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问:接触氧化装置生物膜培养过程中发现生物膜形成后又会脱落, 如何解决和避免呢? 答: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脱落后第二次 或第三次重新形成后才算是挂膜成功,也就是说第一次生物膜形成不 能算挂膜成功,如果第一次挂膜后不大量脱落是偶然的,经一、二次 脱落后才形成才是必然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 23.问:腈纶废水较难处理,用什么处理工艺合适? 答:腈纶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差,含有大量低聚物和SCN等无机性COD, 所以先要预处理,如中和,混凝,然后用生化处理,生化处理建议用 生物膜法,前面要有酸化工序 24.问:接触氧化池是否用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如何 计算?答: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是没意义的,也算不准, 应该是容积负荷和污水在生化池的停留时间。 25.问:水解酸化阶段会不会出现CO升高现象呢?我的意思是,大 分子水解为小分子,原来水中有些大分子无法被重铬酸钾氧化,而水 解后却可以。我做的是垃圾渗滤液。 答:确实有可能原来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大分子有机物通过水解酸 化后能被氧化了,但水解酸化池出水COD还是不会升高的,理由是 (1)重铬酸钾法测定COD时,有硫酸银作催化剂,可氧化95%以上 的有机物;(2)水解酸化过程中COD也会去除一部分的,去除率肯定 高于前面说的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那些物质
22.问:接触氧化装置生物膜培养过程中发现生物膜形成后又会脱落, 如何解决和避免呢? 答: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脱落后第二次 或第三次重新形成后才算是挂膜成功,也就是说第一次生物膜形成不 能算挂膜成功,如果第一次挂膜后不大量脱落是偶然的,经一、二次 脱落后才形成才是必然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 23.问:腈纶废水较难处理,用什么处理工艺合适? 答:腈纶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差,含有大量低聚物和 SCN 等无机性 COD, 所以先要预处理,如中和,混凝,然后用生化处理,生化处理建议用 生物膜法,前面要有酸化工序。 24.问:接触氧化池是否用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 ?如何 计算? 答: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是没意义的,也算不准, 应该是容积负荷和污水在生化池的停留时间。 25.问:水解酸化阶段会不会出现 COD 升高现象呢?我的意思是,大 分子水解为小分子,原来水中有些大分子无法被重铬酸钾氧化,而水 解后却可以。我做的是垃圾渗滤液。 答:确实有可能原来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大分子有机物通过水解酸 化后能被氧化了,但水解酸化池出水 COD 还是不会升高的,理由是: (1)重铬酸钾法测定 COD 时,有硫酸银作催化剂,可氧化 95%以上 的有机物;(2)水解酸化过程中 COD 也会去除一部分的,去除率肯定 高于前面说的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那些物质
26.问:(1)我们用蒸馏滴定法测氨氮时,馏出液呈现黄色,影响滴 定终点,不知道是为什么,怎么避免或者排除干扰。(2)好氧污泥浓 度的测定时,是取10m沉淀了半小时的污泥,还是取10m1水和污泥 的混合物沉淀后测定。好氧污泥浓度一般控制在多少是正常的。(3) 水解酸化池的污泥浓度一般是多少为正常的。 答:浓度高要稀释后用比色法测定。如果加入显色剂后仍有黄色, 说明氨氮浓度很低(水在有亚硝酸盐而无氨氮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污泥浓度测定要用100m混合液在量筒沉降后的污泥来测定,污泥浓 度控制的范围要根据装置的实际污泥负荷来定,不能一概而论的 27.问:在春节期间,卡鲁塞尔2000怎么运行(春节一些人回家, 没有倒班)? 答:只要污水不断人就不能休息,所谓的周末运行模式靠不住的. 