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一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 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 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 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 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 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 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 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 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 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 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髙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 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 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 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 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 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C【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 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 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C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 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晢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 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 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 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A项应为论述 的是伦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项应为 “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 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项全文首先 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 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 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 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 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 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 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 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 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 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 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 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 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 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 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 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 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 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 C 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 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 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 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 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A 项应为论述 的是伦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 项应为 “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 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 项全文首先 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 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 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 “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 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是因为西方哲 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C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 国的传统科技是以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D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 人有“道”。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 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 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 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 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 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 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 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 能一一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 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 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一一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 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 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 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 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 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 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 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硏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 “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 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 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 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 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 “利用、厚生”的问题。 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 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3.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 项是因为西方哲 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C 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 国的传统科技是以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D 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 人有“道”。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 ——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 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 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 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 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 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 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 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 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 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 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 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 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 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 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 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 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 “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 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 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
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 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5.B【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 看其说法是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 视干扰”而备选项“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忽视”与“排 除”含义不一样。 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6.C【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 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因祸得福”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 的方面,不完全是不良影响。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7.C【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 年痴呆”,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 脑衰退。B项原文“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 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 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 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 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 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 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 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 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 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
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 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5.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 看其说法是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 视干扰”而备选项“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忽视”与“排 除”含义不一样。 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6.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 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因祸得福”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 的方面,不完全是不良影响。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7.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 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 年痴呆”,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 脑衰退。B 项原文“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 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 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 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 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 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 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 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 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 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
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 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 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 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 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 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 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 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 社会基础。 6.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 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6.B【解析】本题考査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 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 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C项是讲“生 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 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 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7.C【解析】本题考査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 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 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 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 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8.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答案及解析 二、9分,每小题三分
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 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 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 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 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 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 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 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 社会基础。 6.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 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 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 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 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 项是讲“生 态文明”的作用,D 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 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 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7.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 项,偷换概念,“生 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 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 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 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8.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 项因果关系不成 立。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答案及解析 二 、9 分,每小题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