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含义 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随着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资木主义现代大工业和都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污染物质 涌人人类賴以生冇的环境(空气、水体、上壤等),使环境质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震惊 世界的“公害”事件频频发生,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而受到世界各国生物学家 化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物理学家及社公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门综合性的新兴 学科—环境科学应运而。为∫探μ环境质贔变化的原閃及其变化规律,掌握环境质量 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对策,人们着手研究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含量水平及时空分布 规律,化学分析在环境问题ⅰ得到了广泛的应則,这就是早期的环境监测环境分析。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认以到环境问题不再仪仅是排放污染物质引起的人类健 康闩题、丽且包括闩然环境的保护和生厶屮衡.以及维护人类繁衍、发展的资源问题。人 们对环境质量的理解和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嬰掌攤化学物质的污染,还要求掌握各种物 理因素的污染和l生物污染;不仅要求自然坏境质,还雲求社会环境质量。在控制污染方 偭,由}要搞单项污染治理进化到綜介繁治,进发展到仝面规划、合理布局和资源综合 利用,強化整个环境管理。环境科学在认识上的这种突破,相应地要求环境监测的概念不 断深化,监測范围不断扩展。原有的以化学分析为闩要手段,建立在对测定对象间断地、 定时定点地采集环境样品的基础上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已不能定量地描述和评价全面的环 境质敏,吏不能反陝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7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 测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挖制、航测、遥感、卫杲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在环境监测中得到 ∫广泛的应用、各种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相继问肚,监测从单…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理测 定、生物监测,从间断性监测逐步过渡到自动连续性监測。监测范围从·个淅面发展到 个城市、一个区域、整个家乃全球。监测项曰也甘益增多,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发展趋势随吋可知至此,·个以环境分析为基础,以物理测定为主导,以生物监测为补 充的环境监测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由上述可见,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 地监视和检测代長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过栏,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环境临测包含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雨 了物理指标的测定,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主要监测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濫伐森林或堂原过度放牧引起水卜:流失和士地沙漠化,污染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引起 生物品质变化和生物群落的改变,:氧化碳和瓶焠的过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
破坏等。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耳目”和φ哨兵”,是反映环境管理水平的“尺子”。环境箐理必 须依靠环境监测,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及时、准确的环境质量信息是确定环 境管理目标,进行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些信息的获取要依靠监测,则很难实现科学 的目标管理;第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化环境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要依靠环境监测,否则 制度和措施将流于形式;第三,评价环境管理效果必须依靠环境监测,否则很难提高科学 管理的水平。可见,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柱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及时性:解决及时性一是建立·个高效能的环境监测组织网络,理顺环境监测的 组织关系;二是建立完善的数据报告制度,有个十分流畅的信息通道,做到纵横有序 传递自如;三是有-个能满足管理要求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四是有·个规范化的监测成 果表达形式。 (2)针对性:即着重抓好环境要素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它要求监测结果能回答: ①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②丰要污染物是什么? ③3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及其污染负荷变化特征是什么? ④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⑤环境管理诸对策的环境效益是什么?提高针对性,首先要提高认识,消除监测、 管理脱节现象。监测人员不仅要有数据头脑,而且要有管理头腑。其次要努力开拓污染源 监测工作,建立和完莕污染监测网络。环境监测站应只备说淸环境质量现状的能力和说凊 染来龙去脉的能力 (3)准确性:一是数据的准确性,是结论的准确性。前者取决于监测技术路线的合 理性,后者取决综合分析水平的高低。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防重监测数据,轻调查材 料,说不清环境污染史;重自然环境要素,轻社会环境要素,昋不清环境问題的主婺矛 盾;重监测结果轻环境效应,提不出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 (4)科学性:是监测数据和资料的科学性,二是综合分析数据资料方法的科学性 ∶是关于环境问题结论的科学性,三者缺…不可。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特点 (-)环境监测的日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可靠、全而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 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八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洳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深化改茕,巩固提高, 强化管,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新突破,高质量、高效率地为环境管理服务。总目标是 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坏境质敏和污染源动态,为环境管理和 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总目标的定量指标 (])完辫一个网络:即以中环境监测总站为牵头单位的全俐环境监测网络,并傚到 組织有章程,管理有制度,技术有规范,工作有分工,机制健全,运转灵活。 (2)突出两个重点,掌握两个动态:即强化污染源监测,执行《坏境监测为环境管理
