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2006-2007学年(上)期末模拟测试卷 初三语文 班级 学号 姓名 、基础知识及运用(27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横线上。(2分) 一生的时光,该会有多少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我眼mou的份份 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阕阕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累积,渐渐沉din成 一份最凝重、最美丽、最jn永的温馨,任岁月侵sh,心境变迁,永不会漠视,永 远的珍惜。 (《时文选粹》) 2、默写古诗文。(14分) ① 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 ③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扬柳, 和王维《送元二 使安西》中的诗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都予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⑤《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是 一句写男儿当自强的,原句是 ⑥学校文学社举行成语积累竞赛活动,主持人问:“当我们形容一处人迹罕至不受世 俗沾染的美好环境时,常引用的成语是什么?”酷爱古诗文的小文同学应声答道 是陶渊明笔下的 ⑦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如《孟子》中所写的 那样 ⑧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 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⑨天下亭台楼阁,因诗文而闻名的很多,如黄鹤楼、岳阳楼、醉翁亭、滕王阁等。请 任选一座,写出与之相关的连续两句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 古时也称“诗三百
1 通州市 2006-2007 学年(上)期末模拟测试卷 初三语文 新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7 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横线上。(2 分) 一生的时光,该会有多少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我眼 móu 的份份 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阕阕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累积,渐渐沉 diàn 成 一份最凝重、最美丽、最 juàn 永的温馨,任岁月侵 shí,心境变迁,永不会漠视,永 远的珍惜。 (《时文选粹》) 2、默写古诗文。(14 分) ① ,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 ③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扬柳, ”和王维《送元二 使安西》中的诗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⑤《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是 ;一句写男儿当自强的,原句是 。 ⑥学校文学社举行成语积累竞赛活动,主持人问:“当我们形容一处人迹罕至不受世 俗沾染的美好环境时,常引用的成语是什么?”酷爱古诗文的小文同学应声答道: “是陶渊明笔下的 。” ⑦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如《孟子》中所写的 那样,“ , ”。 ⑧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 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 , 。” ⑨天下亭台楼阁,因诗文而闻名的很多,如黄鹤楼、岳阳楼、醉翁亭、滕王阁等。请 任选一座,写出与之相关的连续两句。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 305 篇诗歌, 古时也称“诗三百
B、《捕蛇者说》、《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三篇课文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 家”之列 C、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的作者都是鲁迅,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4、下面是某箱包公司的一条广告词,耐人寻味。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靠增加它的宽度和高度来扩大它的容积。 、下面这篇报道有三个语法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分) ①据新华社报道,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不仅是生产 安全事故,而且派生出环境污染。②国务院工作组11月26日对下一步工作提出4 条 意见后强调,除了依法追究爆炸事故责仼,还要同时依法追究因此造成水环境污染的 法律责任。③这提醒我们,必须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进行法律的考量,对违法者依法 追究,使人们的环境法律意识得到一个实质性的增强。 (《半月谈》2005年第23期90页) (3)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晩,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白雪却嫌春色晩,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情景。(2 分) ②有人说这首诗“作者构思奇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阅读与理解(73分) (一)阅读《生命建筑》,完成7—9题。(共10分) 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岀的。而在 此之前,已有科学家在硏究试验,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 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光纤是光纤传感器的-部分,通过感 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从而反映出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 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 的SMA纤维能像人们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 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能自动调节和控制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
