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资源来源:市校教师自建 一、要求掌握的概念(37个)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 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 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 或作业程序、方法。 3.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 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 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5、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 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6、启蒙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 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7、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 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8、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 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9、地方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10、季节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11、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 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1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 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 种方法。 13、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 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资源来源:市校教师自建 一、要求掌握的概念(37 个)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 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 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 或作业程序、方法。 3.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 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 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5、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 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6、启蒙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 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7、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 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8、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 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9、地方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10、季节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11、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 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1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 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 种方法。 13、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 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4、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低幼艺术作 品等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来进行科学教育,以达到提高学前 儿童科学素养目的一种方法。 15、信息交流的方法:是指学前儿童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 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换。 16、科学小制作的方法: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 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 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 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18、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 陈列儿童收集的无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选择性科学活动的地方。 19、园地:是指幼儿园房舍以外的场地,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 小菜地、动物饲养角、水池、沙箱等。 20、科学活动室(科学桌):科学活动室是指在幼儿园建立的,专供学前儿童进行选 择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2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 习的各种工具。 22、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 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23、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 活动。 24、整合性要求:是指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将科学领域不同的内容、目标、活动 形式进行有机的整合。 25、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 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 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 教育活动。 26、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7、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 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14、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低幼艺术作 品等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来进行科学教育,以达到提高学前 儿童科学素养目的一种方法。 15、信息交流的方法:是指学前儿童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 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换。 16、科学小制作的方法: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 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 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 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18、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 陈列儿童收集的无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选择性科学活动的地方。 19、园地:是指幼儿园房舍以外的场地,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 小菜地、动物饲养角、水池、沙箱等。 20、科学活动室(科学桌):科学活动室是指在幼儿园建立的,专供学前儿童进行选 择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2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 习的各种工具。 22、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 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23、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 活动。 24、整合性要求:是指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将科学领域不同的内容、目标、活动 形式进行有机的整合。 25、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 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 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 教育活动。 26、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7、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 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2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 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 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9、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价者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 结果做出评定的一种方法。 30、自然观察:是评价者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 价的方式。 31、情境观察:是事先创设一种情境,以此引发评价者想要观察到的学前儿童的行为, 从而来测试评价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 32、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 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在符合 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33、访谈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学 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的访谈法有问题测试和情境问题测试两种具体的类型。 34、问题测试: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 者回答的方式进行。 35、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 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36、“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 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 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37、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 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二、要求掌握的问题(31个)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 的问题。 (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2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 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 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9、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价者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 结果做出评定的一种方法。 30、自然观察:是评价者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 价的方式。 31、情境观察:是事先创设一种情境,以此引发评价者想要观察到的学前儿童的行为, 从而来测试评价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 32、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 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在符合 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33、访谈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学 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的访谈法有问题测试和情境问题测试两种具体的类型。 34、问题测试: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 者回答的方式进行。 35、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 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36、“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 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 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37、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 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二、要求掌握的问题(31个)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 的问题。 (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认识自然规律 的基础上,而认识自然则是为了改造自然。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 技术中也有科学。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 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 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 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 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 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 元”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另 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4、分别阐述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内涵? ①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 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②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 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 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 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③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 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 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 ①全面性与整体性。②连续性与一致性。③可行性与可接受性。④社会性与时代性。 ⑤辩证统一性。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教育目标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
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认识自然规律 的基础上,而认识自然则是为了改造自然。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 技术中也有科学。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 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 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 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 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 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 元”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另 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4、分别阐述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内涵? ①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 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②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 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 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 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③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 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 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 ①全面性与整体性。②连续性与一致性。③可行性与可接受性。④社会性与时代性。 ⑤辩证统一性。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教育目标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
标、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 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 科学概念。 7、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①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 ②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依据。 ③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8、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前儿童初级科学概念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经验的获得。脱离了 科学经验的概念学习是不可行的,科学经验是学前儿童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的基础,科学 经验影响着初级科学概念的内涵,并有效地丰富和发展着学前儿童的初级科学概念。相反, 如果只是重视科学经验的获得,而忽视科学概念的形成,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在科学学习 中,不能迁就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不能满足于感知表面现象,而要努力引导学前 儿童整理零散的知识经验,促进初级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并逐渐提高概念水平,促进学前 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2)启蒙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5)地 方性原则:(6)季节性原则。 1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具体方法: (1)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 (2)采用以单元式选编内容: (3)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 11、分类的类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 多元分类等三种。 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 为一类
标、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 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 科学概念。 7、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①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 ②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依据。 ③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8、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前儿童初级科学概念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经验的获得。脱离了 科学经验的概念学习是不可行的,科学经验是学前儿童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的基础,科学 经验影响着初级科学概念的内涵,并有效地丰富和发展着学前儿童的初级科学概念。相反, 如果只是重视科学经验的获得,而忽视科学概念的形成,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在科学学习 中,不能迁就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不能满足于感知表面现象,而要努力引导学前 儿童整理零散的知识经验,促进初级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并逐渐提高概念水平,促进学前 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2)启蒙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5)地 方性原则;(6)季节性原则。 1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具体方法: (1)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 (2)采用以单元式选编内容; (3)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 11、分类的类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 多元分类等三种。 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 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