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难点提示 (1)原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与区别: (2)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学时) 1.教学内容 (1)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2)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3)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2.重、难点提示 (1)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及工业文明的地域扩散: (2)世界主要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与区位转移。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4学时) 1.教学内容 (1)聚落起源与发展: (2)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3)城市化与城市地域结构: (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聚落、城市、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形态的涵义: (2)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动力: (3)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4学时) 1.教学内容 (1)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2)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3)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4)语言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世界主要语言的产生与分布: 23
23 2.重、难点提示 (1)原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与区别; (2)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 学时) 1.教学内容 (1)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2)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3)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2.重、难点提示 (1)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及工业文明的地域扩散; (2)世界主要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与区位转移。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聚落起源与发展; (2)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3)城市化与城市地域结构; (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聚落、城市、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形态的涵义; (2)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动力; (3)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2)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3)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4)语言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世界主要语言的产生与分布;
(2)语言景观。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4学时) 1.教学内容 (1)宗教的产生与世界的主要宗教: (2)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3)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 (4)宗教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主要民族性宗教和世界性宗教的产生、发展、教派及扩散: (2)宗教的社会影响。 第十章旅游地理(2学时) 1.教学内容 (1)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2)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 (3)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4)世界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理: (5)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2.重、难点提示 (1)旅游地域系统的组成要素: (2)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3)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4学时) 1.教学内容 (1)政治与政治地理: (2)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3)国家权力: (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重、难点提示 (1)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24
24 (2)语言景观。 第九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宗教的产生与世界的主要宗教; (2)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3)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 (4)宗教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主要民族性宗教和世界性宗教的产生、发展、教派及扩散; (2)宗教的社会影响。 第十章 旅游地理(2 学时) 1.教学内容 (1)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2)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 (3)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4)世界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理; (5)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2.重、难点提示 (1)旅游地域系统的组成要素; (2)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3)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第十一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4 学时) 1.教学内容 (1)政治与政治地理; (2)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3)国家权力; (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重、难点提示 (1)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2)国界类型及划分方法: (3)西方地缘政治说的主要理论: (4)当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点。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1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2.重、难点提示 (1)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的涵义: (2)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3)区域选择模型。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所面临的问题(1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2)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 (3)全球化与本土化。 2.重、难点提示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涵义及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绪论 2 0 二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 基本理论 2 0 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 0 四 人口、人种和种族 4 0 五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0 六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 0 七 聚落与城市化 4 0 八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4 0 25
25 (2)国界类型及划分方法; (3)西方地缘政治说的主要理论; (4)当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点。 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1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2.重、难点提示 (1)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的涵义; (2)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3)区域选择模型。 第十三章 人文地理所面临的问题(1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2)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 (3)全球化与本土化。 2.重、难点提示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涵义及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绪论 2 0 二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 基本理论 2 0 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 0 四 人口、人种和种族 4 0 五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 0 六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 0 七 聚落与城市化 4 0 八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4 0
九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 0 十 旅游地理 2 0 十一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4 0 十二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1 0 十三 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 1 0 总计 32 0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 2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人文地理学导论》,张小林等编,测绘出版社,1995年: [4]《人口地理学概论》,张善余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城市地理学》,周一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6]《世界政治地理》王国梁编,海洋出版社,1993年: [7]《人文地理学方法》,斯图尔特艾肯特、吉尔·瓦伦丁主编,商务印书馆, 2016年。 26
26 九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4 0 十 旅游地理 2 0 十一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4 0 十二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1 0 十三 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 1 0 总计 32 0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 2.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人文地理学导论》,张小林等编,测绘出版社,1995 年; [4]《人口地理学概论》,张善余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5]《城市地理学》,周一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年; [6]《世界政治地理》王国梁编,海洋出版社,1993 年; [7]《人文地理学方法》,斯图尔特·艾肯特、吉尔·瓦伦丁 主编,商务印书馆, 2016 年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对随机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概率论是根据随 机现象的规律性对随机现象的某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客观 的量化定义,表述其特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数理统计以概率论 为基础,是对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归纳的研究,主要对随机现象统计 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推断分析。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 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简单工程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一)课堂讲授于 本课程属数学基础理论课程,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方法,内容丰 富,并且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教学上该 加强理论知识和数学方法的传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确定 性思维模式进入随机性思维模式,使学生掌握处理随机问题的数学 方法与原理,注意列举概率在各领域成功应用的实例来联系已学过 课程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同学加深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
2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对随机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概率论是根据随 机现象的规律性对随机现象的某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客观 的量化定义,表述其特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数理统计以概率论 为基础,是对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归纳的研究,主要对随机现象统计 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推断分析。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 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简单工程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属数学基础理论课程,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方法,内容丰 富,并且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教学上该 加强理论知识和数学方法的传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确定 性思维模式进入随机性思维模式,使学生掌握处理随机问题的数学 方法与原理,注意列举概率在各领域成功应用的实例来联系已学过 课程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同学加深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