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市级环境监测站承担市级以下计划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验证性评价。 (6)市级监测站负责本地区环境监测网的业务指导、质量保证、技术培训及业务考 核 (7)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工业、交通部『及全军坏境监测中心站,是本部门、全军环境监测的技 术中心,数据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共卡要职责是 (1)参与制定本部门、行业环境监测规划、计划及有关监测技术方案,并认真贯彻执 行 (2)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和本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收集、汇总 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和厂区环境质最监测数据,编制污染源监测报告,建立污染源动悉数 据库,为本部门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参加国家环境监测网,并根据监测网的统·部署和分工开展监测工作,负责本部 门、军队坏境监测网的技术指导、质量保证工作 (4负责拟定与执行各项污染物排放标谁和国家冇关管理制度、有关的监测技术方案 或实施细则。 (5)参加本部门或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环境综合调查和污染事故调杏。 (6)负责本部门国家重点建设项∏和限期治理项目验收前颜检监测,为改进、完善污 染治理工程提供依据。 国务院海洋、矿产、林业、农业、水利、渔业、卫生、气象等部门各级环境监测站是 本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或资源保护实施技术监督的机构,其上:要职责 是 (1)参与制定本部门环境监测规划、计划并认真贯彻实施。 (2)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木标准开展冇关环境质量监测,编制本部门环境质量报告, 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攴持 (3)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对有关重点污染物排放源(口)和重点资源开发 项日的排污状况进行监督监测 (4)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和部门环境监测网的组织下开展污源调查及其他监测匚仵。 (S)部门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本部门监测网的技术指导、质量保证工作。 (6)廾展有关环境监测科研下作和环境质超势预测工作。 各企业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是 (1)参与乍企业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并认真贯彻执行。 (2)按照国家坏境监测技术标准和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生产过程 中污染物排放状况的定期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监测,及时填报污染源监测报表 为企业污染管理和地方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按上级环境主箐鄗的要求,开展}区环境质量监测。 (4)在本地区环境监测阒及鄗门环境监测网的统·组织下,开展环境调査及其他环境 监测活动
第五节环境监测网络 我国环境监测网络的地位 我国环境监测网络是环境监测体系的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顺应环境管理的需要而建 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监测网络的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及时交流监测信息,是 完成各项坏境监测任务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根据国务院(81)27号文件关于“由环境保护部门牵头,把各有关部门的监测力景组 织起来,密切配合,形成全阀监测网络”的要求,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环境监 测网已初步形成国家网、省级网、市级三级运行机制。形成四类冈络:一是国家环境质 量监测网,国家级的监测站位(简称国控站)都是它的组织成员;∵是区域环境监测劂, 是由环保部门和其他部、行业监测站在所在地区结合起来形成的网络;…“是部门环境监 测网,由环保部门与各大水系、海洋、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专业环境监测中心(站)相结 合组织的水系、海洋、农业、τ业等行业环境监测网;四是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国监测 网。上述网络中,以环保部门四级环境监测站为体系的纵向环境监测网,是全国环境监测 网络的主体。这些监测网每年报出上亍厅个数据,为掌操全国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提供 了依据。但综观我国环境监测络的建设情况,亐日益增长的环境箮理要求和日益滐化的 监测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网络成员单位关系不密切,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活动与联系少,信息不畅,内 聚力弱; ②缺乏完善的网络章程,网络运行机制欠佳; 横向网络非常薄弱,没有县级网,组织不完善 ④:污染源监测深度不够,针对性差。这些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不能及吋、谁确地掌拢 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所以国家环保局在1990年6月4日作出的《关于加强环境监测 工作的决定》中,把“充分发挥各部门监测队伍的仵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认真抓 好以各级环境监测站为技术奉头单位的横向网络建设”,作为各级环境保护行政管部1 “八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争取2-3年内完成。 二、监测网络的模型与功能 目前,国内外监测网络的组建、大致有两大类型。第种类型是按不同环境要素来建 立监测网络,主要考虑环境信息类別,称为“要素型网络。如美国,家环保局设有三个 国家级监测实验室(即大气监测硏究中心,水质监测研究中心,噪声、放射性、固体废弃 物及新技术研究巾心),分别负责全国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数据收集处理的工作。各 环境要素的监测点有的是国家直接控制的(楓控站点),有的是各区州自己挖制的(地控 站点)。如图1-2所示。第种类型,监测站是按行政层次设立的,测点都是由地方控 制,称“管理型”冽络。我国初期建立的监测网络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如图1-3所示 我国的监测工作起步较晚,技术基础薄弱,仪器设备装备差,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 缰域辽阔,环境问题复杂。因此我国的监测网络以要素型为主,结合管理型优点,采用
