲得很好,概括很完整。大家看,他既有概括,还提到文章里面的一些具体的细节,把 它放进来,佐证自己的概括。 生 7: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第一部分写了一位“极左大娘”在大院里 大声恫吓,天已经很晚了,这个人还在那里威胁警告“牛鬼蛇神”,表明当时真是挺混乱的。 师:不仅混乱,而且看出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是吧?被扭曲了,变得很疯狂。 “极左大娘”那几句话,很有味道。现在看来,好像很荒谬,很可笑,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 时期,就是那样子的,让人一点也笑不出来。 生 8:文章里还写道有一个姑娘她用鞭子抽杨绛,杨绛说你爸爸也是我们一样的人,但是那 个姑娘说他和你们不一样,因为她爸爸投靠了有权的人。说明当时人与人关系被扭曲了。 师:用什么做的鞭子? 生(纷纷):杨柳条。 师:用杨柳做成的鞭子抽杨绛,抽这些知识分子,很积极地参与批斗“牛鬼蛇神”。 生 9:还是比较善良的人,去帮助那些当时被批斗的知识分子,体现出来那种底层人民的善 良淳厚的本性。 师:请注意他是“披着狼皮的羊”,本性是善良,但是呢,他披着狼皮,也参与了批斗,给 这些知识分子带高帽子,羞辱这些知识分子,只不过做的呢,还有分寸。在一些关键时候, 对杨绛这样的老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同情,暗暗地帮助她。 可以看出,在文革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干部都成了牛鬼蛇神,成了黑帮, 他们被打倒,被揪出来,被抄家,被剃阴阳头,被挂牌子,被戴高帽子,示众批斗。群众变 得很疯狂,人心变得很扭曲。我这里可以再补充一个细节。当时作者头被剃过以后,做了一 个假发,她上公交车,怎么样?马上就有人发现,叫喊着把她拽出来。整个社会环境中充满 了敌意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尊严被践踏,知识分子不仅受到肉体上的折磨,而且受到精神 上巨大的摧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以后,作者对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她独到的感悟。刚 才有同学已经提到文章最后一部分“乌云的金边”,我们下面,全班来齐读这个部分。来, “按西方成语”,一,二—— (全班齐读)
(按西方成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 度的摧残和折磨,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 银边或竟是金边吧?一—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 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蕴含着光和热的金边。 师:想一想:这里“乌云的银边或者金边”,指的是什么? 生10:乌云的金边或者是银边指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就是因为同情,而产生 的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照、关爱。 师:在文革时候,在那样一种互相欺诈、你死我活的特殊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关 爱 有没有补充的 生11:我觉得就是不管在多么混乱的时代,人们会有善良的本性,会对人同情啊,友情啊, 虽然说稀少,但很耀眼。 师:补充得好!大家可以好好地琢磨一下。在那样的一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特殊环境中 很多人卷入了这场荒谬的运动,可是慢慢地他们也开始觉悟了,即使是身不由己,可是内心 的善良并没有完全的泯灭。这些东西虽然稀少,但是非常耀眼。比如在“颠倒过来”那部分 里面讲到小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一一作者杨绛后来从干校回来,有一次在路上碰到小 刘,小刘没跟杨绛打招呼或说话,为什么不说话?大家体会一下,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 其中有一点就是对从前的荒谬的举止的愧疚 读完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曹老师要问的是:丙午丁未年,老 王在干什么? 生12:丙午丁未年时候,因为老王“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他只好 个人单干 (生笑) 师:单干是在丙午丁未年的事吗?没有参加进组织,他只好单干,那是什么时间啊? 