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 执教:肖培东(嘉兴十一中校长,特级教师) 实录:周庆化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掌声) 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 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 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 (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 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 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 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 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 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 外就没什么亲人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 执教:肖培东(嘉兴十一中校长,特级教师) 实录:周庆化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掌声) 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 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 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 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 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 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 (对生 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 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 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 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 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 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 2 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 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 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 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 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 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 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 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 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 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 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 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 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 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 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 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 4:没有吧。 师:为什么? 生 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 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 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生 5 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 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 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 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 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币: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 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 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 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 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 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 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你来说说看。 生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8再读 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 生9:有一天傍晩,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
生 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 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 生 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 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 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 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 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 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 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你来说说看。 生 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 8 再读。 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 生 9: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
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 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 年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 (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 有特点。你来说 生10:“那儿 师:为什么? 生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 生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 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 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 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 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 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 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 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
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 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 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 年了。”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 有特点。你来说。 生 10:“那儿”。 师:为什么? 生 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 生 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 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 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 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 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 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 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 出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
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 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 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 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 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 生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 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 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 更深的不幸 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 更深的不幸 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师:别人不理解他,你把这段里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表现读出来。 生13: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哇,你读得非常响亮。刚才我就说了,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没你那么开心的,是不是? 你再来读读 生13再读。 师: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你来说 生14:大部分人
一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 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 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 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 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 生 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 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 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 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 更深的不幸。 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 更深的不幸。 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 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师:别人不理解他,你把这段里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表现读出来。 生 13: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哇,你读得非常响亮。刚才我就说了,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没你那么开心的,是不是? 你再来读读。 生 13 再读。 师: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你来说。 生 14: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