酬家环境监测管理部门 大气环境 水环境 牠环境要素 监测中 监测中心 监测中 直接控制技术支持 直接控制技术技持 技术支持 国家控制测点 地方控制测点 制 测 家控制测 点 点 点 1--------- 国家环境监测信息中心 图|-2“要素型”监测网络 国家环境保护局 国家网国家环捷监测 国豕監测中心 委监测管理 管理部 (总站) 省级树省级环境监测-省级监测中心站 部门监测中心 市级网市级环境监测 管理部门 讨级监测站}--行业监测站 是级网县环掉监洲 管理部门 县级监测站 企业监测站 图1-3“管理型嗌测网络 混合型的网络结构。其组织方法是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国家拥有能反映仑国环境质量状 况所需要的国挖监测站(点)。国家直接控制的监测点,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中 央为主的原则,测点数据按统·要求直接报国家监测总站。各省、市、县相应依据掌握本 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需要,规定各自的控制点位和数量。同时建立横向监测阏络。根据 《仝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我国环境监测冈分为国家阏(-·级)、省部级网(二级)和地 市级网(三级)。国家网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二级环境测站组成。二级网刚包括: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辖区内三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区域环境监测网;国
务院各有关部、委、局、总公司的各级坏境测站纠成的各部门环境监测网;国家大气、地 水、噪声、放射性、生态、海洋、生物、背景等环境质量监测网、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 国监测网。三级网为由各地、市环境监测站与辖区内四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的区城环境监 测网。 、监测网络的管理 悃家坏境监测网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纠织和管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为业务负黄单位。省、市级区域坏境监测网分別由各省、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卞管 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和管理,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市级坏境监测站分别为业务负责单位。 各部、委、总公司、军队环境监测网由各坏境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各部门的坏境监 测中心站为业务负责单位。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的“八项制度” 的贯彻实行,组建县级环境监测网已提到议事囗程。这是因为县级坏境监测站处在我国最 广阔的农村环境保护前沿阵地,担负着县域环境质量监测和面广量大、种类复杂舶污染源 监督监测,任务十分繁重。据对一些工业发达的县级站调查,其开展的监测种类、项H 范围和监测『作量,已接近甚至超过一些中小城市监测站(∵级站),而监测人员,按照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只及∵级站人数的1/3-1/8。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县级站 很难及时准确的掌提县域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及变化趋势。在当前国家和地方还不可 能大幅度地增加坏境监测匚作投资的情况下,组建以县级环境监测站为中心、以企业监测 站为基础的监测网络,是实现“八五”环保规划中提出的及肘掌握坏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的 基本途径和办法。 县级网是全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中的四级网,是基层网。它纯粹是个横向网络。按照 它的仟务,它应由环境要素监测、工业污染源监测网和农业污染监测风…个子网所构 成。其基木功能是;及时准确掌握仝县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及变化趋势,建立等标污染 负荷85%以上污染源的动态数据库和动忐档案,为实施“八项制度”提供技术攴持和高效 的技术服务。 四、监测网络的章程 健全和完善的劂絡章程,是网络有效灵活运转的组织保证。网络章程,应阐明建网的 目的,网络的任务,网络的有组织、领导、职责,网络的工作制度,并对网络成员的权利 和文务、活动经費来源及奖惩作出明确的规定 网络层次不同,其任务和职责不尽相同,网络章程条款亦有所区别;同一管理层次的 网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条件的差异,环境问题各不样,因而网终条款亦应 该不一样。但不管哪个层次的网络,在起草网络章程时,有个基木问题是必须明确的。 是劂络的领导权问题,环保部门应该是网络的领导和协调部」,亳无疑义应处于网络的 领导地位;二是要明确体现环保部门领导地位的三个职能,即监督职能、质量考核与资格 认证职能、技术仲裁职能;三是明确分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部门、行业、 企业监测站,对本鄗门、本行业、本企业的环境污染自检自控职能。归纳起来,建焖的指 导思想是:掌握领导地位,体现“三个职能”,明确职责和分工,发挥各方的作用。 14
网络建设的具本程序和步骤是“搞清理论,统一思想;调査摸底,明确任务;建立模 型,确定成员单位;制定章程,分清职贲;组织技术培训,统一监测技术规范;制定工作 规划,逐步完善组织。 监测网络的管理工作内容很多,原则上都应全面规划。然而,根据我国环境监测工作 的现状,当务之急是明确站网关系及职赉,建立各项制度,疏通监测信息,建立良好的监 测网络工作程序,全面提高监测网络厂作质量和效率,共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监测 网络。 参考文献 〔1〕吴忠勇编著,环境监测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 〔2〕曲格平等编,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中囻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3〕郭安然、唐森本编,环境监测,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4〕韩德培、肖隆安主编,环境法知识大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5〕秦皇岛环境保护于部学校编,环境保护通论(1983) 〔6〕蒋展鹏编著,环境监测,中国文化书院(1988)。 〔7〕金鉴明等编,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8〕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编,工业个业环境保护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9〕城乡建设坏境保护部,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1983)。 10〕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冶金上业出版社(1984)。 〔11〕曲格平等,环境工作通讯,8(总149)(1990 〔12〕国家环境倸护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册,地表水和废水部分(1986)。 〔13〕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二册,大气和废气部分(1986)。 〔14〕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三:册,噪声部分(1986) 〔15〕污染源统一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污染源统一分析方法,中国标准出版社(1983)。 〔16〕张忐杰编著,环境生物监测,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1⑦〕国家环境保扩局,环境监测管理制度(1990)。 〔18〕国家环保局开发监督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讨论稿)(199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