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来的,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 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 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 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 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 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 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 (5)为人虚伪。“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胜了,很高兴,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麦黄,一片丰 收景象,因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将士不许糟蹋粮食,有人踏到麦田里就要斩首示众,可是刚刚下完命令, 他自己的马被地里的一只斑鸠飞起来,把马给惊了。然后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麦田,怎么办呢?自己要挥剑自杀, 当然是手下来劝说,丞相你不能自杀啊,你自杀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靠谁啊?还指着你统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说 那怎么办,我把头发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惩罚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时候,就是一把头发解决问题了。 (6)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 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7)梦中杀人。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杀人,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 天夜晩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 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 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 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 2.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 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 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O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 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 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 的刘备是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枭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厚 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 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 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 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 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 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 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 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3.张飞 张飞,刘备义弟,蜀国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 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 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 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张飞重情义,武艺高,谋略上当然不能跟诸葛亮比,但偶 尔也表现得很出色,而且粗中有细!遗憾的是没有战死在沙场,而是被小人所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这样的 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 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4.关羽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关羽在蜀国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为人忠直仁义, 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春秋》,长的一副美髯,人称“美髯 公”。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 的。武艺上,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 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 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封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 6
6 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来的,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 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 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 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 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 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 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 (5)为人虚伪。“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胜了,很高兴,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麦黄,一片丰 收景象,因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将士不许糟蹋粮食,有人踏到麦田里就要斩首示众,可是刚刚下完命令, 他自己的马被地里的一只斑鸠飞起来,把马给惊了。然后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麦田,怎么办呢?自己要挥剑自杀, 当然是手下来劝说,丞相你不能自杀啊,你自杀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靠谁啊?还指着你统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说 那怎么办,我把头发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惩罚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时候,就是一把头发解决问题了。 (6)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 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7)梦中杀人。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杀人,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 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 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 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 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 2.刘 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 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 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 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 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 的刘备是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枭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厚 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 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 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 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 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 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 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 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3.张 飞 张飞,刘备义弟,蜀国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 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 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 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张飞重情义,武艺高,谋略上当然不能跟诸葛亮比,但偶 尔也表现得很出色,而且粗中有细!遗憾的是没有战死在沙场,而是被小人所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这样的 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 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4.关 羽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关羽在蜀国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为人忠直仁义, 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春秋》,长的一副美髯,人称“美髯 公”。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 的。武艺上,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 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 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封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
“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立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 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 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 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 失荆州,最后兵败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遗恨千 5.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 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 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为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硏,他不但熟 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 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 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 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 势。他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 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 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 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 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 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6.周瑜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 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 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 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用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 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 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 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 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 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 7.司马懿 司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司马懿早年仼文学掾,后任主簿,是曹操 帐下谋士之一,但并不出名。后来司马懿协助曹丕代汉,出谋五路伐蜀,开始崭露头角,在曹丕病逝前成为顾命大 臣。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主动请命去防御魏国西部,后因蜀国马谡的反间计一度被废,但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强攻」 魏国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多次败于诸葛亮,于是采用闭门不战的策略防守,直至诸葛亮病逝。曹芳继位 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于是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 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四、三国演义重要的情节及掌故 (一)重要事件: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 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 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 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
7 “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立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 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 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 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 失荆州,最后兵败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遗恨千 古。 5.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 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 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 年),19 岁的诸葛亮与友 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为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 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 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 年),诸葛亮 27 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 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 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 势。他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 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 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 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 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 6 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 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 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 10 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6.周瑜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 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 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 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用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 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 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 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 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 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 7.司马懿 司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司马懿早年任文学掾,后任主簿,是曹操 帐下谋士之一,但并不出名。后来司马懿协助曹丕代汉,出谋五路伐蜀,开始崭露头角,在曹丕病逝前成为顾命大 臣。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主动请命去防御魏国西部,后因蜀国马谡的反间计一度被废,但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强攻, 魏国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多次败于诸葛亮,于是采用闭门不战的策略防守,直至诸葛亮病逝。曹芳继位 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于是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 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四、三国演义重要的情节及掌故 (一)重要事件: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 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 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 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 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 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具本是指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 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3、单骑救主: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 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 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 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水淹七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关羽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 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 平地的水高出地面有一丈多。于禁的军营扎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冲来,把七军的军营全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 士不得不泅水找个高地避水 关羽早就抓住于禁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他趁着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他们先 把主将于禁围住,叫他放下武器投降。于禁被围在一个汉水中的小土堆上,逼得无路可退,就垂头丧气地投降了。 庞德掉在水里,关羽水军赶上去,把他活捉了。 5、草船借箭: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 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 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 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6、火烧连营: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 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 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 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 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7、七擒孟获: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 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 气,其间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心的计策,七擒孟获,孔明都放了他。孟获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 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 对付魏国去了 8、借东风:诸葛亮与周瑜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 兵,反而会烧到自己。