28.问:我厂的 UNITANK系统其主体为三格池结构(三个池可分为左 边池、中池、右边池),三池之间为连通形式,每池设有曝气系统 采用机械表面曝气,并配有搅拌,外侧两边池设出水堰以及污泥排放 装置,两池交替作为曝气和沉淀池,污水可进人三池中的任何一个 现工艺运行分两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一主体阶段运行步骤如下:(1) 污水先进入左边池,同时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搅拌时间为1小时。 中池好氧曝气,右边池做沉淀池出水。(2)污水继续进入左边池,左 边池停止搅拌,进行好氧曝气,曝气时间为3。5小时。中池始终好
26.问:(1)我们用蒸馏滴定法测氨氮时,馏出液呈现黄色,影响滴 定终点,不知道是为什么,怎么避免或者排除干扰。(2)好氧污泥浓 度的测定时,是取 10ml 沉淀了半小时的污泥,还是取 10ml 水和污泥 的混合物沉淀后测定。好氧污泥浓度一般控制在多少是正常的。(3) 水解酸化池的污泥浓度一般是多少为正常的。 答: 浓度高要稀释后用比色法测定。如果加入显色剂后仍有黄色, 说明氨氮浓度很低(水在有亚硝酸盐而无氨氮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污泥浓度测定要用 100ml 混合液在量筒沉降后的污泥来测定,污泥浓 度控制的范围要根据装置的实际污泥负荷来定,不能一概而论的。 27.问:在春节期间,卡鲁塞尔 2000 怎么运行(春节一些人回家, 没有倒班)? 答:只要污水不断人就不能休息,所谓的周末运行模式靠不住的. 28.问:我厂的 UNITANK 系统其主体为三格池结构(三个池可分为左 边池、中池、右边池),三池之间为连通形式,每池设有曝气系统, 采用机械表面曝气,并配有搅拌,外侧两边池设出水堰以及污泥排放 装置,两池交替作为曝气和沉淀池,污水可进人三池中的任何一个。 现工艺运行分两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一主体阶段运行步骤如下:(1) 污水先进入左边池,同时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搅拌时间为 1 小时。 中池好氧曝气,右边池做沉淀池出水。(2)污水继续进入左边池,左 边池停止搅拌,进行好氧曝气,曝气时间为 3。5 小时。中池始终好
氧曝气,右边池还做沉淀池出水。(3)左边池停止曝气,静沉,静沉 时间为1小时。污水由进左边池改进中间池。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 边池还出水。第一个主体运行阶段(共6小时)结束后,通过一个短 暂的过渡段(0。5小时反冲洗),即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第 个主体运行阶段过程改为污水从右边池进入系统,混合液通过中间池 再进入作为沉淀池的左边池,水流方向相反,操作过程相同。以上工 艺在我厂已运行两年,我认为该工艺在脱磷除氮方面存在着一些漏 洞,即在各个主体阶段沉淀池排出的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厌氧一好 氧过程,排出的水其实以好氧水为主。另一方面我觉的现工艺在厌氧 好氧段时间分配不合理,好氧段时间过长。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建 议,以第一主体阶段为例:污水先进入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厌氧搅 拌一段时间后污水改进入中间池,左边池停止厌氧搅拌改好氧曝气 这样左边池就好象被“锁定”一样,能尽可能完成硝化反应。其后左 侧池停止曝气,作为沉淀池。然后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污水流 动方向由右向左,运行过程相同。建议提出以后我们也实践了一段时 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其中一边池被“锁 定”曝气、而中池改进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终推流到另一做沉淀 池的边池,结果中池的污泥浓度极低,而沉淀池的边池污泥浓度很高, 造成“泛泥”和磷的二次释放。对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况,想请教下 面面问题:(1)我的建议对我厂现行的工艺合理吗?(2)建议中能 解决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吗?(3)我厂现行的工艺厌氧一好氧段时 间分配合理吗?