2 B、《捕蛇者说》、《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三篇课文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 家”之列。 C、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的作者都是鲁迅,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4、下面是 某箱 包 公司 的 一条 广 告词 , 耐人 寻 味。 请 写出 你 对 这句 话 的理解。( 2 分 ) 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靠增加它的宽度和高度来扩大它的容积。 5、下面这篇报道有三个语法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 分) ①据新华社报道,11 月 13 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不仅是生产 安全事故,而且派生出环境污染。②国务院工作组 11 月 26 日对下一步工作提出 4 条 意见后强调,除了依法追究爆炸事故责任,还要同时依法追究因此造成水环境污染的 法律责任。③这提醒我们,必须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进行法律的考量,对违法者依法 追究,使人们的环境法律意识得到一个实质性的增强。 (《半月谈》2005 年第 23 期 90 页) (1) (2) (3)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 分)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情景。(2 分) 答: ②有人说这首诗“作者构思奇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2 分) 答: 二、阅读与理解(73 分) (一)阅读《生命建筑》,完成 7—9 题。(共 10 分) 生命建筑概念是 1994 年底来自 15 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 此之前,已有科学家在研究试验,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 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光纤是光纤传感器的一部分,通过感 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从而反映出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 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 的 SMA 纤维能像人们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 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能自动调节和控制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
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而不致于乱成一团。于是,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 种计算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称为人工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 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或是由神经网络处理,或是送往远端的中央处理器处 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等。 同样,由于地震和风暴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振动,从而使其崩塌而被摧毁,因此 生命建筑应在灾害发生时能自我保护。于是,日本发展了智能化的主动质量阻尼技术, 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内的阻尼物(如流体 箱)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振动。美国则硏究地 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 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康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 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 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 造福人类 7、据文章内容,请给“生命建筑”下一个定义。(3分) 8、文章第二段“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中“大脑”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请用 文中句子回答。(3分) 9、“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使建筑具有生命已不再是人类的梦想。读完全文,你还 想到什么仿生技术?请列举一例,并用作比较的方式作简要说明。(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共16分) 教育应该让最穷的孩子也有尊严 王冲 我所访问的儿童福利院名叫至诚学园,隶属东京都。我们一行4人去访问的那天 是9月9日 接待我们的是校长高桥利一,他的父母拿所有财产办了这个机构,他继承了这份 事业。高桥介绍说学园资金来源是国家、地方、个人共同负担其中国家拔款54% 东京都地方政府拔款29.1%,其他便是自筹资金。学园收养了76个孩子,其中孤 儿不到10%,多数情况是父母由于酗酒、有精神疾病等原因无法正常抚养孩子。 在日本这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我们见到的是无法亨受父母之爱的孩子,不能断 定他们是最穷的,但算作“贫困生”应该不过分。 然而,这些孩子的状态令人惊讶 他们住的房子是一套大的单元房,两个人一间屋,里面有厨房、卫生间。当校长
3 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而不致于乱成一团。于是,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 一种计算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称为人工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 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或是由神经网络处理,或是送往远端的中央处理器处 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等。 同样,由于地震和风暴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振动,从而使其崩塌而被摧毁,因此 生命建筑应在灾害发生时能自我保护。于是,日本发展了智能化的主动质量阻尼技术, 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内的阻尼物(如流体 箱)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振动。美国则研究地 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 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康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 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 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 造福人类。 7、 据文章内容,请给“生命建筑”下一个定义。(3 分) 8、文章第二段“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中“大脑”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请用 文中句子回答。(3 分) 9、“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使建筑具有生命已不再是人类的梦想。读完全文,你还 想到什么仿生技术?请列举一例,并用作比较的方式作简要说明。(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0—13 题。(共 16 分) 教育应该让最穷的孩子也有尊严 王冲 我所访问的儿童福利院名叫至诚学园,隶属东京都。我们一行 4 人去访问的那天 是 9 月 9 日。 接待我们的是校长高桥利一,他的父母拿所有财产办了这个机构,他继承了这份 事业。高桥介绍说,学园资金来源是国家、地方、个人共同负担,其中国家拨款 55.4%, 东京都地方政府拨款 29.1%,其他便是自筹资金。学园收养了 76 个孩子,其中孤 儿不到 10%,多数情况是父母由于酗酒、有精神疾病等原因无法正常抚养孩子。 在日本这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我们见到的是无法享受父母之爱的孩子,不能断 定他们是最穷的,但算作“贫困生 ...”应该不过分。 然而,这些孩子的状态令人惊讶。 他们住的房子是一套大的单元房,两个人一间屋,里面有厨房、卫生间。当校长