生(有人):刚解放。50年代。 生13:就是那个时候载客三轮被取消了,然后老王只好把他载客三轮改为平板的运货的三 轮 (生笑) 师:那是什么时候? 生(有人):干校回来后 师:对!下放干校是69年到72年。丙午丁未年,当人们都在发了疯一样参加文化大革命的 时候,老王在干嘛? 生14:杨绛丈夫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就送钱先生去看病,帮忙把默存 扶下车。 师:仅仅去送钱先生看病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 生14:就是最后哑着嗓子问,你还有钱吗? 师:为什么会这样问? 生15:要钱呢,是为生活所迫的,但又不敢和这个“牛鬼蛇神”多打交道 师:不敢多打交道?你看《丙午丁未年纪事》里讲的清清楚楚,读的时候还没有留心啊。像 杨绛这样的老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工资都停发了 生15:是关心钱先生。 师:对!老王在文革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帮助杨先生,帮助钱先生,充满了真诚和善意
(按西方成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 度的摧残和折磨,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 银边或竟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 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蕴含着光和热的金边。) 师:想一想:这里“乌云的银边或者金边”,指的是什么? 生 10:乌云的金边或者是银边指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就是因为同情,而产生 的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照、关爱。 师:在文革时候,在那样一种互相欺诈、你死我活的特殊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关 爱。 有没有补充的? 生 11:我觉得就是不管在多么混乱的时代,人们会有善良的本性,会对人同情啊,友情啊, 虽然说稀少,但很耀眼。 师:补充得好!大家可以好好地琢磨一下。在那样的一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特殊环境中, 很多人卷入了这场荒谬的运动,可是慢慢地他们也开始觉悟了,即使是身不由己,可是内心 的善良并没有完全的泯灭。这些东西虽然稀少,但是非常耀眼。比如在“颠倒过来”那部分 里面讲到小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作者杨绛后来从干校回来,有一次在路上碰到小 刘,小刘没跟杨绛打招呼或说话,为什么不说话?大家体会一下,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 其中有一点就是对从前的荒谬的举止的愧疚。 读完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曹老师要问的是:丙午丁未年,老 王在干什么? 生 12:丙午丁未年时候,因为老王“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他只好一 个人单干…… (生笑) 师:单干是在丙午丁未年的事吗?没有参加进组织,他只好单干,那是什么时间啊? 生(有人):刚解放。50 年代。 生 13:就是那个时候载客三轮被取消了,然后老王只好把他载客三轮改为平板的运货的三 轮…… (生笑) 师:那是什么时候? 生(有人):干校回来后。 师:对!下放干校是 69 年到 72 年。丙午丁未年,当人们都在发了疯一样参加文化大革命的 时候,老王在干嘛? 生 14:杨绛丈夫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就送钱先生去看病,帮忙把默存 扶下车。 师:仅仅去送钱先生看病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 生 14:就是最后哑着嗓子问,你还有钱吗? 师:为什么会这样问? 生 15:要钱呢,是为生活所迫的,但又不敢和这个“牛鬼蛇神”多打交道。 师:不敢多打交道?你看《丙午丁未年纪事》里讲的清清楚楚,读的时候还没有留心啊。像 杨绛这样的老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工资都停发了…… 生 15:是关心钱先生。 师:对!老王在文革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帮助杨先生,帮助钱先生,充满了真诚和善意
