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6-1路面混凝土 、路面混凝土的特殊性 与常规砼相比路面砼是承受冲击、振动、疲劳、磨损等作用的动载结构,其控制指标是弯拉 强度、耐疲劳性、耐久性、工作性等。技术指标比静载结构严格得多。 二、路面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总体要求:高抗折强度、高耐疲劳极限、高耐久性、优良工作性、小变形性、经济性 (一)强度特性 指标:弯拉强度、弯拉弹性模量 规定: 1.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和弯拉弹性模量E。,P11表6-6 2.28d试配弯拉强度均值fm= 1-1.04c 式中:c,——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p106表5-20 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 保证率系数,按照样本个数n和判别概率p确定,如下表 公路等级 判别概率 样本数n 高速公路 0.05 36 0.79 0.61 0.45 级公路 0.10 0.950.59 0.46 0.35 0.30 级公路 0.15 0.37 四级公路0.20 0.20 0.37 0.29 0.19 3.影响抗折强度的因素 (1)单位水泥用量:水泥用量、水泥标号高抗折强度高,图8-4 (2)水灰比:水灰比小抗折强度高,图8-1 (3)密实程度/空隙度:空隙的区别:引气孔和加气孔的区别,图8-3 (4)集料:碎石高于砾石、强度高的高于强度小的、细粒径大于粗粒径,球形率高、针片 状少、级配优良时好,粗砂好于细纱,图8- (二)工作性 指标:流动性、和易性 规定: 滑模摊铺机施工最佳工作性和允许范围 指标 坍落度s(mm) 界限 卵石混凝土 振动粘度系数n(Ns/m) 碎石混凝土 最佳工作性 200~500 允许工作范围 5~55 10~65 100~600 最大单位用水量 卵石不宜大于155kg/m3,碎石不宜大于160kg/m3 其他施工方式混凝土最佳工作性和允许范围 铺方式 轨道摊铺机摊铺三辊轴机组摊铺小型机具摊铺 出机坍落度(mm) 40~60 30~50 10~40 第1页共9页
第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第 1 页 共 9 页 §6—1 路面混凝土 一、路面混凝土的特殊性 与常规砼相比路面砼是承受冲击、振动、疲劳、磨损等作用的动载结构,其控制指标是弯拉 强度、耐疲劳性、耐久性、工作性等。技术指标比静载结构严格得多。 二、路面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总体要求:高抗折强度、高耐疲劳极限、高耐久性、优良工作性、小变形性、经济性 (一)强度特性 指标:弯拉强度、弯拉弹性模量 规定: 1.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 r f 和弯拉弹性模量 E c ,P116 表 6-6 2.28d 试配弯拉强度均值 1 1.04 r rm v f f ts c = + − 式中: v c ——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p106 表 5-20; s——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 t——保证率系数,按照样本个数 n 和判别概率 p 确定,如下表 公路等级 判别概率 p 样本数 n 3 6 9 15 20 高速公路 0.05 1.36 0.79 0.61 0.45 0.39 一级公路 0.10 0.95 0.59 0.46 0.35 0.30 二级公路 0.15 0.72 0.46 0.37 0.28 0.24 三、四级公路 0.20 0.20 0.37 0.29 0.22 0.19 3.影响抗折强度的因素 (1)单位水泥用量:水泥用量、水泥标号高抗折强度高,图 8-4 (2)水灰比:水灰比小抗折强度高,图 8-1 (3)密实程度/空隙度:空隙的区别:引气孔和加气孔的区别,图 8-3 (4)集料:碎石高于砾石、强度高的高于强度小的、细粒径大于粗粒径,球形率高、针片 状少、级配优良时好,粗砂好于细纱,图 8-5 (二)工作性 指标:流动性、和易性 规定: 滑模摊铺机施工最佳工作性和允许范围 指标 界限 坍落度 s(mm) 振动粘度系数 2 ( . / ) N s m 卵石混凝土 碎石混凝土 最佳工作性 20~40 25~50 200~500 允许工作范围 5~55 10~65 100~600 最大单位用水量 (kg/m3) 卵石不宜大于 155 kg/m3 ,碎石不宜大于 160 kg/m3 其他施工方式混凝土最佳工作性和允许范围 摊铺方式 轨道摊铺机摊铺 三辊轴机组摊铺 小型机具摊铺 出机坍落度(mm) 40~60 30~50 10~40