氧曝气,右边池还做沉淀池出水。(3)左边池停止曝气,静沉,静沉 时间为 1 小时。污水由进左边池改进中间池。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 边池还出水。第一个主体运行阶段(共 6 小时)结束后,通过一个短 暂的过渡段(0。5 小时反冲洗),即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二 个主体运行阶段过程改为污水从右边池进入系统,混合液通过中间池 再进入作为沉淀池的左边池,水流方向相反,操作过程相同。以上工 艺在我厂已运行两年,我认为该工艺在脱磷除氮方面存在着一些漏 洞,即在各个主体阶段沉淀池排出的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厌氧—好 氧过程,排出的水其实以好氧水为主。另一方面我觉的现工艺在厌氧 —好氧段时间分配不合理,好氧段时间过长。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建 议,以第一主体阶段为例:污水先进入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厌氧搅 拌一段时间后污水改进入中间池,左边池停止厌氧搅拌改好氧曝气, 这样左边池就好象被“锁定”一样,能尽可能完成硝化反应。其后左 侧池停止曝气,作为沉淀池。然后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污水流 动方向由右向左,运行过程相同。建议提出以后我们也实践了一段时 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其中一边池被“锁 定”曝气、而中池改进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终推流到另一做沉淀 池的边池,结果中池的污泥浓度极低,而沉淀池的边池污泥浓度很高, 造成“泛泥”和磷的二次释放。对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况,想请教下 面面问题:(1)我的建议对我厂现行的工艺合理吗?(2)建议中能 解决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吗?(3)我厂现行的工艺厌氧—好氧段时 间分配合理吗?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1)你的建议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合理。但要 作些调整,即在锁定左池的前提下,延长左池进水的时间,相应减少 中间池进水的时间,这样更合理,理由从下条可知。(2)左池进水的 时间增加后,左池更多的污泥推至中池,使中池的泥比调整前的多, 可以使中池进水时间结束时的污泥浓度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多。(3)至 于厌氧好氧的时间是要根据脱氮除磷效果要通过试凑来定的。无论 左池和中池进水时间如何调节,二池总的进水时间是不变的,中池进 水时间增加而左池进水时间减少,推到右池的流量是一样的,但流过 去的污泥绝对量会减少。当然各池的污泥浓度不可能平衡,这是交替 式曝气池的特点。要缩短周期的时间是不对的,对于设有厌氧段的工 艺,如果缩短周期时间,由于边池出水前的预沉淀时间不能缩短,所 以每周期中的好氧和厌氧时间就不够了,即使不考虑除磷,要缩短周 期,也要在污泥的沉降性能好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减少预沉淀的时间, 而保证生化应该阶段的时间。还要说明的是 UNITANK工艺对脱氮除磷 有一定的局限性,除磷会制约脱氮效果。 29.问:微生物镜检时怎样计数?我用的是10×的物镜,16×的目 镜,即总放大倍数为160倍,在总放大倍数160倍下的一个视野看到 3个钟虫,那在1平方厘米中有多少钟虫? 答:应该用100倍,即目镜和物镜都是10倍,来观察原生动物和 后生动物,并计数,丝状菌的丰度100倍也可大致看清,污泥结构和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1)你的建议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合理。但要 作些调整,即在锁定左池的前提下,延长左池进水的时间,相应减少 中间池进水的时间,这样更合理,理由从下条可知。