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和两个控制各单元质量的工作构成。 (1)决定目的;这里的月的是指有针对性的月的。目的不同监测设计和安排有很大差 异,具体要求和调查内容也不相同 (2)现场调査:根据监测目的要求,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主要污染物的来 源、性质及排放规律,污染受体(居民、机关、学校、农田、水体、森林及萁他)的性质 和受体与污染源的相对位置(方位和距离);水文、地理、气象等环境条件及有关历史情 况 (3)制订监测计划:根据监测的目的要求和现场调查材料,确定监测的范围和项曰, 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确定采样的时间和频次,调配采样人员和运输车辆,实验室人 员的分工安排,现场工作和实验室的联系,对监测报告的要求等。总之计划中要体现 出:测什么、怎么测、用什么测,由哪些人来测,对测定结果如何评价等方面。 (4)实施监测计划:实施监测计划包括以下几个坏节 ①采样:将安好的有效的采样装置安装在指定的监测位置,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 确定的采样时间及频率采集样品,并如实地记录采样实况和现场状况,将采集的样品和记 录及时送往实验室; ②分析测试:按照国家规定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规范进行样品分析,并根据分析记录 计算污染物浓度,然后整理入报告表 (5)评价结果:将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检验,整理入数据库,侬据国家规定的 有关标准,进行单项或综合评价,并结合现场的调查资料对数据作出合理地解释,写出综 合研究报告。 (6)报告结果:结果经检验符合预期要求,按规定七报的程序及时上报。若不符合要 求,或作补充监测,或在总结前次监测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另行监测。 由上述程序可见,环境监测是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释数据和合理地运用数据的 过程。它是用数据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所以数据的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灵魂。有效的监测数 据必须具备“五性”,即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显见,监测数据质量 是一个整体指标,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把上述六个相联系的环节作都做好 了,才能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的数据。质量保证和质最控制T作就是为此目的而 开展的。 质量保证包括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过程。从现场调查、布点设计、样品 采集、运送保存、实验室分析测试,到数据处理、统计评价等监测作的全面质量管理活 动,都属此范筹。鉴于影响环境监测全过程的因素很多,必须建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系 统。该系统是环境监测的同怣系统,监测系统的范围多大,质量保证系统就多大。经过 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合国情的质量保证系统,包括组织管理系统和技术攴持 系统。前者,国家环境保护局和监测总站为总归口单位,负贲仝囻环境质量保证」作的规 划协调、监督和检査、考核和奖惩,颁布亐环境质量有关的法规、条例: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环保局和中心站执行国家局和总站的纵向指令,负责辖区内的坏境监测质量保证工 作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检查、考核与奖惩。三四级站分别设质控室和专人负责质控工 作,接受上级的考核,做好自身的质挖工作。后者,国家监测总站是全国质控技术功 单位,负责组织全国环境监测方法的验证与标准化的技术上作;组织研制产、分发环境 监测标准物质,編制全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程序,编写质量保证手册、技术指南与有关规 定,为下级站培训技术骨干,负责对二级站质控考核。级站负责编制辖区内环境监测 6
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并负责三四级站的质控考核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 (一)实用、经济的原则 监测不是目的,是手段;监测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用越好;监测手段不是 越现代化越妤,而是越准确、可靠、实用越好。所以在确定监测技术路线和技术装备时, 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尽量做到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县情 ()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 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质。 (2)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达到规定的标准浓度,并且污染趋势还在上升,对环境 具有潜在危险的污染物质 (3)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因子:如反映水泥、砖瓦行业对蚕桑的氟污染 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应具有相对可靠的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并能获得正确的测试数 据;已定有环境标准或评价标凖,能对测试数据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 确定优先监测的污染因子视监测对象和目的不同而异。如饮用水源应优先监测重点影 响健康的项H,游览水域应优先监测能造成水质腐败的因子并注意感观指标,农田灌穊和 渔业用水要优先安排毒物的监测,交通线应优先监测汽车排出的主要有毒气体等。 (三)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监测的多样性。必须把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监测 站缃成纵横交错的监测网络,才能全面掌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所以必须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1)在监测布局上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国环境监测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格局便是 四类监测网络。