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医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兽医病理学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Veterinary Pathology 课程代码 110143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4学期 总学时 72 讲课 52 实验(实 20 学分 4.5 习) 预修课程 家畜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兽医病理学包括兽医病理解剖学和兽医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兽医病理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动物医学 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以及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兽 医病理学又是与临床兽医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联系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桥梁 学科,是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发 病机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变化,了解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教学、临床诊疗和动物保健等工作建立牢固的病理 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兽医病理学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论和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 畜禽各系统主要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结局。 2.掌握常见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结缔组织的损伤、细胞调亡、局部血 液循环障碍、组织的适应与修复、炎症、肿瘤、缺氧、发热等)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病理变 化、影响和结局。 3.掌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与造血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 和运动系统主要病理过程的原因、发生机理、病理变化、影响与结局。 4.了解动物常见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和诊断要点。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 教学时数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小计 课程内容 绪论与疾病概论 2 2 4
兽医病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医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兽医病理学 英文名称 Veterinary Pathology 课程代码 110143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4学期 总 学 时 72 讲课 52 实验(实 习) 20 学分 4.5 预修课程 家畜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兽医病理学包括兽医病理解剖学和兽医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兽医病理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动物医学 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以及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兽 医病理学又是与临床兽医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联系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桥梁 学科,是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发 病机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变化,了解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教学、临床诊疗和动物保健等工作建立牢固的病理 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兽医病理学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论和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 畜禽各系统主要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结局。 2.掌握常见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结缔组织的损伤、细胞凋亡、局部血 液循环障碍、组织的适应与修复、炎症、肿瘤、缺氧、发热等)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病理变 化、影响和结局。 3.掌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与造血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 和运动系统主要病理过程的原因、发生机理、病理变化、影响与结局。 4.了解动物常见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和诊断要点。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小计 绪论与疾病概论 2 2 4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3 2 5 结缔组织的损伤 2 2 细胞调亡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与水肿 5 4 9 组织的适应与修复 3 炎症 4 2 6 肿瘤 4 2 6 呼吸系统病理与缺氧 4 4 6 消化系统病理 6 1 10 心脏血管系统病理 4 4 血液与造血系统病理 4 1 5 泌尿系统病理 4 1 6 生殖系统病理 2 2 神经系统病理 2 1 3 运动系统病理 1 1 合计 52 20 72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绪论与疾病概论 兽医病理学的概念、内容、性质和发展过程。 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发病学、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本章重点:兽医病理学的性质、地位、内容和发展阶段。疾病的概念。熟悉疾病、病因学和发 病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难点:疾病概论。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兽医病理学概念、性质、内容、地位和发展阶 段;能辩证的认识疾病,了解病因的分类情况及致病特点:掌握疾病发生的三大规律及其相互关 系;掌握疾病发展的四个阶段和转归形式:正确理解死亡的概念和各阶段的临诊特点。 习题与作业:由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布置思考题,供学生思考与练习。通过思考与练习,使学 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提高认识疾病的能力。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细胞损伤的原因。 了解细胞损伤的机理:缺血一缺氧性损伤、自由基性损伤、化学物质引起的损伤。 变性: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磷脂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和黏液样变性 的概念、原因、机理、发生部位及主要病理变化。 