第六章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摊铺坍落度(mm) 20~40 10~30 0~20 最大单位用水量(kg/m3)碎石卵石碎石卵石碎 卵石 工作性影响因素:润滑泥浆量,粗集料性质和级配,细集料含量(砂率),含气量 (三)耐久性 指标:抗(盐)冻性、抗水(化学物质)渗透性、抗疲劳性、表面抗滑耐磨性 规定:除抗冻性要求严寒区达到F250,寒冷区达到F200以外,其他性质要求采用间接指标: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胶接料成分、最大单位水泥用量、最大水胶比、最小含气量 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一般满足强度要求,满足强度要求的混凝土不一定满足耐久性要 耐久性影响因素 a抗冻性影响因素:水泥用量和水灰比、孔隙率和形式(引气剂的使用)、水泥安定性。 b抗疲劳性影响因素:砾石好于碎石、细石好于粗石(豆石混凝土)、水泥用量和水灰比 c.表面性质影响因素:砂浆水灰比,砂浆耐磨性,砂浆强度 (四)经济性:限制最大胶接料用量。 经济性影响因素:结合地产材料,全面实现指标要求 三、材料的选择 (一)水泥 1.品种:各级公路应该优先使用道路硅酸盐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标准GB13693-92); 速、一级公路必须使用旋窑水泥,不许用立窑水泥 于使用散装水泥 正常施工条件宜于使用普通型水泥,不宜使用R型水泥 以实测抗折强度来选择和使用水泥 2.强度等级:特重交通57.5级,28d抗折强度大于75MPa; 重交通525级,28d抗折强度大于70MPa 中、轻交通42.5级,28d抗折强度大于65MPa 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 水泥性能 特重、重交通路面 轻交通路面 吕酸三钙 不宜>7.0% 不宜>9.0% 铁铝酸四钙 不宜>15.0% 不宜>120% 游离氧化钙 不得>1.0% 氧化镁 不得>5.0% 不得>6.0% 三氧化硫 不得>3.5% 不得>4.0% 减含量 Na,O+0.658K2O≤0.6% 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时,≤06% 无碱活性集料时,≤1.0% 混合材种类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 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 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 出磨时安定性雷氏夹或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标准稠度需水量|不宣>28% 不得>3.0% 不得>5.0% 比表面积 宜在300~450m/kg 宜在300~450m2 细度(80μm)筛余量不得>10% 筛余量不得>10% 处凝时间 不早于1.5h 不早于1.5h 终凝时间 不迟于10 不迟于10h 第2页共9页
第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第 2 页 共 9 页 摊铺坍落度(mm) 20~40 10~30 0~20 最大单位用水量(kg/m3) 碎石 156 卵石 153 碎石 153 卵石 148 碎石 150 卵石 145 工作性影响因素:润滑泥浆量,粗集料性质和级配,细集料含量(砂率),含气量 (三)耐久性 指标:抗(盐)冻性、抗水(化学物质)渗透性、抗疲劳性、表面抗滑耐磨性 规定:除抗冻性要求严寒区达到 F250,寒冷区达到 F200 以外,其他性质要求采用间接指标: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胶接料成分、最大单位水泥用量、最大水胶比、最小含气量 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一般满足强度要求,满足强度要求的混凝土不一定满足耐久性要 求。 耐久性影响因素: a.抗冻性影响因素:水泥用量和水灰比、孔隙率和形式(引气剂的使用)、水泥安定性。 b.抗疲劳性影响因素:砾石好于碎石、细石好于粗石(豆石混凝土)、水泥用量和水灰比 c.表面性质影响因素:砂浆水灰比,砂浆耐磨性,砂浆强度 (四)经济性:限制最大胶接料用量。 经济性影响因素:结合地产材料,全面实现指标要求 三、材料的选择 (一)水泥 1.品种:各级公路应该优先使用道路硅酸盐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标准 GB 13693—92); 高速、一级公路必须使用旋窑水泥,不许用立窑水泥; 宜于使用散装水泥 正常施工条件宜于使用普通型水泥,不宜使用 R 型水泥; 以实测抗折强度来选择和使用水泥。 2.强度等级:特重交通 57.5 级,28d 抗折强度大于 7.5MPa; 重交通 52.5 级,28d 抗折强度大于 7.0MPa; 中、轻交通 42.5 级,28d 抗折强度大于 6.5MPa 3.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 水泥性能 特重、重交通路面 中、轻交通路面 铝酸三钙 不宜>7.0% 不宜>9.0% 铁铝酸四钙 不宜>15.0% 不宜>12.0% 游离氧化钙 不得>1.0% 不得>1.5% 氧化镁 不得>5.0% 不得>6.0% 三氧化硫 不得>3.5% 不得>4.0% 碱含量 2 2 Na O K O + 0.658 0.6% 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时,≤0.6% 无碱活性集料时,≤1.0% 混合材种类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 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 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 出磨时安定性 雷氏夹或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标准稠度需水量 不宜>28% 不宜>30% 烧失量 不得>3.0% 不得>5.0% 比表面积 宜在 300~450m2 /kg 宜在 300~450m2 /kg 细度(80μm) 筛余量不得>10% 筛余量不得>10% 处凝时间 不早于 1.5h 不早于 1.5h 终凝时间 不迟于 10h 不迟于 10h