课本把《老王》放到“底层的光芒”这个板块中。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你觉得, 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格光芒的可贵细节有哪些?咱们初二读了以后,直到今天还是念念不忘的 细节,有哪些? 生16:在老王帮给杨绛家送冰,送的比之前的要大一倍,冰价还是一样的。老王送钱先生 去医院,很关心他们。 生17:他把鸡蛋和香油送给作者。 生18(摇头):没有了 师:细节是有生命力的,每个人阅读后,都会对一些细节有自己的感悟。曹老师讲一讲自己 读这篇文章,至今难以忘怀的一个细节,就是文章中的四个“直”字。请大家翻到课本第五 十页 当老王最后一次来到杨先生的家里,作者打开门一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什 么叫“直僵僵”地“镶嵌”在那里?她给老王打招呼,老王你好些了吗?老王“嗯”了 声,“直着脚”往里走。什么叫“直着脚”往里面走?再往下面,我问老王,这些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老王说,我不吃。我赶快转身,老王说,我不要钱,我不要钱。我知道,我知 道—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于是他站在那,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请注意 啊,“笨滞”地转过身。赶快开门,开过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步一步下楼去, 作者说当时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了一堆骨 头。想想“直僵僵”,“直着腿”往前走,“直着脚”下楼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 请同学展开想象来说一说,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学生议论纷纷) 生19:就是他走一步,全身都动一下,要动全身一起动… 师:说明什么? 生(纷纷):说明他僵硬。 师:僵硬说明什么? 生(齐):身体很虚弱。 师:病重啊,好不容易走到楼上来以后,最后简直是没有一点力气了,就靠在那,直僵僵的 镶嵌在门框里,腿不能弯曲,强撑着身子往前走,把香油鸡蛋送过来,最后下去的时候呢, 拿着钱很笨重地转过身,直着身子,一步,一步,下楼去了……很多年以后,在我脑海里面 始终有这样一幅肖像,挥之不去。我猜想,这也是杨绛先生自己最难忘的,永远定格在她记 忆的深处,最后写成了这篇文章。老王有很多美好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中,什么是最核 心的? 生20:他的善良。不管是什么人,他和被批斗的人很平等,很愿意交往,很愿意帮助他们 的这种感觉,就是很诚实,很老实的那种 师:讲善良,我不反对。但是我要问的是,老王的品格那么震撼我们,仅仅是善良吗?或者 说这个善良是被什么东西衬托的,最后才如此的震撼我们,永远的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生21:我觉得是老王他就是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也就是说 师:你为什么不联系“丙午丁未年”的时代环境,以及人们的普遍的表现,由此去体会老王 那种品质的无价和高贵? 生22:我觉得应该是维护一种人性尊严 师:老王是在维护一种人性的尊严?我觉得你讲的这个东西和初二学生没有区别。都是套话。 你现在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向前跨一步。你已经举起脚来了,可是还 没有迈出去
课本把《老王》放到“底层的光芒”这个板块中。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你觉得, 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格光芒的可贵细节有哪些?咱们初二读了以后,直到今天还是念念不忘的 细节,有哪些? 生 16:在老王帮给杨绛家送冰,送的比之前的要大一倍,冰价还是一样的。老王送钱先生 去医院,很关心他们。 生 17:他把鸡蛋和香油送给作者。 生 18(摇头):没有了…… 师:细节是有生命力的,每个人阅读后,都会对一些细节有自己的感悟。曹老师讲一讲自己 读这篇文章,至今难以忘怀的一个细节,就是文章中的四个“直”字。请大家翻到课本第五 十页。 当老王最后一次来到杨先生的家里,作者打开门一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什 么叫“直僵僵”地“镶嵌”在那里?她给老王打招呼,老王你好些了吗?老王“嗯”了一 声,“直着脚”往里走。什么叫“直着脚”往里面走?再往下面,我问老王,这些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老王说,我不吃。我赶快转身,老王说,我不要钱,我不要钱。