坏死: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病理性物质沉着:糖原沉着、免疫复合物沉着、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与转移性钙化)、 尿酸盐沉着(痛风)、有关病理性色素沉着的常见原因及病变特点。 本章重点:变性的类型、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3 2 5 结缔组织的损伤 2 2 细胞凋亡 2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与水肿 5 4 9 组织的适应与修复 3 3 炎症 4 2 6 肿瘤 4 2 6 呼吸系统病理与缺氧 4 4 6 消化系统病理 6 1 10 心脏血管系统病理 4 4 血液与造血系统病理 4 1 5 泌尿系统病理 4 1 6 生殖系统病理 2 2 神经系统病理 2 1 3 运动系统病理 1 1 合 计 52 20 72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绪论与疾病概论 兽医病理学的概念、内容、性质和发展过程。 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发病学、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本章重点:兽医病理学的性质、地位、内容和发展阶段。疾病的概念。熟悉疾病、病因学和发 病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难点:疾病概论。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兽医病理学概念、性质、内容、地位和发展阶 段;能辩证的认识疾病,了解病因的分类情况及致病特点;掌握疾病发生的三大规律及其相互关 系;掌握疾病发展的四个阶段和转归形式;正确理解死亡的概念和各阶段的临诊特点。 习题与作业:由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布置思考题,供学生思考与练习。通过思考与练习,使学 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提高认识疾病的能力。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细胞损伤的原因。 了解细胞损伤的机理:缺血—缺氧性损伤、自由基性损伤、化学物质引起的损伤。 变性: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磷脂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和黏液样变性 的概念、原因、机理、发生部位及主要病理变化。 坏死: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病理性物质沉着:糖原沉着、免疫复合物沉着、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与转移性钙化)、 尿酸盐沉着(痛风)、有关病理性色素沉着的常见原因及病变特点。 本章重点:变性的类型、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本章难点:变性、坏死的类型与病理变化。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胞变性的类型、原因、发生机理、发生部位 及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坏死的概念,坏死细胞核及胞浆的病理变化,常见的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 死及其原因、机理和病变特点,坏死的结局。了解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与转移性钙化)和 尿酸盐沉着(痛风)的常见原因及病变特点。 通过自学和辅导,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糖原沉着、免疫复合物沉着及有关病理性色素沉着的主要 原因及病变特点。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缔组织的损伤 纤维的损伤: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异常的发生原因、机理和病理变化。 基质的损伤:基质解聚和基质积聚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基质减少的意义及 其与疾病的关系。 基膜的损伤:了解基膜损伤的意义,在某些代谢病、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传染病、寄生虫 病时,基膜损伤的病变特点。 本章重点:纤维化: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和坏死:基质解聚和基质积聚的影响:基膜损伤在疾病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纤维化;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和坏死的病理变化。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胶原纤维减少的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掌握胶原纤维增多 (纤维化)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了解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异常的主要原因和主 要病变特点。掌握基质解聚和基质积聚的概念、原因、病理学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基膜的结 构特点及损伤的病变特点。 通过自学和辅导,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黏多糖代谢的遗传性缺陷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具有基膜损 害的一些疾病。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的概念。 细胞调亡的形态学特征:在调亡的不同阶段,调亡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形态 学上的三个发展阶段。 细胞调亡的生化特征:染色质DNA有序降解和DNA ladder形成的机理。 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的区别:调亡细胞与坏死细胞在分布和形态学方面的主要区别。 凋亡发生的分子机理:影响凋亡的因素(凋亡促进因子和调亡抑制因子)。调控细胞调亡的基 因。Caspases?家族与细胞调亡的关系。 凋亡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意义:调亡与个体发育和生存,调亡与免疫,调亡与疾病,调亡与衰老的 关系。 本章重点:调亡的形态学与生化特征;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本章难点:调亡发生的分子机理
本章难点:变性、坏死的类型与病理变化。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胞变性的类型、原因、发生机理、发生部位 及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坏死的概念,坏死细胞核及胞浆的病理变化,常见的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 死及其原因、机理和病变特点,坏死的结局。了解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与转移性钙化)和 尿酸盐沉着(痛风)的常见原因及病变特点。 通过自学和辅导,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糖原沉着、免疫复合物沉着及有关病理性色素沉着的主要 原因及病变特点。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缔组织的损伤 纤维的损伤: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异常的发生原因、机理和病理变化。 基质的损伤:基质解聚和基质积聚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基质减少的意义及 其与疾病的关系。 基膜的损伤:了解基膜损伤的意义,在某些代谢病、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传染病、寄生虫 病时,基膜损伤的病变特点。 