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抗菌作用及耐药性产生机制 第二节青霉素类 第三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节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提要B-内酰胺类抗生素(B-lactam antibiotics)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B-内酰胺环的一大类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阝-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 制剂等。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杀菌药,具有相似的抗菌机制,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 粘肽的合成,致细菌细胞壁缺损,而发挥抗菌作用。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等途径对此类抗 生素可产生耐药性。β-内酰胺酶抑制药则可抑制此酶活性,与同类的其他药物合用对产酶的耐 药菌株有效。本类抗生素适应证广、抗菌活性强、毒性低等优点,且品种较多是临床上最常用 的抗生素之一。 第一节抗菌作用及耐药性产生机制 一、抗菌作用机制 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的活性,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 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外环境水分渗入菌体,菌体膨胀裂解,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而 致细菌死亡。PBPS是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蛋白,不同细菌胞浆膜上的PBPS的数量、分子量 不尽相同,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不同,因此本类抗生素对不同种类细菌的抗菌作用强度亦不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影响,故本类药物对细菌的选择性极高,对宿主 的毒性较小。 二、耐药性机制 细菌对邦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机制为:①耐药细菌β-内酰胺酶,使本类抗生素失去 抗菌活性的酶;②酶与抗生素结合,使本类抗生素不能到达作用靶点而耐药;③细菌细胞壁、 或外膜通透性改变,药物不能或只有少量进入菌体内,在靶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浓度;④PBPS 结构与功能改变或细菌PBPS合成增多,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降低或结合减少;⑤自溶酶缺 乏,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降或仅有抑制作用;⑥药物外排增多,细菌通胞浆膜 上存在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主动将药物排出菌体外,表现出细菌的耐药性,一般地通过此途 径形成的耐药性多为非特异性和多重耐药。 第二节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 膏霉素G(penicillin G) 因含有苄基,又称苄青霉素。 【体内过程】
第一节 抗菌作用及耐药性产生机制 第二节 青霉素类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节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提要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 制剂等。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杀菌药,具有相似的抗菌机制,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 粘肽的合成,致细菌细胞壁缺损,而发挥抗菌作用。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等途径对此类抗 生素可产生耐药性。β-内酰胺酶抑制药则可抑制此酶活性,与同类的其他药物合用对产酶的耐 药菌株有效。本类抗生素适应证广、抗菌活性强、毒性低等优点,且品种较多是临床上最常用 的抗生素之一。 第一节 抗菌作用及耐药性产生机制 一、抗菌作用机制 β- 内 酰 胺 类 抗 生 素 的 抗 菌 作 用 机 制 主 要 是 作 用 于 细 菌 的 青 霉 素 结 合 蛋 白 (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的活性,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 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外环境水分渗入菌体,菌体膨胀裂解,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而 致细菌死亡。PBPS是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蛋白,不同细菌胞浆膜上的PBPS的数量、分子量 不尽相同,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不同,因此本类抗生素对不同种类细菌的抗菌作用强度亦不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影响,故本类药物对细菌的选择性极高,对宿主 的毒性较小。 二、耐药性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机制为:①耐药细菌β-内酰胺酶,使本类抗生素失去 抗菌活性的酶;②酶与抗生素结合,使本类抗生素不能到达作用靶点而耐药;③细菌细胞壁、 或外膜通透性改变,药物不能或只有少量进入菌体内,在靶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浓度;④PBPS 结构与功能改变或细菌PBPS合成增多,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降低或结合减少;⑤自溶酶缺 乏,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降或仅有抑制作用;⑥药物外排增多,细菌通胞浆膜 上存在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主动将药物排出菌体外,表现出细菌的耐药性,一般地通过此途 径形成的耐药性多为非特异性和多重耐药。 第二节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penicillin G) 因含有苄基,又称苄青霉素。 【体内过程】
青霉素G不耐酸,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吸收少且不规则,不宜口服给药。肌内注 射吸收快而完全,给药0.5h后即可达血药峰浓度。蛋白结合率为46%~58%,药物脂溶性低,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能广泛分布于各种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等;房水 和脑脊液中含量较低,但有炎症时药物渗入量增多,可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唾液、乳汁、骨组 织中浓度较低,胆汁中药物浓度较高为血药浓度的2~4倍。半衰期约为0.5~1.0h,但个体差 异较大。青霉素G部分在肝内代谢,约76%在6h内从尿中排泄,约90%经肾小管分泌,10%经 肾小球滤过。丙磺舒与青霉素G竞争肾小管分泌,可提高青霉素G的血药浓度,半衰期和作用 时间延长。 【作用与用途】 青霉素G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有作用。敏感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 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乳酸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炭疽杆菌以及不产β-内 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数表皮葡萄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等。