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 词。如刘禹锡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以采蘋花表达对友人的 思念之情,也暗寓自身不自由之意◇20豪迈之情◇21豪爽◇22怀才不遇◇23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24欢快◇25欢乐◇26积极◇27 激昂澎湃◇28激动◇29激愤◇30激愤◇3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32羁旅愁思◇33寂寞◇34坚守节操◇35见解独到◇36空虚◇37空虚 ◇38控诉◇39留恋◇40迷恋◇41伤感◇42思念◇ 43恬淡◇44同情关怀◇45痛心◇46颓废◇47惜别之情◇48喜悦◇49喜 悦◇50闲适◇51闲适◇52闲适恬淡之情◇53弦外音◇54消极◇55消极 避世◇56辛酸◇57仰慕◇58仰慕之情◇59依恋之情◇60意在言外◇61 忧愁◇62忧国忧民◇63幽怨◇64愉快◇65郁闷◇66郁闷◇67怨恨◇68 赞美之情◇ 六、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 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 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各种 表现手法,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6-1修辞手法 1比拟:有两种,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好处是,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 形象、生动。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先偷 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 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 正文。好处是,比兴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也更显形象 具体。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 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 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梄髙 树,暗喻自己的清髙,蝉在髙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 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 3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好处是,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 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总之,就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能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更加形象生动。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泂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巧妙 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
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 词。如刘禹锡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以采蘋花表达对友人的 思念之情,也暗寓自身不自由之意◇ 20 豪迈之情◇ 21 豪爽◇ 22 怀才不遇◇ 23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24 欢快◇ 25 欢乐◇ 26 积极◇ 27 激昂澎湃◇ 28 激动◇ 29 激愤◇ 30 激愤◇ 31 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 32 羁旅愁思◇ 33 寂寞◇ 34 坚守节操◇ 35 见解独到◇ 36 空虚◇ 37 空虚 ◇ 38 控诉◇ 39 留恋◇ 40 迷恋◇ 41 伤感◇ 42 思念◇ 43 恬淡◇ 44 同情关怀◇ 45 痛心◇ 46 颓废◇ 47 惜别之情◇ 48 喜悦◇ 49 喜 悦◇ 50 闲适◇ 51 闲适◇ 52 闲适恬淡之情◇ 53 弦外音◇ 54 消极◇ 55 消极 避世◇ 56 辛酸◇ 57 仰慕◇ 58 仰慕之情◇ 59 依恋之情◇ 60 意在言外◇ 61 忧愁◇ 62 忧国忧民◇ 63 幽怨◇ 64 愉快◇ 65 郁闷◇ 66 郁闷◇ 67 怨恨◇ 68 赞美之情◇ 六、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 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 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各种 表现手法,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6-1 修辞手法 1 比拟:有两种,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好处是,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 形象、生动。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先偷 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 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 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 正文。好处是,比兴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也更显形象 具体。如《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 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 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 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 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 3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好处是,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 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总之,就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能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更加形象生动。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巧妙 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
体。再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 断”。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4对比: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 的一种方法,目的是突出其中一方。好处是,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使好的 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如张 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 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 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 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 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好处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 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髙》从篇法结构 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 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 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 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 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 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7反复◇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 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9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 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也即,在相邻句中所用 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白居易的“主 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东西置松柏,左 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 10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 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好处是,使语言简练、含蓄,富于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 联想。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江山 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 凋零◇11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借 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 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好处是,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提示事物 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如辛弃疾的“东 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体。再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 断”。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4 对比: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 的一种方法,目的是突出其中一方。好处是,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使好的 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如张 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 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 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 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 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5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好处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 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 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 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 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 6 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 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 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 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7 反复◇ 8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 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 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也即,在相邻句中所用 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白居易的“主 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东西置松柏,左 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 10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 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好处是,使语言简练、含蓄,富于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 联想。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江山 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 凋零◇ 11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借 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 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好处是,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提示事物 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如辛弃疾的“东 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