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 教师教案 (2007~2008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 《电工电子技术》 英文名称: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 TECHNIQUE 课程编号:1410018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学分:5 总学时: 90理论学时:72实验学时:18 授课班级: 使用教材: 唐介主编电工学(少学时)(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6 任课教师: 李一峰 职称:副教授 所在单位:信息学院院系(部处)自动化系 要 务处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教 师 教 案 ( 2007 ~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 《 电工电子技术 》 英文名称: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 TECHNIQUE 课程编号: 1410018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 学分: 5 总 学 时: 90 理论学时: 72 实验学时: 18 授课班级: 使用教材: 唐介主编.电工学(少学时)(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任课教师: 李一峰 职称: 副教授 所在单位: 信息学院 院系(部处) 自动化 系 教 务 处 制
教案填写说明 教案按每一大节课进行编写,其进度应与授课计划相同。教案可以是打印稿也可以 是手写稿。有关部分填写要求如下: 1、课程类别(封面):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性 教学环节、实验课、专业任选课、公选课。 2、课堂教学目的及要求:本大节课(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3、课堂教学重点及难点: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重点、 难点。 4、教学过程:这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 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 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 验和风格 5、教学方法及手段:指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 音像讲解等。 6、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指本大节课(本次课)结束后需要布置的作业与思考题。 7、课后小结: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把 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及教学效果等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 学提供经验与参考
教案填写说明 教案按每一大节课进行编写,其进度应与授课计划相同。教案可以是打印稿也可以 是手写稿。有关部分填写要求如下: 1、课程类别(封面):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性 教学环节、实验课、专业任选课、公选课。 2、课堂教学目的及要求:本大节课(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3、课堂教学重点及难点: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重点、 难点。 4、教学过程:这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 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 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 验和风格。 5、教学方法及手段:指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 音像讲解等。 6、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指本大节课(本次课)结束后需要布置的作业与思考题。 7、课后小结: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把 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及教学效果等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 学提供经验与参考
第1次课2学时 教师教案 授课章节第一章直流电路 授课方式√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其他 电路的基本知识一作用和组成、基本物理量、电源与负载的判断、 课堂教学 目的及要求 电路的状态及其特点(0.5学时) 课堂教学 电路的概念、组成与作用电源与负载的判断 重点及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电路的作用和组成(25m) 理论上课 电路的概念、组成与作用。 第二节电路的基本物理量(20加)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单位:电源与负 教学过程 载的判断(A)。 第三节电路的状态(45m) 电路的状态及其特点。 电源 将非电形态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供电设备 负载 将电能转化为非电形态的能量的用电设备 2.11.3.1 课后作业 与思考题 课后 小结 授课教师签名: 年月 日 注: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添减
第 1 次课 2 学时 教 师 教 案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直流电路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堂教学 目的及要求 电路的基本知识---作用和组成、基本物理量、电源与负载的判断、 电路的状态及其特点( 0.5 学时) 课堂教学 重点及难点 电路的概念、组成与作用 电源与负载的判断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电路的作用和组成 (25m) 电路的概念、组成与作用。 第二节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20m)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单位;电源与负 载的判断(A)。 第三节 电路的状态 (45m) 电路的状态及其特点。 电源 将非电形态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供电设备 负载 将电能转化为非电形态的能量的用电设备 理论上课 课后作业 与思考题 1.2.1 1.3.1 课后 小结 授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注: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添减
第2次课2学时 教师教案 授课章节第 一章直流电路 授课方式√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其他 课堂教学厅解电路的状态及其特点理解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的等效变换*握 目的及要求参考方向的概念和基尔霍夫定律 课堂教学电压、电流实际方向的规定 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基尔霍夫定律 重点及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及手段 第四节电路中的参考方向(25m学时) 理论上课 电压、电流实际方向的规定:参考方向的概 念: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的关系。 第五节理想电路元件(20m) 教学过程 理想无源元件: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 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第六节基尔霍夫定律(45m) 结点、支路、回路及网孔的概念:基尔霍夫 定律的内容及方程的列写。 课后作业 1.511.6.11.6.3 与思考题 课后 小结 授课教师签名: 年月 注: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添减
第 2 次课 2 学时 教 师 教 案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直流电路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堂教学 目的及要求 了解电路的状态及其特点 理解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掌握 参考方向的概念和基尔霍夫定律 课堂教学 重点及难点 电压、 电流实际方向的规定 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 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及手段 第四节 电路中的参考方向 (25m 学时) 电压、 电流实际方向的规定;参考方向的概 念;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的关系。 第五节 理想电路元件 (20m) 理想无源元件;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 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第六节 基尔霍夫定律 (45m) 结点、支路、回路及网孔的概念;基尔霍夫 定律的内容及方程的列写。 理论上课 课后作业 与思考题 1.5.1 1.6.1 1.6.3 课后 小结 授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注: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添减
第3次课2学时 教师教案 授课章节第一章直流电路 授课方式√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其他 课堂教学了解电路的计算方法种类理解诺顿定理的内容及应用掌握支路电流法、 目的及要求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 课堂教学皮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 重点及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及手段 第七节支路电流法(25m) 理论上课 支路电流法(A)。 第八节叠加原理(20m) 教学过程 叠加原理的内容及应用(A)。 第九节等效电源定理(45m) 戴维宁定理的内容及应用(A):诺顿定理的 内容及应用(B)。 课后作业 1.711.7.21.8.11.831.9.21.9.31.9.5 与思考题 课后 小结 授课教师签名: 年月日 注: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添减
第 3 次课 2 学时 教 师 教 案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直流电路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堂教学 目的及要求 了解电路的计算方法种类 理解诺顿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掌握支路电流法、 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 课堂教学 重点及难点 支路电流法 叠加原理 戴维宁定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及手段 第七节 支路电流法 (25m) 支路电流法(A)。 第八节 叠加原理 (20m) 叠加原理的内容及应用(A)。 第九节 等效电源定理 (45m) 戴维宁定理的内容及应用(A);诺顿定理的 内容及应用(B)。 理论上课 课后作业 与思考题 1.7.1 1.7.2 1.8.1 1.8.3 1.9.2 1.9.3 1.9.5 课后 小结 授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注: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添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