一是以坏保部门四级环境监测站为主:体的纵向坏境监测;“∵是国务院各 有关部、委、局、总公可的各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部门环境监测网;三是由72个大气网 站、109个地面水网站、29个放射性网站、27个海洋网站、10个生态网站、3个背景值 劂站组建而成的国家环境质敏监测网;四是由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行业监测站在所在地 区结合形成的区域横向监测网络 (2)在国家环境保护局的统·组织协调下,各部门监测站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充分 发挥各自的优势。环保部门以区域环境质录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科研服务监测为, 并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的组织、规划、协调、监督、指导;丁业鄗门以污染源监视监测和治 理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为主,贯彻执行谁污染谁监测的方针;农业部门]以十壤和农业生态监 测为主;卫生部门以污染物对人、生物的影响监测为主;海洋部门以海洋生态监测为主; 气象部门以大气背录监测为主;水利部门以水质背景监测和大江大河水文监测为主 (3)在监测力量的分配和技术装备配置上,重点放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污染监测和 农业生态监测,城市污染监测的重点应逐步由区域环境质量监测转向重点而污染源监测。 (4)在监测技术路线上,要根据监测点位的重要程度,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瞬时采
样一实验室分析,自动采样—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及遥感遥测等各种手段,不搞刀 切;二要对监测布点、采样、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全面规划,使监测布点优化技 术、采样技术、分析测试技术及监测数据库的开发协调发展。 第四节环境监测机构 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 环境监测机构是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环境监测的机关。它是整个环境监测活动的 组织者和决策者。 环境监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由于它的成果不仅仅是一批数据,更重要的是 应用翔实的数据、资料去表征和判断环境质量状况,揭示其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并且预 测未来,为改善和调挖环境质量提供决策依据。它本身要用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 学科的知识,而又服务于社会各界,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与四化建设息息相关,所 以是社会公益性较强的学科。环境监测的这种社会公益性、学科综合性特点,要求监测机 构既要遵循环境科学的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科学的规律,既要体现掌握环境质量的需要, 又要体现行政管理的需要。其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环境质量信息完整性原则:即机构的设置应有利于获取关于环境质量的全部信 息,不仅能掌握各单项环境要素的质量情况,还要能掌握整体环境质量状况;不仅掌握区 域环境质量状况,还要能掌握大尺度的环境质量状况;不仅掌握质量现状,还要能掌握环 境污染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趋势。 (2)环境质量信息流通原则:即机构设置应考虑内信息(监测各项活动的信息)、外 信息(各种社会和环境效益调查)高速度、高效率的传输,有利于提高监测效率,最大限 度地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3)层次性原则即监测机构要有不同的层次,横向层次如各部、委、局、总公司的 监测机构;纵向层次如国家、省、地(市)、县(区)的监测机构。层次越高,所反映的 环境质量范围越广,涉及的学科也越多,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的抽象和把握难度越大。层次 越低,环境质量所能反映的范围越小,但越接近实际監测现场,要求的专业知识越深。无 论哪个层次,都要求及时、准确掌握所辖层次内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 (4)系统性和优化设计原则:即各监测机构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 监测系统。不成系统的监测机构是很难全面掌操环境监测质量状况的。但不是机构越多 监测网点越密越好。都要进行最优化选择、确保机构的效率。 二、机构设置概况 我国环境监测机构包括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和环境监测工作机构 (1)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是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机关。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 例》的规定,其设置为:国家环境保护局设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监测处,市以下(含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相应 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国务院萁他有关部门各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中设置环境 8