我知道,我知 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于是他站在那,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请注意 啊,“笨滞”地转过身。赶快开门,开过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步一步下楼去, 作者说当时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了一堆骨 头。想想“直僵僵”,“直着腿”往前走,“直着脚”下楼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 请同学展开想象来说一说,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学生议论纷纷) 生 19:就是他走一步,全身都动一下,要动全身一起动…… 师:说明什么? 生(纷纷):说明他僵硬。 师:僵硬说明什么? 生(齐):身体很虚弱。 师:病重啊,好不容易走到楼上来以后,最后简直是没有一点力气了,就靠在那,直僵僵的 镶嵌在门框里,腿不能弯曲,强撑着身子往前走,把香油鸡蛋送过来,最后下去的时候呢, 拿着钱很笨重地转过身,直着身子,一步,一步,下楼去了……很多年以后,在我脑海里面 始终有这样一幅肖像,挥之不去。我猜想,这也是杨绛先生自己最难忘的,永远定格在她记 忆的深处,最后写成了这篇文章。老王有很多美好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中,什么是最核 心的? 生 20:他的善良。不管是什么人,他和被批斗的人很平等,很愿意交往,很愿意帮助他们 的这种感觉,就是很诚实,很老实的那种…… 师:讲善良,我不反对。但是我要问的是,老王的品格那么震撼我们,仅仅是善良吗?或者 说这个善良是被什么东西衬托的,最后才如此的震撼我们,永远的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生 21:我觉得是老王他就是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也就是说—— 师:你为什么不联系“丙午丁未年”的时代环境,以及人们的普遍的表现,由此去体会老王 那种品质的无价和高贵? 生 22:我觉得应该是维护一种人性尊严。 师:老王是在维护一种人性的尊严?我觉得你讲的这个东西和初二学生没有区别。都是套话。 你现在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向前跨一步。你已经举起脚来了,可是还 没有迈出去
生23:老王他自身非常不幸,然后在丙午丁未年,那个人人都疯狂的时期,他大可有机会 去把自己的不幸发泄出来,但是他没有这么做,相反,他更加努力去照顾其他人。我觉得这 点是非常可贵的 师:你们想想,丙午丁未年的时候,那些人为什么能够拿柳条鞭子抽杨绛啊,为什么一些人 能够给她剃阴阳头?为什么动不动就把别人揪出来,就向别人施虐?我们来看老王,老王是 当家做主的劳动人民,工人阶级啊,有这样的一种政治资本的人,在那个时候,那很得势的 啊。是可以玩这些知识分子于股掌之上的,可以借这个机会“翻身解放”,宣泄一下自己的 不满,显示一下自己的政治地位,获取利益的。老王有吗?没有。老王仍然像从前那样坚持 自己做人的准则,认认真真的做人,清清白白的做人。我们说,老王善良,老王淳朴,这都 对。可是老王最可贵的东西是,在那样的一个特定的、疯狂的、荒谬的年代,他坚持做人的 本色。你看那个时代,有的是“披着羊皮的狼”,有的是“披着狼皮的羊”,可老王就是老 王!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所以这么多年来,杨先生仍然难忘,就觉得和 他相比啊,自己有一种特别想倾诉的感情。来,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我回家看看还没 动用的那瓶香油” (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 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的人”?(生:杨绛)“不幸者” 呢?(生:老王)在《丙午丁未年间纪事》里面,作者被人斗成那个样子,最后气得杨先生 没办法,拿着锣咚咚咚使劲地敲,大喊我就是牛鬼蛇神。人被逼得快疯掉了。在那样的环境 中,作者杨绛说“我问心无愧”!可是面对老王,她有一种愧怍之情。作者为什么愧怍? (学生小声议论) 生24:作者自己给老王钱,拿钱去表示感谢,事后觉得是侮辱了老王,觉得愧怍。 生25: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他一生可能并没有享受过什么,但是他却有着这样美好的性 格,这样的对比使得作者感觉对他的一种愧疚 师:作者和他进行对比,自己突然产生一种愧疚之情。你讲的“对比”这个意思很好。我们 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讨。 