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 《动物遗传学》教案 2007年9月
1 动物科学专业 2005 级本科班 《动物遗传学》教案 2007 年 9 月
课程名称 动物遗传学 课程代码 100135学分 3.5 总学时 56讲课学时 40 实验学时16 课程性质 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必修课() 选修课() 任课教师 杨联 职称讲师授课时间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 2005级动物本科班 教学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动物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 目的与 解动物遗传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应用遗传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为动物科学生产服务,为 要求 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较好的遗传学知识基础。 1.理论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基础,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孟 德尔遗传规律及其扩展与非孟德尔遗传,性别遗传及细胞质遗传的规律,染色体变异 教学 和基因突变的特征,遗传工程进展以及群体遗传学基础和数量遗传学基础理论知识。 基 本 2.实验方面 要 求 学会动物染色体的观察及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方法:掌握应用模式生物杂交验证孟 德尔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规律的实验技能:掌握分子遗传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熟 悉分子生物学基础性实验技能,掌握重复力、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三大参数的估测方法。 教材 刘庆昌主编,《动物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7。 1. 李宁主编,《动物遗传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门正明主编,《动物遗传学》(第二版),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 3. 刘祖洞主编,《遗传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考资料 4. 杨业华主编,《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赵寿元、乔守怡主编,《现代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系(教研 (针对青年教师) 室)或导师 审阅意见 主任(导师)签字: 年 月日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讲课 实验 小计 备注 绪论 1 1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3 2 5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 6 12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 4 4 8 第四章连锁遗传与性连锁 2 2 第五章基因突变 2 2 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 2 2 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 1 1 第八章细胞质遗传 2 2 2
2 课程名称 动物遗传学 课程代码 100135 学分 3.5 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 40 实验学时 16 课程性质 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 ) 必修课( ) 选修课( ) 任课教师 杨联 职称 讲师 授课时间 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 2005 级动物本科班 教 学 目的与 要 求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动物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 解动物遗传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应用遗传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为动物科学生产服务,为 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较好的遗传学知识基础。 教 学 基 本 要 求 1. 理论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基础,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孟 德尔遗传规律及其扩展与非孟德尔遗传,性别遗传及细胞质遗传的规律,染色体变异 和基因突变的特征,遗传工程进展以及群体遗传学基础和数量遗传学基础理论知识。 2.实验方面 学会动物染色体的观察及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方法;掌握应用模式生物杂交验证孟 德尔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规律的实验技能;掌握分子遗传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熟 悉分子生物学基础性实验技能,掌握重复力、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三大参数的估测方法。 教 材 刘庆昌主编,《动物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7。 主要参 考资料 1. 李宁主编,《动物遗传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门正明主编, 《动物遗传学》(第二版),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祖洞主编,《遗传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杨业华主编,《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赵寿元、乔守怡主编,《现代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系(教研 室)或导师 审阅意见 (针对青年教师) 主任(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讲课 实验 小计 备 注 绪 论 1 1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3 2 5 第二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 6 12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4 4 8 第四章 连锁遗传与性连锁 2 2 第五章 基因突变 2 2 第六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 2 2 第七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1 1 第八章 细胞质遗传 2 2
第九章遗传工程 2 6 第十章基因表达调控 2 2 第十一章遗传与发育 1 1 第十二章群体遗传学基础 6 6 第十三章近交与杂交的遗传学原理 2 2 第十四章数量遗传 4 计 40 16 56 教学进程 节次 授课内容(章节) 学时 1 绪论,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2 第二节染色体:第三节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周期 3 第二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节DNA和RNA的化学结构, 第三节DNA的复制,第四节RNA的转录与加工, 2 5 第五节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第六节基因的概念与发展 2 6 第三章,第一节分离规律,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 N 7 第三节孟德尔规律的扩展 2 6 第四章连锁遗传与性连锁 2 9 第五章基因突变 10 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 2 11 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第八章,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12 第二节母性影响,第四节线粒体遗传 13 第八章细胞质遗传 14 第九章遗传工程 15 第十章基因表达调控 16 第十一章遗传与发育:第十二章,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 2 17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第二节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2 18 第二节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第三节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2 19 第十三章近交与杂交的遗传学原理 20 第十四章,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第二节数量性状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第 2 三节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方差分析, 21 第四节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第五节数量性状基因座 2 22 23 24 25 26 27 合 计 40 3
3 第九章 遗传工程 2 4 6 第十章 基因表达调控 2 2 第十一章 遗传与发育 1 1 第十二章 群体遗传学基础 6 6 第十三章 近交与杂交的遗传学原理 2 2 第十四章 数量遗传 4 4 合 计 40 16 56 教 学 进 程 节次 授课内容(章节) 学时 1 绪论,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2 第二节 染色体;第三节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周期 2 3 第二章,第一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节 DNA 和 RNA 的化学结构, 2 4 第三节 DNA 的复制,第四节 RNA 的转录与加工, 2 5 第五节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第六节 基因的概念与发展 2 6 第三章,第一节分离规律,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 2 7 第三节孟德尔规律的扩展 2 8 第四章 连锁遗传与性连锁 2 9 第五章基因突变 2 10 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 2 11 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第八章,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 12 第二节 母性影响,第四节线粒体遗传 2 13 第八章细胞质遗传 2 14 第九章遗传工程 2 15 第十章基因表达调控 2 16 第十一章遗传与发育;第十二章,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 2 17 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第二节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2 18 第二节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第三节 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2 19 第十三章 近交与杂交的遗传学原理 2 20 第十四章,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第二节数量性状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第 三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方差分析, 2 21 第四节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第五节数量性状基因座 2 22 23 24 25 26 27 合 计 40