各种螺旋 体(梅毒、回归热、鼠咬热等)及多数牛放线菌对青霉素敏感,青霉素G对阿米巴原虫、立克次 体、真菌、病毒无效。 青霉素G为杀菌药,对繁殖期细菌有作用,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或无作用;对革兰阳性菌 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对敏感菌有杀灭作用,对人体细胞无损伤作用。青霉素G对B 内酰胺酶不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产酶细菌对青霉素G耐药。 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螺旋体引起的感染,青霉素为首选药。 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咽炎、蜂窝组织炎、丹毒、败血症等,草绿色链球菌引 起的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等,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等。此外还 可用于梅毒、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与抗毒素合用于治疗破伤风和白喉。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青霉素G引起的变态反应是所有抗生素中较为常见且居首位的不良反应。可发生 过敏性休克、药物热、药物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还可发生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症以及由过敏性血管炎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变态反应主要是由青霉素G的降解产物、青霉 素G与6-APA高分子聚合物等致敏原所致。应用前须问清过敏史,并作皮肤过敏试验。 赫氏反应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等时,可出现症状加剧的现象,表出 为全身不适、发热、寒战、肌痛、咽痛等,多发生于用药6~8h内,一般于12~24h后消失,这 种现象称之为赫氏反应。可能是由螺旋体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的免疫反应,或螺旋体释放出非 内毒素致热原引起。对早期梅毒,此反应无明显的不良后果,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的患 者,则有生命危险,应予以注意。 毒性反应肾功能低下者,大量注射青霉素G钠或钾盐易引起高血钾、高血钠水电解质紊 乱,严重者抑制心脏功能。鞘内注射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引起腱反射亢进、肌肉痉挛、抽 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反应,称之为青霉素脑病。多见于老年人、婴儿及肾功能不全者。大剂量 注射还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青霉素G不耐酸,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吸收少且不规则,不宜口服给药。肌内注 射吸收快而完全,给药0.5h后即可达血药峰浓度。蛋白结合率为46%~58%,药物脂溶性低,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能广泛分布于各种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等;房水 和脑脊液中含量较低,但有炎症时药物渗入量增多,可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唾液、乳汁、骨组 织中浓度较低,胆汁中药物浓度较高为血药浓度的2~4倍。半衰期约为0.5~1.0h,但个体差 异较大。青霉素G部分在肝内代谢,约76%在6h内从尿中排泄,约90%经肾小管分泌,10%经 肾小球滤过。丙磺舒与青霉素G竞争肾小管分泌,可提高青霉素G的血药浓度,半衰期和作用 时间延长。 【作用与用途】 青霉素G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有作用。敏感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 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乳酸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炭疽杆菌以及不产β-内 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数表皮葡萄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等。各种螺旋 体(梅毒、回归热、鼠咬热等)及多数牛放线菌对青霉素敏感,青霉素G对阿米巴原虫、立克次 体、真菌、病毒无效。 青霉素G为杀菌药,对繁殖期细菌有作用,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或无作用;对革兰阳性菌 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对敏感菌有杀灭作用,对人体细胞无损伤作用。青霉素G对β- 内酰胺酶不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产酶细菌对青霉素G耐药。 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螺旋体引起的感染,青霉素为首选药。 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咽炎、蜂窝组织炎、丹毒、败血症等,草绿色链球菌引 起的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等,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等。此外还 可用于梅毒、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与抗毒素合用于治疗破伤风和白喉。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青霉素G引起的变态反应是所有抗生素中较为常见且居首位的不良反应。可发生 过敏性休克、药物热、药物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还可发生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症以及由过敏性血管炎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变态反应主要是由青霉素G的降解产物、青霉 素G与6-APA高分子聚合物等致敏原所致。应用前须问清过敏史,并作皮肤过敏试验。 赫氏反应 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等时,可出现症状加剧的现象,表出 为全身不适、发热、寒战、肌痛、咽痛等,多发生于用药6~8h内,一般于12~24h后消失,这 种现象称之为赫氏反应。可能是由螺旋体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的免疫反应,或螺旋体释放出非 内毒素致热原引起。对早期梅毒,此反应无明显的不良后果,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的患 者,则有生命危险,应予以注意。 毒性反应 肾功能低下者,大量注射青霉素G钠或钾盐易引起高血钾、高血钠水电解质紊 乱,严重者抑制心脏功能。鞘内注射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引起腱反射亢进、肌肉痉挛、抽 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反应,称之为青霉素脑病。多见于老年人、婴儿及肾功能不全者。大剂量 注射还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二重感染青霉素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以耐药金黄色葡萄球 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色念珠菌为主的二重感染。 