第六章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28d干缩率 不得>0.09% 不得>0.10% 不得大于>36kg/m 注:*28d干缩率和耐磨性试验方法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GB13693)标准 (二)粗集料(粒径5mm或4.75mm以上) 品种:坚硬、致密、洁净的碎石、卵石、碎卵石(破口石) 宜于使用非碱活性,避免使用活性岩石:微晶石英、玉髓、微晶白云石、火山玻璃等 级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3.3.2 技术指标:压碎值、坚固性、针片状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有机物含量、硫化物、岩石 抗压强度、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碱集料反应等 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3.3 (三)细集料(小于475mm) 品种:坚硬、致密、洁净的天然河砂、淡化海砂、机制砂或混合砂 级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342 技术指标:压碎值、氯化物、含泥量、泥块含量、有机物含量、硫化物、表观密度等 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3.3.1 (四)水 品种:教材pl68 技术指标:硫酸盐含量、含盐量、PH值 (五)外加剂 品种: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引气剂 技术指标: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36.1,教材P169 (六)掺和料 品种:粉煤灰、硅灰〔硅铁矿冶炼废渣)、磨细(水淬髙炉)矿渣 技术指标: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3,2.1 四、路面混凝土配合比 (一)各种材料运用的总体趋势 安定性好的水泥,较小的水灰比、密实的骨料级配、粗的细集料、适当的外加剂(减水 引气、缓凝或早强) (二)混合料组成设计 1.正交试验设计法 规范:重要路面、桥面工程(一般是指工程规模较大的高等级公路或预计有特重、重交通的 般公路))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配合比设计 可以选用水量、水泥用量、粗集料体积填充率3个因素,每个因素选用3个水平,用 L2(3+)正交表安排试验。 正交表是一系列规格化的表格,每个表都有一个记号,如42(2),()等,(见表 1和表2)。以9(3) 为例,L表示正交表,9是正交表的行数,表示需要做的试验次数 4是正交表的列数,表示最多可以安排的因素的个数。3是因素水平数,表示此表可以安排 三水平的试验。 第3页共9页
第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第 3 页 共 9 页 28d 干缩率* 不得>0.09% 不得>0.10% 耐磨性 不得大于>3.6kg/m2 不得>3.6kg/m2 注:*28d 干缩率和耐磨性试验方法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GB 13693)标准 (二)粗集料(粒径 5mm 或 4.75mm 以上) 品种:坚硬、致密、洁净的碎石、卵石、碎卵石(破口石); 宜于使用非碱活性,避免使用活性岩石:微晶石英、玉髓、微晶白云石、火山玻璃等。 级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 3.3.2 技术指标:压碎值、坚固性、针片状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有机物含量、硫化物、岩石 抗压强度、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碱集料反应等 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 3.3.1 (三)细集料(小于 4.75mm) 品种:坚硬、致密、洁净的天然河砂、淡化海砂、机制砂或混合砂 级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 3.4.2 技术指标:压碎值、氯化物、含泥量、泥块含量、有机物含量、硫化物、表观密度等 