生26:在那个年月,杨绛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那个老王,他作为底层人,也是非常不 幸的,但是他仍然对杨绛很好,杨绛觉得他对自己很好,自己也应该对他很好,觉得自己对 老王做的还不够。 师:在贫病交迫之中,老王不嫌弃自己,不怕受到牵连,在别人都疯了的时候,仍然来帮助 自己,而自己却没有能够更好地去帮助他。一对比,有一种愧疚之情。好,我们往前又跨了 步 生27:我觉得是对他人的精神拯救吧 师:对他人的精神拯救? 生27:就是老王甚至比自己做得还要好,关心着自己,自己没有尽到本应尽到的职责 师:和老王相比,自己还没有老王那样帮助人,关心人,甚至没有他那样的精神高度,是这 个意思吧?一对比,有一种愧疚之感,愧疚之情。很好。 生28:作者和老王相比,作者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老王要好一些,但是作者却没有 像老王那样对待周围的人,自己没有老王那么高尚,觉得愧疚。 生29:大家都提到了,老王出身于社会底层。第二节有一个细节,介绍他的家庭。他自己 首先是“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然后自己是单干户
生 23:老王他自身非常不幸,然后在丙午丁未年,那个人人都疯狂的时期,他大可有机会 去把自己的不幸发泄出来,但是他没有这么做,相反,他更加努力去照顾其他人。我觉得这 点是非常可贵的。 师:你们想想,丙午丁未年的时候,那些人为什么能够拿柳条鞭子抽杨绛啊,为什么一些人 能够给她剃阴阳头?为什么动不动就把别人揪出来,就向别人施虐?我们来看老王,老王是 当家做主的劳动人民,工人阶级啊,有这样的一种政治资本的人,在那个时候,那很得势的 啊。是可以玩这些知识分子于股掌之上的,可以借这个机会“翻身解放”,宣泄一下自己的 不满,显示一下自己的政治地位,获取利益的。老王有吗?没有。老王仍然像从前那样坚持 自己做人的准则,认认真真的做人,清清白白的做人。我们说,老王善良,老王淳朴,这都 对。可是老王最可贵的东西是,在那样的一个特定的、疯狂的、荒谬的年代,他坚持做人的 本色。你看那个时代,有的是“披着羊皮的狼”,有的是“披着狼皮的羊”,可老王就是老 王!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所以这么多年来,杨先生仍然难忘,就觉得和 他相比啊,自己有一种特别想倾诉的感情。来,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我回家看看还没 动用的那瓶香油”,一二—— (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 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的人”?(生:杨绛)“不幸者” 呢?(生:老王)在《丙午丁未年间纪事》里面,作者被人斗成那个样子,最后气得杨先生 没办法,拿着锣咚咚咚使劲地敲,大喊我就是牛鬼蛇神。人被逼得快疯掉了。在那样的环境 中,作者杨绛说“我问心无愧”!可是面对老王,她有一种愧怍之情。作者为什么愧怍? (学生小声议论) 生 24:作者自己给老王钱,拿钱去表示感谢,事后觉得是侮辱了老王,觉得愧怍。 生 25: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他一生可能并没有享受过什么,但是他却有着这样美好的性 格,这样的对比使得作者感觉对他的一种愧疚。 师:作者和他进行对比,自己突然产生一种愧疚之情。你讲的“对比”这个意思很好。我们 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讨。 生 26:在那个年月,杨绛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那个老王,他作为底层人,也是非常不 幸的,但是他仍然对杨绛很好,杨绛觉得他对自己很好,自己也应该对他很好,觉得自己对 老王做的还不够。 师:在贫病交迫之中,老王不嫌弃自己,不怕受到牵连,在别人都疯了的时候,仍然来帮助 自己,而自己却没有能够更好地去帮助他。一对比,有一种愧疚之情。好,我们往前又跨了 一步。 生 27:我觉得是对他人的精神拯救吧。 师:对他人的精神拯救? 生 27:就是老王甚至比自己做得还要好,关心着自己,自己没有尽到本应尽到的职责…… 师:和老王相比,自己还没有老王那样帮助人,关心人,甚至没有他那样的精神高度,是这 个意思吧?一对比,有一种愧疚之感,愧疚之情。很好。 生 28:作者和老王相比,作者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老王要好一些,但是作者却没有 像老王那样对待周围的人,自己没有老王那么高尚,觉得愧疚。 生 29:大家都提到了,老王出身于社会底层。第二节有一个细节,介绍他的家庭。他自己 首先是“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然后自己是单干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