禁忌证有青霉素过敏史、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者,皮肤试验阳性者,哺乳期妇女禁用; 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肝肾功能不全、重症肌无力、妊娠期妇女、 癫痫患者、新生儿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①经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药物如保泰松、丙磺舒、吲哚美辛、乙酰水杨酸等, 可竞争性地抑制青霉素经肾小管分泌排泄,血药浓度增高,抗菌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②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抑菌药与青霉素合用,可产生 拮抗效应,降低青霉素杀菌作用,属不合理用药,应避免之。③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抗 菌谱扩大,且有协同抗菌作用,但不可混合使用。 配伍禁忌①青霉素与林可霉素、四环素、头孢噻吩、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红霉素、间 羟胺、苯妥英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嗪、维生素B、维生素C等在体外混合时,易发生溶液 浑浊,故不可混合后静脉给药。②青霉素不可与重金属铜、锌、配伍。③青霉素与氨基酸营养 液配伍,可增强青霉素的抗原性,故不可配伍使用。 二、半合成青霉素素 青霉素虽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等优点,同时具有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易发生过 敏性休克等不足。用酰胺酶水解羰基侧链,用化学合成方法连接不同的基团,得到多种半合成 青霉素,根据半合成青霉素的特点,可分为耐酸、耐酶、广谱、抗革兰阴性菌、抗铜绿假单胞 菌等不同品种。 (一)、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penicillin V,phenoxymethylpenici Il in) 又名苯氧甲基青霉素。 【体内过程】耐酸可口服。口服给药约60%由十二指吸收,0.5~1h后达血药峰浓度,口 服血药浓度受个体差异及感染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蛋白结合率约为80%,分布较广,以肾中 浓度最高,能进入胎盘和乳汁中。约30%经肝脏代谢,半衰期约1~2h,25%~65%的代谢物 与原药从尿中排泄,32%由粪便排出。 【作用与用途】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但抗菌活性较青霉素为弱,对葡萄球菌所产生的青 霉素酶的稳定性较青霉素为高,但无临床意义。 临床主要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疗效巩固及预防感染复发,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 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等,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鼻窦炎、中耳炎,以及由敏感菌引起 的软组织感染,亦可用于风湿热。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变态反应有皮疹、荨麻 疹等,过敏性休克罕见。也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患 有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二)、耐酶青霉素 苯唑西林(oxacillin) 又名新青霉素II
二重感染 青霉素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以耐药金黄色葡萄球 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色念珠菌为主的二重感染。 禁忌证 有青霉素过敏史、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者,皮肤试验阳性者,哺乳期妇女禁用; 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肝肾功能不全、重症肌无力、妊娠期妇女、 癫痫患者、新生儿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①经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药物如保泰松、丙磺舒、吲哚美辛、乙酰水杨酸等, 可竞争性地抑制青霉素经肾小管分泌排泄,血药浓度增高,抗菌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②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抑菌药与青霉素合用,可产生 拮抗效应,降低青霉素杀菌作用,属不合理用药,应避免之。③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抗 菌谱扩大,且有协同抗菌作用,但不可混合使用。 配伍禁忌 ①青霉素与林可霉素、四环素、头孢噻吩、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红霉素、间 羟胺、苯妥英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嗪、维生素B、维生素C等在体外混合时,易发生溶液 浑浊,故不可混合后静脉给药。②青霉素不可与重金属铜、锌、配伍。③青霉素与氨基酸营养 液配伍,可增强青霉素的抗原性,故不可配伍使用。 二、半合成青霉素素 青霉素虽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等优点,同时具有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易发生过 敏性休克等不足。用酰胺酶水解羰基侧链,用化学合成方法连接不同的基团,得到多种半合成 青霉素,根据半合成青霉素的特点,可分为耐酸、耐酶、广谱、抗革兰阴性菌、抗铜绿假单胞 菌等不同品种。 (一)、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 (penicillin V ,phenoxymethylpenicillin) 又名苯氧甲基青霉素。 【体内过程】耐酸可口服。口服给药约60%由十二指吸收,0.5~1h后达血药峰浓度,口 服血药浓度受个体差异及感染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蛋白结合率约为80%,分布较广,以肾中 浓度最高,能进入胎盘和乳汁中。约30%经肝脏代谢,半衰期约1~2h,25%~65%的代谢物 与原药从尿中排泄,32%由粪便排出。 【作用与用途】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但抗菌活性较青霉素为弱,对葡萄球菌所产生的青 霉素酶的稳定性较青霉素为高,但无临床意义。 临床主要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疗效巩固及预防感染复发,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 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等,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鼻窦炎、中耳炎,以及由敏感菌引起 的软组织感染,亦可用于风湿热。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变态反应有皮疹、荨麻 疹等,过敏性休克罕见。也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患 有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二)、耐酶青霉素 苯唑西林(oxacillin) 又名新青霉素II