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 3.3.1 (四)水 品种:教材 p168 技术指标:硫酸盐含量、含盐量、PH 值 (五)外加剂 品种: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引气剂 技术指标: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 3.6.1,教材 P169 (六)掺和料 品种:粉煤灰、硅灰(硅铁矿冶炼废渣)、磨细(水淬高炉)矿渣 技术指标: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表 3.2.1 四、路面混凝土配合比 (一)各种材料运用的总体趋势 安定性好的水泥,较小的水灰比、密实的骨料级配、粗的细集料、适当的外加剂(减水、 引气、缓凝或早强) (二) 混合料组成设计 1.正交试验设计法 规范:重要路面、桥面工程(一般是指工程规模较大的高等级公路或预计有特重、重交通的 一般公路))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配合比设计 可以选用水量、水泥用量、粗集料体积填充率 3 个因素,每个因素选用 3 个水平,用 4 9 L (3 ) 正交表安排试验。 正交表是一系列规格化的表格,每个表都有一个记号,如 , 等,(见表 1 和表 2)。以 为例, 表示正交表,9 是正交表的行数,表示需要做的试验次数。 4 是正交表的列数,表示最多可以安排的因素的个数。3 是因素水平数,表示此表可以安排 三水平的试验
第六章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表1正交表4(2) 表2正交表4( 列号 列数 1234567 1234 试验号 试验号 132 l112212 2111 2122111 3123 3 1222221 1221 12112 2111221 6 3212 2322 2221212 3331 正交表的特点 (a)每列中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如42(3)表每列中数字1,2,3均出现三次:如43(2) 表每列中数字1,2均出现四次。 (b)任取两列数字的搭配是均衡的,如与(3)表里每两列中(1,1,(1,2,…,(3, 3),九种组合各出现一次:如(2)表里每两列中(1,1),(1,2),(2,1)和(2,2) 各出现两次。 例如:配制弯拉强度最高的混凝土,可以选用单位体积用水量A、单位体积水泥用量B、粗 集料体积填充率C,3个因素,每个因素选用3个水平,用L(3)正交表安排试验。 表3 单位体积用水量单位体积水泥量粗集料体积填充率 水平 145 360 75 152 380 3 85 如果做全面试验,则需3=27次,若用正交表L(34),仅做9次试验。将三个因素A B,C分别放在L(34)表的任意三列上,如将A,B分别放在第1,2列上,C放在第3列 上。将表中A,B,C所在的三列上的数字1,2,3分别用相应的因素水平去替代,得9次 试验方案。以上工作称为表头设计再将9次试验结果数据列于表上(见表4),并在表上进 行计算 因素 试验号 弯拉强度 145(1) 360(1) 145(1) 380(2) 第4页共9页
第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第 4 页 共 9 页 表 1 正交表 表 2 正交表 列号 试验号 1 2 3 4 5 6 7 列数 试验号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1 1 1 2 2 1 2 2 1 2 2 1 1 1 1 2 2 2 2 2 1 2 2 1 2 1 2 2 1 1 2 1 1 2 2 2 1 1 1 2 2 1 1 2 1 1 1 1 1 2 2 2 1 2 1 2 1 2 3 4 5 6 7 8 9 1 1 3 2 2 1 1 1 3 1 2 3 1 2 2 1 2 2 3 3 3 2 1 2 1 3 1 3 2 3 2 2 3 3 3 1 正交表的特点: (a)每列中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如 表每列中数字 1,2,3 均出现三次;如 表每列中数字 1,2 均出现四次。 (b)任取两列数字的搭配是均衡的,如 表里每两列中(1,1),(1,2),…,(3, 3),九种组合各出现一次;如 表里每两列中(1,1),(1,2),(2,1) 和(2,2) 各出现两次。 例如:配制弯拉强度最高的混凝土,可以选用单位体积用水量 A、单位体积水泥用量 B、粗 集料体积填充率 C,3 个因素,每个因素选用 3 个水平,用 4 9 L (3 ) 正交表安排试验。 表 3 因 素 水 平 单位体积用水量 A 单位体积水泥量 B 粗集料体积填充率 C 1 2 3 145 152 160 360 380 400 75 80 85 如果做全面试验,则需 3 3=27 次,若用正交表 L9(3 4),仅做 9 次试验。将三个因素 A, B,C 分别放在 L9(3 4)表的任意三列上,如将 A,B 分别放在第 1,2 列上,C 放在第 3 列 上。将表中 A,B,C 所在的三列上的数字 1,2,3 分别用相应的因素水平去替代,得 9 次 试验方案。以上工作称为表头设计.再将 9 次试验结果数据列于表上(见表.4),并在表上进 行计算。 因素 试验号 A B C 弯拉强度 1 2 145(1) 145(1) 360(1) 380(2) 80(2) 75(1) 5.1 7.1