(2)左池进水的 时间增加后,左池更多的污泥推至中池,使中池的泥比调整前的多, 可以使中池进水时间结束时的污泥浓度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多。(3)至 于厌氧好氧的时间是要根据脱氮除磷效果要通过试凑来定的。 无论 左池和中池进水时间如何调节,二池总的进水时间是不变的,中池进 水时间增加而左池进水时间减少,推到右池的流量是一样的,但流过 去的污泥绝对量会减少。当然各池的污泥浓度不可能平衡,这是交替 式曝气池的特点。要缩短周期的时间是不对的,对于设有厌氧段的工 艺,如果缩短周期时间,由于边池出水前的预沉淀时间不能缩短,所 以每周期中的好氧和厌氧时间就不够了,即使不考虑除磷,要缩短周 期,也要在污泥的沉降性能好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减少预沉淀的时间, 而保证生化应该阶段的时间。还要说明的是 UNITANK 工艺对脱氮除磷 有一定的局限性,除磷会制约脱氮效果。 29.问:微生物镜检时怎样计数?我用的是 10×的物镜,16×的目 镜,即总放大倍数为 160 倍,在总放大倍数 160 倍下的一个视野看到 3 个钟虫,那在 1 平方厘米中有多少钟虫? 答:应该用 100 倍,即目镜和物镜都是 10 倍,来观察原生动物和 后生动物,并计数,丝状菌的丰度 100 倍也可大致看清,污泥结构和
游离细菌的密度观察400倍较合适。计数方法是:先确定每毫升曝气 池混合液共有几滴(假定每毫升有20滴),取一滴混合液于载玻片上, 小心盖上盖玻片,然后在100倍下将所有泥样都看一边,记好各类原 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数量,然后再观察其它内容 30.问:处理的是造纸废水(麦草制浆),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 但现在氧化沟的污泥沉淀性很不好,做SV30很差,这是何原因造成 的 答:造成原因可能是因为为了满足供氧量,不得不使曝气机高速运行, 把污泥打碎而使沉降性能更差。这类废水适宜鼓风曝气法,采用推流 式,目前的办法是尽可能避免曝气机长时间高速运行,控制污泥浓度, 回流比尽可能小,以避免沉淀池上升流速过快。 31.问:我认为三槽式氧化沟侧沟排泥有它的优点,但同时又由它的 致命缺点,即像SBR工艺一样会形成排泥漏斗,造成初期排泥的浓度 高而后期排泥的浓度非常低。从而造成对后续的污泥处理工艺的不 利,而且造成控制系统复杂,要借助不可靠的仪表或增加工人的劳动 强度来完成。 答:这是完全可避免的,边沟排泥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排的,如果 在A阶段从曝气边沟排泥也不可能出现这情况。污泥沉降性能好的也 不一定要则沟排泥,应该根据各装置的具体情况来定,至于运行管理 要方便,当然要有可靠的控制系统,目前的控制系统应该算是简单、 成熟的,当然自控系统出问题,用人工控制是很不方便,这也是三槽
游离细菌的密度观察 400 倍较合适。计数方法是:先确定每毫升曝气 池混合液共有几滴(假定每毫升有 20 滴),取一滴混合液于载玻片上, 小心盖上盖玻片,然后在 100 倍下将所有泥样都看一边,记好各类原 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数量,然后再观察其它内容。 30.问:处理的是造纸废水(麦草制浆),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 但现在氧化沟的污泥沉淀性很不好,做 SV30 很差,这是何原因造成 的? 答:造成原因可能是因为为了满足供氧量,不得不使曝气机高速运行, 把污泥打碎而使沉降性能更差。这类废水适宜鼓风曝气法,采用推流 式,目前的办法是尽可能避免曝气机长时间高速运行,控制污泥浓度, 回流比尽可能小,以避免沉淀池上升流速过快。 31.问:我认为三槽式氧化沟侧沟排泥有它的优点,但同时又由它的 致命缺点,即像 SBR 工艺一样会形成排泥漏斗,造成初期排泥的浓度 高而后期排泥的浓度非常低。从而造成对后续的污泥处理工艺的不 利,而且造成控制系统复杂,要借助不可靠的仪表或增加工人的劳动 强度来完成。 答:这是完全可避免的,边沟排泥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排的,如果 在 A 阶段从曝气边沟排泥也不可能出现这情况。污泥沉降性能好的也 不一定要则沟排泥,应该根据各装置的具体情况来定,至于运行管理 要方便,当然要有可靠的控制系统,目前的控制系统应该算是简单、 成熟的,当然自控系统出问题,用人工控制是很不方便,这也是三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