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 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为后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9、空城计: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 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 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10、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 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 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第三次拜访才见到诸葛亮。在这一过程中,刘备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诚恳。这 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l1、白帝城托孤: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 报仇,但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 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 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三国上白帝托 孤的故事。 (二)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如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5、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 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 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 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具本是指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 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3、单骑救主: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 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 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 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 50 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4、水淹七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关羽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 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 平地的水高出地面有一丈多。于禁的军营扎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冲来,把七军的军营全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 士不得不泅水找个高地避水。 关羽早就抓住于禁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他趁着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他们先 把主将于禁围住,叫他放下武器投降。于禁被围在一个汉水中的小土堆上,逼得无路可退,就垂头丧气地投降了。 庞德掉在水里,关羽水军赶上去,把他活捉了。 5、草船借箭: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 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 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 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6、火烧连营: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 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 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 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 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7、七擒孟获: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 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 气,其间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心的计策,七擒孟获,孔明都放了他。孟获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 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 对付魏国去了。 8、借东风:诸葛亮与周瑜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 兵,反而会烧到自己。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 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为后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9、空城计: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 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 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10、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 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 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第三次拜访才见到诸葛亮。在这一过程中,刘备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诚恳。这 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11、白帝城托孤: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 报仇,但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 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 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三国上白帝托 孤的故事。 (二)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如: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5、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6、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7、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9、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0、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2、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13、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4、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5、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6、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1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1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21、言过其实(马谡):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2、宝刀未老:(黄忠)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23、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5、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26、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7、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8、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吕蒙)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30、妄自菲薄:(出师表)自己看不起自己。 31、手不释卷:(吕蒙)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32、坚壁清野:(荀彧)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三)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俗语、歇后语。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皱眉头一一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一—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一一化险为夷 曹操诸葛亮一一脾气不一样 诸葛亮三气周瑜一一略使小技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司马懿称诸葛亮为—一天下奇才 曹操吃鸡肋—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一一讳疾忌医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徐庶进曹营 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一一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张飞穿针一一粗中有细 4、与《三国演义》有关的诗词: (1)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 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 6、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7、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9、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0、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2、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13、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4、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5、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6、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1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1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21、言过其实(马谡):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2、宝刀未老:(黄忠)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23、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25、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26、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7、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8、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吕蒙)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30、妄自菲薄:(出师表)自己看不起自己。 31、手不释卷:(吕蒙)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32、坚壁清野:(荀彧) 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三)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俗语、歇后语。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司马懿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4、与《三国演义》有关的诗词: (1)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 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 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5)刘禹锡《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 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6)李商隐的《东阿王》:“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⑦)杜宣的《江陵怀古之二》:“春风吹遍古荆州,西蜀雄关壮两眸。三国英雄茅屋里,纶巾羽扇说千秋。” 五、作品鉴赏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描写 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 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它的 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 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以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为突出。《三国演义》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 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 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 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 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 《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 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 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动中有静,张驰有度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它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或 通过周围环境来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渲染。曹操奷诈,一举一动好象都隐伏着阴谋诡计。张 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那样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借助烘托气氛 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国演义》运用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表现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仅仅通过“声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张飞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龙活现。一喝,曹兵“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 其伞盖”;二喝,曹操“颇有退心”,“后军阵脚移动”;三喝,“喊声未绝”,曹操部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 倒撞于马下”,曹兵“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曹操本人“骤马望西奔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其实, 张飞不过孤身一人“怒目横矛,立马桥上”而已。所有的描写都没有多少细节的精雕细刻,大都依靠粗线条的勾勒, 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态活现,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三国演义》在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来描写,采用对比方式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都有成 功的艺术经验。但是,应该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书中通过尊刘(备)抑曹(操)等 描写,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这主要是由于作者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造成的。作者所描写的那些人物生来就非常 了不起,看不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同当时社会环境及人物切身遭遇的内的联系,一出场就定型化,而且在人物活动中 还包含着不少迷信成分。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三国演义》的思想糟粕,给它的艺术带来了一定的损害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 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 六、模拟测试(一) 下面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当时刘备依附曹操,幸得天雨打雷,刘备找个 借口搪塞过去 B.“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三国演义》的 作者罗贯中写的开篇词
1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 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5)刘禹锡《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 贤。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6)李商隐的《东阿王》:“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7)杜宣的《江陵怀古之二》:“春风吹遍古荆州,西蜀雄关壮两眸。三国英雄茅屋里,纶巾羽扇说千秋。” 五、作品鉴赏: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描写 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 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它的 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 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以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为突出。《三国演义》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 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 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 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 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 《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 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 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动中有静,张驰有度。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它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或 通过周围环境来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渲染。曹操奸诈,一举一动好象都隐伏着阴谋诡计。张 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那样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借助烘托气氛 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国演义》运用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表现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仅仅通过“声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张飞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龙活现。一喝,曹兵“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 其伞盖”;二喝,曹操“颇有退心”,“后军阵脚移动”;三喝,“喊声未绝”,曹操部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 倒撞于马下”,曹兵“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曹操本人“骤马望西奔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其实, 张飞不过孤身一人“怒目横矛,立马桥上”而已。所有的描写都没有多少细节的精雕细刻,大都依靠粗线条的勾勒, 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态活现,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三国演义》在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来描写,采用对比方式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都有成 功的艺术经验。但是,应该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书中通过尊刘(备)抑曹(操)等 描写,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这主要是由于作者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造成的。作者所描写的那些人物生来就非常 了不起,看不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同当时社会环境及人物切身遭遇的内的联系,一出场就定型化,而且在人物活动中 还包含着不少迷信成分。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三国演义》的思想糟粕,给它的艺术带来了一定的损害。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 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 六、模拟测试(一) 1.下面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当时刘备依附曹操,幸得天雨打雷,刘备找个 借口搪塞过去。 B.“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 三国演义 》的 作者罗贯中写的开篇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