第六章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4003) 85(3) 3456789K 152(2) 360(1) 75(1) 152(2) 380(2) 85(3) 152(2) 4003) 160(3) 360(1) 85(3) 7.7 160(3) 380(2) 2 8.5 160G) 4003) 75(1) 8.4 210 195 201 204 7.0 7.0 7.5 8.2 6.7 6.8 因素A在第一水平(即80℃)时试验所得收率之和:K1=5.1+7.1+5.8=18, 因素A在第二水平(即85℃)时试验所得收率之和:K2=8.2+6.9+5.9=21.0 因素A在第三水平(即90℃)时试验所得收率之和:K=7.7+8.5+8.4=24.6。 因素A各列的k,k,k分别是本列的K,K2,K3分别除以3得到的平均收率 同理,计算因素B在三个水平下试验所得收率之和及平均收率K,K2,K3和 k,k2,k3;因素C在三个水平下试验所得收率之和及平均收率K,K2,K3和k,k,k 在这个试验中,指标弯拉强度是愈高愈好,经过直观比较各因素的K,K2和 K,我们看出,对因素A,最髙平均弯拉强度是8.2,它出现在第三水平A3,对 因素B,最高平均弯拉强度是7.5,它出现在第二水平B2。对因素C,最高平均 弯拉强度是7.9,它出现在第二水平C2。因此,从现在的九次试验看,最好的 试验条件应是水平组合(A,B2,C2),也就是单位体积用水量160kg/m,单位 水泥量380kg/m,粗集料体积填充率80%时弯拉强度最髙。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试验水平的组合,是已经做过的九次试验中没有出现过 的。它是否真正符合客观实际,还需要通过试验或生产实际来得到验证。 正交试验的过程要求非常严谨,由一个数据错误将会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 不适用于本身变异性就非常大的试验。一般由专门科研部门才能完成。 试验程序 第一步,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挑选因素选取水平。 第二步,用正交试验法安排试验 第三步,表头设计。 第四步,列出试验方案。 第五步,分析试验结果(直观分析法) 2.简捷经验设计法 (1)经验配合比,p191,表8-11 (2)计算配合比 第5页共9页
第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第 5 页 共 9 页 3 4 5 6 7 8 9 145(1) 152(2) 152(2) 152(2) 160(3) 160(3) 160(3) 400(3) 360(1) 380(2) 400(3) 360(1) 380(2) 400(3) 85(3) 75(1) 85(3) 80(2) 85(3) 80(2) 75(1) 5.8 8.2 6.9 5.9 7.7 8.5 8.4 K1 K2 K3 18 21 24.6 210 225 201 195 237 204 k1 k2 k3 6.0 7.0 8.2 7.0 7.5 6.7 6.5 7.9 6.8 因素 A 在第一水平(即 80℃)时试验所得收率之和:K1=5.1+7.1+5.8=18, 因素 A 在第二水平(即 85℃)时试验所得收率之和: K2=8.2+6.9+5.9=21.0, 因素 A 在第三水平(即 90℃)时试验所得收率之和:K3=7.7+8.5+8.4=24.6。 因素 A 各列的 k1,k2,k3分别是本列的 K1,K2,K3分别除以 3 得到的平均收率。 同理,计算因素 B 在三个水平下试验所得收率之和及平均收率 K1,K2,K3和 k1,k2,k3;因素 C 在三个水平下试验所得收率之和及平均收率 K1,K2,K3和 k1,k2,k3。 在这个试验中,指标弯拉强度是愈高愈好,经过直观比较各因素的 K1,K2和 K3,我们看出,对因素 A,最高平均弯拉强度是 8.2,它出现在第三水平 A3,对 因素 B,最高平均弯拉强度是 7.5,它出现在第二水平 B2。对因素 C,最高平均 弯拉强度是 7.9 ,它出现在第二水平 C2。因此,从现在的九次试验看,最好的 试验条件应是水平组合(A3,B2,C2),也就是单位体积用水量 160kg/m3,单位 水泥量 380 kg/m3,粗集料体积填充率 80%时弯拉强度最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试验水平的组合,是已经做过的九次试验中没有出现过 的。它是否真正符合客观实际,还需要通过试验或生产实际来得到验证。 正交试验的过程要求非常严谨,由一个数据错误将会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 不适用于本身变异性就非常大的试验。一般由专门科研部门才能完成。 试验程序: 第一步,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挑选因素选取水平。 第二步,用正交试验法安排试验。 第三步,表头设计。 第四步,列出试验方案。 第五步,分析试验结果(直观分析法) 2.简捷经验设计法 (1)经验配合比,p191,表 8-11 (2)计算配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