监测管理人员。 (2)环境监测匚作机构,是组织和实施环境监测的机关。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管瑰条 例》的规定,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四级环境监测站 级站为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二级站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氏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因务院其他有关 部、委、办、局、总公司及全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监测中心站。 三级站为各地、市(自治区、盟)、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 的环境监测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力、局、公司、各军区以及各海域、 水系设置的环境监测站 四级站为旮县(县级市、自治县、旗)、省辖市的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设置的环境监测站,各重点厂、矿企业设置的环境监测站。 三、机构的职责 -)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职责 国务院坏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主婆要职责是 )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組织制定全国环境监测上作方钋、政策、办法和规定, 并监督实施。 (2)组织制定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 〔3)组织制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统一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监 测年鉴编写十戍足。 (4)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全国环境监测网;组织制定全国环境监测网章程;,负责全 国环境监测网管理工作 (5)组织编写全国环境质量报告、重点污染源排污报告,负责发布全国环境质量公 报 (6)组织开展仝国性环境调查和监测科硏匚作;组织全国环境监测成果奖的评选工 作 (⑦)组织开展环境监测方面的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8)组织开展环境监测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 县级以E:〔含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扩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监测丁作中的主要职责 是 (1)贯彻执行国家环境监测方针、政策、法律、制度 (2)根据全国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并监 督实施。 (3)组织并管理辖ⅸ內环境临测讽,负责红织对监测网站的业务考核及合格临测站证 的颁发。 (4)纠织编写本地区环境质量报告、重点污染源监测报告。 (5)组织肝展区域环境调杳、环境监测科硏、评审并推荐环境监测成果。 (6)组织本地区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 国务院部委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在环境监测上作中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监测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并制定本部门的实施 细则和办法。 (2)根据全国环境监测作规划和计划,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环境监测工作规划和 计划,并监督实施 (3)参与国家及各级区域环境监测网的组建工作;组织并管理本部疒环境临测。 (4)组织编制本部门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报告。 〔5)组织有关环境调查,环境监测科硏;组织本系统环境监测成果的评审与推荐。 (二)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职责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是全国环境监测的技术中心、数据信息中心和网终中心,其主要职 责是 (1)及时、系统地收集、汇总并管理全国环境监测数据,编写全国环境质量报告及污 染源监测报告。 (2)参与全国环境监测规划、计划、技术政策及与环境管理配套的监测技术方案的制 定,并贯彻实施 (3)拟订环境监测技术标准,组织研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标准物质;负责国家级环境 监测网的质量保证工作和合格监测站的技术考核厂作 (4)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网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和技术服务工作。 5)开展仝国性环境调查和监测科研;研究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并推广应用, 逐步开展环境质量预报工作。 (6)负责组织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验证性评价工作;承担跨省的污染事故 调査的仲裁监测、负责涉外环境纠纷的调査。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是本地ⅸ环境监测的技术中心、数据信息中心和 网络中心,其主要职责是 (1)及时、系统地收集、汇总和管理本地区环境监测数据,及时编写环境质量与重点 污染源监测报告为本地区及全树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 (2)参与制定本地区环境监测规划与计划,并认真贯彻执行。 (3)负责本地区环境监测网的业务指导、质量保证、技术培训及业务考核。 (4)负责省级审批的建设项日的环境影响验证性评价工作;承担国家与省级建设项口 “三同时”及限期治理项目环境工稈竣工验收监测;承担跨地、市的环境污染事故调杳和污 染纠纷仲裁监测。 (5)开展环境监测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 市(地、州、盟、直辖市的区)和县(县级市、旗、省辖市的区)环境监测站的主要 职责是: (1)参与夲地区环境监测规划、计划的制定,并认真贯彻执行。 (2)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及肘编报环境质量报告,为坏境 管理决策服务。 (3)按照国家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开展监督监测,及时编报重点 污染源监测报告,为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与措施提供依据。 (4)承担同级计划部门审批的建绶项凵“·冋时”和限期治理项l!环境⊥程竣工:验收监 测;承担辖区内污染事故调查和污染纠纷仲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