本章重点:纤维化;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和坏死;基质解聚和基质积聚的影响;基膜损伤在疾病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纤维化;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和坏死的病理变化。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胶原纤维减少的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掌握胶原纤维增多 (纤维化)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了解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异常的主要原因和主 要病变特点。掌握基质解聚和基质积聚的概念、原因、病理学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基膜的结 构特点及损伤的病变特点。 通过自学和辅导,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黏多糖代谢的遗传性缺陷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具有基膜损 害的一些疾病。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的概念。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在凋亡的不同阶段,凋亡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形态 学上的三个发展阶段。 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染色质DNA有序降解和DNA ladder 形成的机理。 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的区别: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在分布和形态学方面的主要区别。 凋亡发生的分子机理:影响凋亡的因素(凋亡促进因子和凋亡抑制因子)。调控细胞凋亡的基 因。Caspases家族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凋亡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意义:凋亡与个体发育和生存,凋亡与免疫,凋亡与疾病,凋亡与衰老的 关系。 本章重点:凋亡的形态学与生化特征;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本章难点:凋亡发生的分子机理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了解在凋 亡的不同阶段,调亡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理解调亡细胞在进行琼脂糖凝 焦电泳时DNA ladder的形成机理;了解主要的凋亡促进因子和凋亡抑制因子,以及参与调控细胞凋 亡的基因种类及其主要作用。 通过自学和辅导,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调亡与个体发育和生存,调亡与免疫,调亡与疾病,调亡 与衰老的关系。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与水肿 充血:充血的概念,动脉性充血与静脉性充血的区别、原因、类型及病理变化。 局部贫血:发生原因、类型、病变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出血:出血的概念、类型、原因和病理变化。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原因、条件和发生机理:血栓的种类;血栓的结局:血栓与凝血块的区 别。 栓塞: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子运行的途径: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发生机理;梗死的类型、病理变化、结局及影响。 水肿:水肿的概念、分类方法、发生机理、主要组织器官水肿的病理变化。 通过自学和辅导,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出血与其他病变的鉴别。 本章重点:充血、出血、梗死的病理变化:血栓与凝血块的区别:栓子运行的途径;主要组织 器官水肿的病理变化。 本章难点:主要器官充血、水肿的病变特点;梗死的病理变化;水肿的发生机理。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掌握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出血的概念、类型和主要病变特点。血栓形成的原因、机理,血栓的种类、结局,血栓与凝血块的 区别。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原因、梗死形成的条件和 机理、梗死的类型、病理变化及其影响。了解水肿的分类方法和发生机理:掌握主要组织器官水肿 的病理变化。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组织的适应与修复 适应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萎缩: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的概念:全身性萎缩的特点;局部性萎缩的类型、原因、病变特 点和对机体的影响。 肥大: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的概念。肥大的病理学特征。真性肥大和假性肥大的区别。 增生:病理性增生的概念、发生原因及病变特征。 化生:化生的概念、原因、类型。 代偿:代偿的概念、类型。 修复:修复的概念和形式。 再生:再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细胞再生的潜能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了解在凋 亡的不同阶段,凋亡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理解凋亡细胞在进行琼脂糖凝 焦电泳时DNA ladder的形成机理;了解主要的凋亡促进因子和凋亡抑制因子,以及参与调控细胞凋 亡的基因种类及其主要作用。 通过自学和辅导,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凋亡与个体发育和生存,凋亡与免疫,凋亡与疾病,凋亡 与衰老的关系。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与水肿 充血:充血的概念,动脉性充血与静脉性充血的区别、原因、类型及病理变化。 局部贫血:发生原因、类型、病变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出血:出血的概念、类型、原因和病理变化。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原因、条件和发生机理;血栓的种类;血栓的结局;血栓与凝血块的区 别。 栓塞: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子运行的途径;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发生机理;梗死的类型、病理变化、结局及影响。 水肿:水肿的概念、分类方法、发生机理、主要组织器官水肿的病理变化。 通过自学和辅导,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出血与其他病变的鉴别。 本章重点:充血、出血、梗死的病理变化;血栓与凝血块的区别;栓子运行的途径;主要组织 器官水肿的病理变化。 本章难点:主要器官充血、水肿的病变特点;梗死的病理变化;水肿的发生机理。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掌握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出血的概念、类型和主要病变特点。血栓形成的原因、机理,血栓的种类、结局,血栓与凝血块的 区别。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原因、梗死形成的条件和 机理、梗死的类型、病理变化及其影响。了解水肿的分类方法和发生机理;掌握主要组织器官水肿 的病理变化。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组织的适应与修复 适应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萎缩: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的概念;全身性萎缩的特点;局部性萎缩的类型、原因、病变特 点和对机体的影响。 肥大: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的概念。肥大的病理学特征。真性肥大和假性肥大的区别。 增生:病理性增生的概念、发生原因及病变特征。 化生:化生的概念、原因、类型。 代偿:代偿的概念、类型。 修复:修复的概念和形式。 再生:再生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细胞再生的潜能
