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成因的理解。 (4)主要仪器:地形图、望远镜等 实验项目(五):校园植物的观察(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a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口设计性 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调查校园植物,认识其种类组成。 (4)主要仪器:植物检索表等 实验项目(六):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设计性知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掌握土壤吸湿水测定的基本方法。 (4)主要仪器:铝盒、烘箱、千燥器、天平等 实验项目(七):土壤机械组成测定(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了解土壤机械组成的性质、等级分类; ②掌握分析土壤机械组成的简答方法。 (4)主要仪器:沉降筒、搅拌棒、甲种比重计、土壤筛、温度计等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五 水文 16 4 地貌 14 6 七 植物 8 2 九 土壤 10 18
18 黄土地貌成因的理解。 (4)主要仪器:地形图、望远镜等 实验项目(五): 校园植物的观察(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R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调查校园植物,认识其种类组成。 (4)主要仪器:植物检索表等 实验项目(六): 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R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掌握土壤吸湿水测定的基本方法。 (4)主要仪器:铝盒、烘箱、干燥器、天平等 实验项目(七): 土壤机械组成测定(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R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 了解土壤机械组成的性质、等级分类; ② 掌握分析土壤机械组成的简答方法。 (4)主要仪器:沉降筒、搅拌棒、甲种比重计、土壤筛、温度计等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五 水文 16 4 六 地貌 14 6 七 植物 8 2 九 土壤 10 4
总计 48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成绩构成:实验课程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书目: [山]《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杨士弘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 [4]《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5)《水文学》,黄锡荃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6]《地貌学》,严钦尚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刀《植物地理学》(第四版),武吉华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土壤地理学》(第三版),李天杰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0
19 总计 48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成绩构成:实验课程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 材:《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 年。 参考书目: [1]《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2]《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杨士弘编,科学出版社,2015 年; [4]《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5]《水文学》,黄锡荃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 [6]《地貌学》,严钦尚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年; [7]《植物地理学》(第四版),武吉华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8]《土壤地理学》(第三版),李天杰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设的 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 发展、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为进 一步学习地理科学类各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备 独立思考和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 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 建立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框架体系; 理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 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主要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及主要流派: 20
20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设的 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 发展、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为进 一步学习地理科学类各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备 独立思考和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 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 建立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框架体系; 理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 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主要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及主要流派;
2、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 3、各部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难点 1、不同人文地理要素的产生、分布、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 关系; 2、学生空间意识的拓展与强化: 3、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人文地理学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2.重、难点提示 (1)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2)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2.重、难点提示 (1)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特征及区别: (2)文化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的异同点: 21
21 2、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 3、各部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难点 1、不同人文地理要素的产生、分布、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 关系; 2、学生空间意识的拓展与强化; 3、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人文地理学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2.重、难点提示 (1)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2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2)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2.重、难点提示 (1)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特征及区别; (2)文化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的异同点;
(3)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以及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内涵: (5)不同人地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评析。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一般程序: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重、难点提示 (1)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与方法论: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4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口与发展: (2)人口分布与迁移: (3)人种: (4)民族: (5)民俗与流行文化。 2.重、难点提示 (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 (2)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民族与种族的主要区别以及世界主要民族的地理分布格局: (4)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学时) 1.教学内容 (1)农业的起源: (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22
22 (3)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以及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内涵; (5)不同人地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评析。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2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一般程序;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重、难点提示 (1)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与方法论;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4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口与发展; (2)人口分布与迁移; (3)人种; (4)民族; (5)民俗与流行文化。 2.重、难点提示 (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 (2)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民族与种族的主要区别以及世界主要民族的地理分布格局; (4)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 学时) 1.教学内容 (1)农业的起源; (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