【体内过程】耐酸可口服,食物影响吸收,生物利用度约35%。血浆蛋白结合率93%,分 布较广,肝、肾、脾、肠、胸腔积液和关节囊液中均可达有效浓度;腹水中药物浓度较低,痰 液中浓度甚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半衰约为0.4h,约35%~50%原形尿中排泄。 【作用与用途】 本药不被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所破坏,对耐青霉素酶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阳 性菌、奈瑟球菌抗菌作用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对不产酶菌株的抗菌作用不 及青霉素。 临床主要用于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所致多种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败 血症、心内膜炎、肺炎、肝脓肿等。中枢感染不宜应用本药。 【不良反应】 可有过敏性休克,用药前需作过敏试验。口服给药可有胃肠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腹泻、腹痛等。大剂量应用可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如抽搐、痉挛、神志不清、头痛等。特 异体质者可有出血倾向。偶有转氨酸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色念珠菌继发性感染等。 禁忌证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其他过敏性疾病史者、肝病、新生儿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与西索米星或奈替米星联用可增强本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奎宁 可降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可降低本药蛋白结合率,磺胺类 药物也可减少本药自胃肠道吸收。与丙磺舒联用可提高血药浓度。 配伍禁忌静脉给药时与庆大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 呋喃妥因、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维生素B和C、琥珀胆碱等存在配伍禁忌。 (三)、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ampicillin) 为青霉素G的氨基衍生物。 【体内过程】氨苄西林,口服吸收好,但易受食物影响。口服2后达血药峰浓度。蛋白结 合率20%~25%。分布较广,可过胎盘屏障,支气管分泌物、胸腹腔、关节液、眼房水、乳汁 中均有药物分布。半衰期为1~1.5h,肾功能不全者延长至7~20h。24h后20%~25%随尿排 泄。 【作用与用途】 对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均有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青霉素相似,对耐药金 黄色葡萄球菌无效。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 革兰阴性菌对本药敏感,对军团菌亦有一定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 脑膜炎、败血症等。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多为皮疹,发生率与药物质量有关。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转氨酶增高,肠道菌 群失调,婴儿应用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间质性肾炎。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
【体内过程】耐酸可口服,食物影响吸收,生物利用度约35%。血浆蛋白结合率93%,分 布较广,肝、肾、脾、肠、胸腔积液和关节囊液中均可达有效浓度;腹水中药物浓度较低,痰 液中浓度甚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半衰约为0.4h,约35%~50%原形尿中排泄。 【作用与用途】 本药不被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所破坏,对耐青霉素酶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阳 性菌、奈瑟球菌抗菌作用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对不产酶菌株的抗菌作用不 及青霉素。 临床主要用于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所致多种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败 血症、心内膜炎、肺炎、肝脓肿等。中枢感染不宜应用本药。 【不良反应】 可有过敏性休克,用药前需作过敏试验。口服给药可有胃肠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腹泻、腹痛等。大剂量应用可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如抽搐、痉挛、神志不清、头痛等。特 异体质者可有出血倾向。偶有转氨酸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色念珠菌继发性感染等。 禁忌证 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其他过敏性疾病史者、肝病、新生儿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西索米星或奈替米星联用可增强本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奎宁 可降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可降低本药蛋白结合率,磺胺类 药物也可减少本药自胃肠道吸收。与丙磺舒联用可提高血药浓度。 配伍禁忌 静脉给药时与庆大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 呋喃妥因、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维生素B和C、琥珀胆碱等存在配伍禁忌。 (三)、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ampicillin) 为青霉素G的氨基衍生物。 【体内过程】氨苄西林,口服吸收好,但易受食物影响。口服2h后达血药峰浓度。蛋白结 合率20%~25%。分布较广,可过胎盘屏障,支气管分泌物、胸腹腔、关节液、眼房水、乳汁 中均有药物分布。半衰期为1~1.5h,肾功能不全者延长至7~20h。24h后20%~25%随尿排 泄。 【作用与用途】 对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均有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青霉素相似,对耐药金 黄色葡萄球菌无效。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 革兰阴性菌对本药敏感,对军团菌亦有一定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 脑膜炎、败血症等。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多为皮疹,发生率与药物质量有关。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转氨酶增高,肠道菌 群失调,婴儿应用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间质性肾炎。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
