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内容及步骤 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 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 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 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 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考查方式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査:一是常 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 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 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后者是高 考考查重点,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 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 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査包括修 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 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 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 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 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 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 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 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二、考查方式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 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 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 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后者是高 考考查重点,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 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 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 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 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 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 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 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 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
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 的方法。 、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 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 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 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 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 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 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 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 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 相关。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 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 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 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 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千戈”代抗日战争,“延安” 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 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 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 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 产党有关。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 “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 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 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
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 的方法。 三、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 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 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 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 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 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 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 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 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 相关。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 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 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 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 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 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 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 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 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 产党有关。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 “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 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 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
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 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 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一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 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 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 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 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 物。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 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 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 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伉 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 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 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 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 《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 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 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 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 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 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
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 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 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 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 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 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 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 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 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 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 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 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 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 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 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 《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 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 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 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 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 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
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 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 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 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 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了)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 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喻,借“厚 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 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 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 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 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 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 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 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 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 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县体的表示抽象的,县有 貪蒼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 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 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 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 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 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 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 的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见教材)
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 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 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 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 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了)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 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喻,借“厚 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 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 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 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 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 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 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 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 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 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 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 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 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 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 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 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 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 的。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见教材)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 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 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 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 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 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 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 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 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 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作 用)。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 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 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 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 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 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 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 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 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 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 的历史潮流。 [例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 2 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 3 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 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 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 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作 用)。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 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 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 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