章节 绪论(1学时) 教学 掌握遗传学、遗传、变异的概念; 目的 了解动物遗传学在动物科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与要 掌握动物遗传学课程体系。 求 一、 遗传学的概念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与变异的科学,遗传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指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动物遗传学课程结构体系 从遗传学定义可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遗传和变异;从遗传角度,由微 观向宏观包括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细胞基础、经典遗传、群体遗传和数量 教学 遗传五大部分,分别简要介绍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不同部分之间的相关 内容 关系,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整体结构与相互联系。 三、动物遗传学的重要作用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指导家畜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 四、补充更新的教学内容 更新遗传学的发展史,补充遗传学发展动态及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由课 程组长进行专题讲座,共4学时。 重点、 动物遗传学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学生掌握整个课程的结构及相互间的联系。 难点 分析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主要有引入、展开(方法、手段)、归纳总结、作业等项目) 根据教学内 从介绍课程要求开始,采取讨论与互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遗传学已 容实时组织 有的知识,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建立课程体系。 学生进行讨 以举例方式讲解动物遗传学在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 论,举例激 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课后补遗 4
4 章 节 绪论( 1 学时) 教学 目的 与要 求 掌握遗传学、遗传、变异的概念; 了解动物遗传学在动物科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掌握动物遗传学课程体系。 教学 内容 一、遗传学的概念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与变异的科学,遗传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指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动物遗传学课程结构体系 从遗传学定义可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遗传和变异;从遗传角度,由微 观向宏观包括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细胞基础、经典遗传、群体遗传和数量 遗传五大部分,分别简要介绍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不同部分之间的相关 关系,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整体结构与相互联系。 三、动物遗传学的重要作用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指导家畜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 四、补充更新的教学内容 更新遗传学的发展史,补充遗传学发展动态及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由课 程组长进行专题讲座,共 4 学时。 重点、 难点 分析 动物遗传学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学生掌握整个课程的结构及相互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主要有引入、展开(方法、手段)、归纳总结、作业等项目) 从介绍课程要求开始,采取讨论与互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遗传学已 有的知识,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建立课程体系。 以举例方式讲解动物遗传学在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 根据教学内 容实时组织 学生进行讨 论,举例激 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课后补遗
章节 第一章细胞的遗传学基础(3学时) ● 了解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熟悉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 ● 掌握染色质与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的形态及分类: 目的 ● 掌握染色体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与要 ● 掌握细胞周期的的概念及划分; 求 ● 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 了解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活周期 (填写说明教学大纲要求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补充更新的教学内容,并 标注需要讲授的学时。)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 原核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构成; 二、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染色体 一、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所染色的物质;染色质根据对碱性染 料反应的差异,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异染色质又可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 和兼性或功能性异染色质; 染色体指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被碱性染 料染色很深的物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两 教学 种表现形态。 内容 染色质根据对碱性染料反应的差异,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 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浅,而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这部分染 色又很深的区段,是染色质中转录活跃的部位;异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 色质线中染色很深,而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又染色很浅或不染色的区段。 常染色质可经转录表现出活跃的遗传功能,而异染色质一般不编码蛋白质,只 对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起作用。 异染色质又可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功能性异染色质。组成性异染 色质主要是由4-6个核苷酸对的卫星DA构成染色质的特殊区域,一般无表达 功能,只与染色体的结构有关;兼性异染色质可以存在于染色体的任何部位, 它可以在某类细胞或个体内表达,而在另一类细胞或个体内不表达。 二、染色体的形态: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通常由着丝粒、主缢痕、长臂、短臂、次缢痕和随体 构成。按着丝粒在染色体位置的不同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
5 章 节 第一章 细胞的遗传学基础(3 学时) 教学 目的 与要 求 z 了解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z 熟悉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z 掌握染色质与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的形态及分类; z 掌握染色体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z 掌握细胞周期的的概念及划分; z 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z 了解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活周期 教学 内容 (填写说明教学大纲要求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补充更新的教学内容,并 标注需要讲授的学时。)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原核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构成; 二、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染色体 一、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所染色的物质;染色质根据对碱性染 料反应的差异,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异染色质又可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 和兼性或功能性异染色质; 染色体指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被碱性染 料染色很深的物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两 种表现形态。 染色质根据对碱性染料反应的差异,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 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浅,而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这部分染 色又很深的区段,是染色质中转录活跃的部位;异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 色质线中染色很深,而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又染色很浅或不染色的区段。 常染色质可经转录表现出活跃的遗传功能,而异染色质一般不编码蛋白质,只 对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起作用。 异染色质又可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功能性异染色质。组成性异染 色质主要是由 4-6 个核苷酸对的卫星 DNA 构成染色质的特殊区域,一般无表达 功能,只与染色体的结构有关;兼性异染色质可以存在于染色体的任何部位, 它可以在某类细胞或个体内表达,而在另一类细胞或个体内不表达。 二、染色体的形态: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通常由着丝粒、主缢痕、长臂、短臂、次缢痕和随体 构成。按着丝粒在染色体位置的不同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