统毒性症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应 用本药时变态反应易发生,故禁用或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与青霉素有相似之处。此外,氯霉素与本药合用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两 药单用时为高,本药能刺激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肝肠循环,可降低避孕药的效果;林可霉素能 降低本药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卡那霉素则可加强本药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和肠杆菌属的体外杀菌作用。 配伍禁忌与硫酸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磷酸克林霉素、盐酸林可霉 素、多粘菌素B、氯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阿托品、氯化 钙、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维生素C、含有氨基酸的营养注射液、多糖(右旋糖酐40)、氢 化可的松等合用,可使本药失活。 阿莫西林(amoxyciI I in) 又名羟氨苄青霉素,在酸性环境中稳定。 【体内过程】 耐酸可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75%~90%,不受食物影响。口服1.0后达血药峰浓度。半 衰期约为1.0h,服药6h后45%~68%的药物经肾脏从尿中排泄,部分药物经胆汁排泄,丙磺舒 可提高本药血药浓度达30%~40%。 【作用与用途】 阿莫西林穿透细菌细胞壁的能力较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杀菌作用迅速且强, 抗菌谱基本与氨苄西林相同,与氨苄西林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伤寒杆菌和其他沙门菌属感 染。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引起的耳鼻喉科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亦可联 合其他药物作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 【不良反应】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6%。胃肠反应较多,占3.1%,皮疹发生约为2.0%, 易发生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也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 胞降低的报道。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由念珠菌引起的二重感染也可发生。与青霉 素有交叉过敏,用药前须作皮肤过敏试验。 禁忌证对青霉素过敏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禁用,可疑过敏体质者、严重肾功 能不全、孕妇、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与青霉素类似。 (四)抗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类 本类药物供口服的有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供注射的有美西林(mecillinam)、替 莫西林(temocillin)。本类药物为抑菌剂,无杀菌作用。匹美西林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 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是氨苄西林的数十倍,肠杆菌、肺炎杆菌、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对本药亦 敏感,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产酶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及卡他 莫拉菌对替莫西林高度敏感,替莫西林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此对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多
统毒性症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应 用本药时变态反应易发生,故禁用或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青霉素有相似之处。此外,氯霉素与本药合用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两 药单用时为高,本药能剌激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肝肠循环,可降低避孕药的效果;林可霉素能 降低本药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卡那霉素则可加强本药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和肠杆菌属的体外杀菌作用。 配伍禁忌 与硫酸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磷酸克林霉素、盐酸林可霉 素、多粘菌素B、氯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阿托品、氯化 钙、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维生素C、含有氨基酸的营养注射液、多糖(右旋糖酐40)、氢 化可的松等合用,可使本药失活。 阿莫西林(amoxycillin) 又名羟氨苄青霉素,在酸性环境中稳定。 【体内过程】 耐酸可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75%~90%,不受食物影响。口服1.0h后达血药峰浓度。半 衰期约为1.0h,服药6h后45%~68%的药物经肾脏从尿中排泄,部分药物经胆汁排泄,丙磺舒 可提高本药血药浓度达30%~40%。 【作用与用途】 阿莫西林穿透细菌细胞壁的能力较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杀菌作用迅速且强, 抗菌谱基本与氨苄西林相同,与氨苄西林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伤寒杆菌和其他沙门菌属感 染。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引起的耳鼻喉科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亦可联 合其他药物作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 【不良反应】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6%。胃肠反应较多,占3.1%,皮疹发生约为2.0%, 易发生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也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 胞降低的报道。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由念珠菌引起的二重感染也可发生。与青霉 素有交叉过敏,用药前须作皮肤过敏试验。 禁忌证 对青霉素过敏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禁用,可疑过敏体质者、严重肾功 能不全、孕妇、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青霉素类似。 (四)抗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类 本类药物供口服的有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供注射的有美西林(mecillinam)、替 莫西林(temocillin)。本类药物为抑菌剂,无杀菌作用。匹美西林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 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是氨苄西林的数十倍,肠杆菌、肺炎杆菌、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对本药亦 敏感,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产酶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及卡他 莫拉菌对替莫西林高度敏感,替莫西林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此对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