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1]《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4版),郑宝东、王忠英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3年: 参考书目: [1]《线性代数》(第4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线性代数》(第3版),赵树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线性代数》(第2版),居余马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线性代数典型题分析解集》(第2版),徐仲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年; [5]《线性代数复习指导一思路、方法、技巧》,陈文灯、黄先开编,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1998年: [6]《线性代数》(第9版),史蒂文J利昂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3
13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1]《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 4 版),郑宝东、王忠英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3 年; 参考书目: [1]《线性代数》(第 4 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线性代数》(第 3 版),赵树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3]《线性代数》(第 2 版),居余马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4]《线性代数典型题分析解集》(第 2 版),徐仲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线性代数复习指导——思路、方法、技巧》,陈文灯、黄先开编,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1998 年; [6]《线性代数》(第 9 版),史蒂文 J.利昂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年
《自然地理学(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64学时3.5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通过对自然地理要素六大要素(气候、水文、地貌、植 物、动物和土壤等)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讲授,使学生了 解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自然 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利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 地理环境的技能,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各种常见 的自然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机理,初步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工作方法, 为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和特点,熟悉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明确自然地理学研究的 对象和任务,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 而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为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自然地理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并 重,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讲授外,还要求通过实验、专题讨论、观看 教学视频等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先修课程 无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14
14 《自然地理学(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64 学时 3.5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通过对自然地理要素六大要素(气候、水文、地貌、植 物、动物和土壤等)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讲授,使学生了 解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自然 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利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 地理环境的技能,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各种常见 的自然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机理,初步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工作方法, 为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和特点,熟悉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明确自然地理学研究的 对象和任务,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 而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为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自然地理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并 重,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讲授外,还要求通过实验、专题讨论、观看 教学视频等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先修课程 无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六章地貌,因为地貌部分主要内容比 较抽象,学生理解课本知识难度较大,所以,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同时要注重学生 课堂讨论,挖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此外要充分利用实验课程,一方 面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 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且可以根据 需要播放教学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知识和理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五章水文(20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2)河流 (3)湖泊和沼泽 (4)地下水 (5)冰川 (6)海洋 (7)水资源 2.重、难点提示 (1)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2)河流的水情要素 第六章地貌(20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貌的形成因素 (2)流水地貌
15 本课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六章地貌,因为地貌部分主要内容比 较抽象,学生理解课本知识难度较大,所以,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同时要注重学生 课堂讨论,挖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此外要充分利用实验课程,一方 面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 新能力。 2. 教学手段 本课程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且可以根据 需要播放教学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知识和理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五章 水文(20 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2)河流 (3)湖泊和沼泽 (4)地下水 (5)冰川 (6)海洋 (7)水资源 2.重、难点提示 (1)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2)河流的水情要素 第六章 地貌(20 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貌的形成因素 (2)流水地貌
(3)喀斯特(岩溶)地貌 (4)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5)海岸地貌 (6)地貌类型 (7)灾害地貌与防治 2.重、难点提示 (1)地貌的形成因素 (2)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地域分异规律 第七章植物(10学时) 1.教学内容 (1)植物与环境 (2)植物群落 (3)植被类型 (4)植物的分布与区系 (5)植被资源 2.重、难点提示 (1)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2)植物群落的相关概念 第九章土壤(14学时) 1.教学内容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3)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4)土壤资源 2.重、难点提示 (1)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2)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七、实验教学内容 6
16 (3)喀斯特(岩溶)地貌 (4)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5)海岸地貌 (6)地貌类型 (7)灾害地貌与防治 2.重、难点提示 (1)地貌的形成因素 (2)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地域分异规律 第七章 植物(10 学时) 1.教学内容 (1)植物与环境 (2)植物群落 (3)植被类型 (4)植物的分布与区系 (5)植被资源 2.重、难点提示 (1)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2)植物群落的相关概念 第九章 土壤(1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3)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4)土壤资源 2.重、难点提示 (1)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2)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七、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水位历时曲线的绘制(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知设计性知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学习水位历时曲线的绘制,掌握利用水位 历时曲线分析河流水情的方法。 (4)主要仪器:绘图纸、铅笔等 实验项目(二):冰川消融现象及研究方法(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如验证性口 设计性知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我国主要冰川的消融情况,认识冰川 消的主要研究方法。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实验项目(三):河流地貌的观测(3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知设计性知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了解河流地貌的不同形态特征;②加 深对河流地貌成因的理解。 (4)主要仪器:地形图、望远镜等 实验项目(四):黄土地貌的观测(3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知设计性知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了解黄土地貌的形态特征:②加深对 少
17 实验项目(一):水位历时曲线的绘制(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R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学习水位历时曲线的绘制,掌握利用水位 历时曲线分析河流水情的方法。 (4)主要仪器:绘图纸、铅笔等 实验项目(二):冰川消融现象及研究方法(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R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我国主要冰川的消融情况,认识冰川 消的主要研究方法。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实验项目(三):河流地貌的观测(3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R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 了解河流地貌的不同形态特征;② 加 深对河流地貌成因的理解。 (4)主要仪器:地形图、望远镜等 实验项目(四): 黄土地貌的观测(3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R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 了解黄土地貌的形态特征;② 加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