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形成过程及作用。疤痕组织的概念。 创伤愈合:皮肤和骨骼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 机化:机化的概念和意义。 本章重点:萎缩、肥大、增生、化生、代偿、再生、肉芽组织和创伤愈合的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皮肤和骨骼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和特点。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适应和修复的概念和表现形式。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 缩概念:全身性萎缩的病理学特征和局部性萎缩的类型、原因和病变特点。了解生理性肥大和病理 性肥大的区别,真性肥大和假性肥大的概念及特点。掌握病理性增生的概念、发生原因及病变特 征。了解化生的概念、原因、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代偿的概念、类型以及意义。修复的概念和形 式。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完全再生、不完全再生和过度再生的区别及其特点:掌握细胞再生的潜能 和上皮组织、骨骼、纤维组织、血管、肌肉和神经组织再生的特点。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 形成过程以及皮肤和骨骼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毛细血管再生的两种方式(芽生和自生性生长)。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七)炎症 炎症概述:炎症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炎症的原因:致炎因子的分类以及特点。 炎症的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 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变质的概念,形态特征。渗出的概念,渗出的血管反应:液体性和细胞性 渗出物的成分和作用。炎灶内增生的成分以及增生的意义。 炎症介质:炎症介质的概念和种类;细胞源性炎症介质和血浆源性炎症介质的来源和主要作用。 炎性细胞:炎性细胞的种类、作用和浸润特点。 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增生性炎症的区别、类型和病理变化。 炎症的结局:痊愈、迁延不愈和蔓延扩散。 本章重点: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炎症介质,炎性细胞和炎症的类型。 本章难点:变质、渗出和增生的病理学特征,细胞源性炎症介质和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属性和生物学意义。了解炎症的主 要原因、炎症的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掌握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的形式(变质、渗出和增生)和形 态特征。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种类和主要介质(胺类、激肽、PGs和白细胞产物)的来源与作用。 在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时炎性细胞的种类、作用和浸润特点。掌握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增生 性炎症的主要特征、常发部位、表现形式和病理变化。了解炎症的主要结局。 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的主要形态学区别。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八)肿瘤 肿瘤的概念
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形成过程及作用。疤痕组织的概念。 创伤愈合:皮肤和骨骼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 机化:机化的概念和意义。 本章重点:萎缩、肥大、增生、化生、代偿、再生、肉芽组织和创伤愈合的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皮肤和骨骼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和特点。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适应和修复的概念和表现形式。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 缩概念;全身性萎缩的病理学特征和局部性萎缩的类型、原因和病变特点。了解生理性肥大和病理 性肥大的区别,真性肥大和假性肥大的概念及特点。掌握病理性增生的概念、发生原因及病变特 征。了解化生的概念、原因、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代偿的概念、类型以及意义。修复的概念和形 式。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完全再生、不完全再生和过度再生的区别及其特点;掌握细胞再生的潜能 和上皮组织、骨骼、纤维组织、血管、肌肉和神经组织再生的特点。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 形成过程以及皮肤和骨骼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毛细血管再生的两种方式(芽生和自生性生长)。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七)炎症 炎症概述:炎症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炎症的原因:致炎因子的分类以及特点。 炎症的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 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变质的概念,形态特征。渗出的概念,渗出的血管反应;液体性和细胞性 渗出物的成分和作用。炎灶内增生的成分以及增生的意义。 炎症介质:炎症介质的概念和种类;细胞源性炎症介质和血浆源性炎症介质的来源和主要作用。 炎性细胞:炎性细胞的种类、作用和浸润特点。 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增生性炎症的区别、类型和病理变化。 炎症的结局:痊愈、迁延不愈和蔓延扩散。 本章重点: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炎症介质,炎性细胞和炎症的类型。 本章难点:变质、渗出和增生的病理学特征,细胞源性炎症介质和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属性和生物学意义。了解炎症的主 要原因、炎症的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掌握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的形式(变质、渗出和增生)和形 态特征。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种类和主要介质(胺类、激肽、PGs和白细胞产物)的来源与作用。 在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时炎性细胞的种类、作用和浸润特点。掌握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增生 性炎症的主要特征、常发部位、表现形式和病理变化。了解炎症的主要结局。 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的主要形态学区别。 习题与作业:完成教材中本章后所列出的思考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八)肿瘤 肿瘤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