八项制度”服务的荇千规定》;及时、泩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变化动态利污染源动态。 〔3)抓好三个建设:即制度建设、基础技术建设和队伍建设。 (4)完莕报告制度:邸环境监测月报、环境隘测烝报、环境监测年鉴、环境质量报告 。 (5)实现一个提髙:邶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效能。 (二)环境监测的仼务 环境监测任务,《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剛述得十分清楚,概括起来包括如下五个 方面: (1)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 况及发展趋势。 (2)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施现场监督监测与检杏,及时、准确地掌握污染源排污状况 及变化趋势。 3)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硏究,预测环境变化趁势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4)开展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5)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而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 监测数据和资料 当前的基本任务是 (1)为实施强化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做好技术监督和技术支持工作。 (2)强化污染源监督监测。 〔3)切实加强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环境监测体系。 (4)加速以报告制度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传递系统建设。 5)巩固监测队伍,提高工作能力。 (6)进-步完善监测技术质量保证休系。 (7)坚持科技领先,做好监测科研,全力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环境监测的特点 I)污染物种类繁多、绀成复杂、性质各异,其中大多数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浓 度)极低,属于微量级甚痕量级、超痕量级,而且污染物质之间还有桕互作用,分析测 定时会有相卬十扰。这就要求环境监测垠有“三高”,即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和高分辨率。 (2)环境监测既然包括了对坏境污染的追踪和预报,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和鉴定,因此 就需要有必要数量的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数据,需要有准确及时的连续自动监测手段。这 就要求环境监测具有“三化”,即自动化、标化、计算机化 3)环境监测涉及的知识面、专业面宽,它不仅需要有坚实的分析化学基础,而且还 需要有足够的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地学、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此外环 境监测还不能回避社会性问题,在作环境质量鉴定时,必须考虑定的社会评价因素。因 此,环境监测共有多学科性、边缘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竽特点。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3
监视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指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是监测工作的主体,监测站第·位的工作。其工 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监视性监测的日的是:对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状况及污 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 得的进展。建立各种监测网络,积累监测数据,据此确定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发 展趋势。这类监测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环境质量监测 (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要在城市和县级城镇展开。它的任务是对大气环境中的主 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积累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数据,据此定期编报大气环 境质量状况的评价报告,研究大气质最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大气污染预测预报创 造条件。 (2)水环境质量监测:基本任务是:对进入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 体及其底泥、水生物的污染物进行定期定位的常年性监测,适时地对地表水质量现状及其 发展趋势作出评价,为开展水坏境管理「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 〔3)环境噪声监测:对城镔各功能区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进行经常性 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城镇噪声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规律,为城镇噪声的管理和治 理提供系统的监测资料。 污染趋势监测∏前我国仍以间断人工采样,实验宅分析为主。数据量少,监测范围 窄。尚不能圆满地完成监视监测任务,有待向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发展。 (二)污染源监督监测 这类监测旨在掌握污染源排向环境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数量,分析和判断污染物在 时间空间玊的分布、迁移、转化和稀释、自净规律,掌握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影响和污染水 平,确定控制和防治的对策,为坏境管理八项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污染源监测包括生产、生活设施排放的各种废水监测;生产工艺废气、机动车辆尾气 监测;各种锅炉、窑炉排放的烟气、粉尘监测;嗓声、热、电磁波、放射性污染监测等。 二、特定目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乂叫事故性监测、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是-项重要的环境监测工作。 这类监测的内容和形式很多,除·般的地血固定监测外,还冇流动监测、低空航测、卫星 遥感遥测等。包括如下儿方而 (1)污染事故监测:对各种事故性污染进行现场和追踪监测,以定其污染程度和范 围。如油船石油溢出事故造成的海洋污染范围,核动力厂发主事故时放射性物质危害的空 间,工业污染源突发性事故造成的有害影响竽 (2)仲裁监测:主耍是为解决执行环境法规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而进行的监测。 如排污收费仲裁监测,调处污染事故纠纷时向司法部门提供的仲裁监测等 (3)考核验证监测:如企业上等级的环保指标考评监测,建设项目“三同时”竣验收
监测,治迎项日竣工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社会各部门、单位提供科鈃、生产、技术咨询、环境评价所进 行的监测 (5)可再生资源监测:如土壤和植被的监测。监测上壤退化的趋势,热蒨兩林的变 化,牧地、沙漠的变化等等。 研究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叫科研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种监测工作。它 主要岍究确定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过程,鉴定坏境中需要注意的污染物质以及它 们对人、生物和其他物体的影响,监潾环境中污染物质的仁底含量,为研制监测标准物 质、统一监测分析方法捉供科硏服务。这类监测霜要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和生理生 化检验技术,并涉及大气化学、大气物理、水化学、水文学、生物学、流行病学、毒理 学、病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这类监测,事先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并联合多个部 门、多个学科协作共同完成。 环境监测还有其他分类方法。但就监测的实质内容而言不外乎上面讲的二类。按上述 三类监测来认识我们从事的监测工作有利于监测管理。 第三节环境监测的程序和原则 环境监测的程序 环境监测的直接产品是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在当时和以后都是有价值的资料。准确 可靠、叫比的监测数据是坏境科学研究和管理的基础,是制订环境标准、条例、法规和政 策的重要依据,对社会影响很大。因此环境监测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工仵。开展这项作 所耗费的资金、时问和人力都是十分可观的。必须周密地计划,精心地设计,科学地安 排,严格按照··定的程序纠织实施,以获取有效的结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程序可用图1-1表示。整个程厅由六个按先后顺序紧密相连的工作 质量保证 决定的现场调查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报告结果 质卦控 是否满 足要求 图1-1环境监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