带着陌生人走进来时,一个调皮的孩子做起了鬼脸,看到我的相机马上跑开了。就在 校长介绍情况时,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抱着校长的大腿叽里呱啦一通日语,校长歉 意地冲我们笑了笑,没有斥责这个孩子,当我们试着和他打招呼时,小孩子红着脸跑 开了。过了一会儿,他一个人斜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起了小人书 另一间屋子里,一位“男家长”在陪两个小女孩画画,看到我们的相机,无论“男 家长”怎么劝说她们也不肯看镜头。后来聊天时发现,这位“男家长”是庆应大学政 治系的毕业生,毕业时曾经在这个学园实习,后来在企业工作了几年后,对此地无法 忘怀,于是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来到这里。 学园是他们的家,他们不必惧怕“家长”,不必仰视他们的校长,他们从心底里 发出的快乐和童真的眼神让我震撼 高桥利告诉我们,日本1947年就颁布了《儿童福利法》,只要是孤儿,不问 国籍,全部由政府收养,保证完成高中教育。那个时候,二战结束刚刚两年,日本处 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许多家庭连维持生计都困难,许多孩子只能赤着脚去学堂。再 往前推,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时就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有的地方官因为无法完成 义务教育的任务而剖腹自杀。 —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你如何去跟她竞争?即使全力以赴在今天取得优 势,那么,明天呢? 我们和群不到10岁的孩子们玩起来。其中一个孩子说:“他的理想是长大了开 个面包店,如果朋友来了不能免费,但可以给予优惠,一个面包500元,我5元卖 给朋友,不,一元就可以了 真实的、有尊严的生存,真实、可以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日本的“贫 (《教师博览》2005年12期) 10、文中第四节和最后一节的“贫困生”的含义是否相同?请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 (4分) 第四节的“贫困生”指 最后一节的“贫困生”指 11、文章结尾说:“真实的、有尊严的生存,真实、可以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我所看 到的日本的‘贫困生。”从文中找出这些“贫困生”“真实的、有尊严的生存”的 两个例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作概括说明。(4分) (1) (2) 12、作者在文章中说:“一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你如何去跟她竞争?即使全力 以赴在今天取得优势,那么,明天呢?″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4分)
4 带着陌生人走进来时,一个调皮的孩子做起了鬼脸,看到我的相机马上跑开了。就在 校长介绍情况时,一个 10 岁左右的男孩抱着校长的大腿叽里呱啦一通日语,校长歉 意地冲我们笑了笑,没有斥责这个孩子,当我们试着和他打招呼时,小孩子红着脸跑 开了。过了一会儿,他一个人斜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起了小人书。 另一间屋子里,一位“男家长”在陪两个小女孩画画,看到我们的相机,无论“男 家长”怎么劝说她们也不肯看镜头。后来聊天时发现,这位“男家长”是庆应大学政 治系的毕业生,毕业时曾经在这个学园实习,后来在企业工作了几年后,对此地无法 忘怀,于是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来到这里。 学园是他们的家,他们不必惧怕“家长”,不必仰视他们的校长,他们从心底里 发出的快乐和童真的眼神让我震撼。 高桥利一告诉我们,日本 1947 年就颁布了《儿童福利法》,只要是孤儿,不问 国籍,全部由政府收养,保证完成高中教育。那个时候,二战结束刚刚两年,日本处 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许多家庭连维持生计都困难,许多孩子只能赤着脚去学堂。再 往前推,日本在 1868 年明治维新时就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有的地方官因为无法完成 义务教育的任务而剖腹自杀。 一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你如何去跟她竞争?即使全力以赴在今天取得优 势,那么,明天呢? 我们和一群不到 10 岁的孩子们玩起来。其中一个孩子说:“他的理想是长大了开 个面包店,如果朋友来了不能免费,但可以给予优惠,一个面包 500 元,我 5 元卖 给朋友,不,一元就可以了!” 真实的、有尊严的生存,真实、可以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日本的“贫. 困生..”。 (《教师博览》2005 年 12 期) 10、文中第四节和最后一节的“贫困生 ...”的含义是否相同?请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 (4 分) 第四节的“贫困生 ...”指 最后一节的“贫困生 ...”指 11、文章结尾说:“真实的、有尊严的生存,真实、可以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我所看 到的日本的‘贫困生 ...’。”从文中找出这些“贫困生” “真实的、有尊严的生存”的 两个例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作概括说明。(4 分) (1) (2) 12、作者在文章中说:“一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你如何去跟她竞争?即使全力 以赴在今天取得优势,那么,明天呢?”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4 分)
13、读完上文,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请你向教育部长提一条建议。(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共14分) 人生的隧道 尤今 记得非常非常清楚,那一天早上,在印度的新德里,我闲闲地翻阅新当天的报纸 一则不算瞩目但感觉上惊心动魄的新闫忽然紧紧地攫住了我的目光。新闻的内容是 有一名印度人,受不了极端贫穷的折磨,躺在火车轨道旁边,将-条手臂僵直地搁在 轨道上,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硬生生地将他的手臂辗断,借此增加日后行乞的“价码”。 读毕,冷汗涔涔而下。 为了饱腹而进行残酷至极的自我戮害,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不堪呵!① 最近,我看到新加坡连二接三地有人跳地铁轨道自杀,唏嘘慨叹之余,不禁回想 起在印度读及的那则新闻,比较之下,蓦然发现:在轨道上自断手臂者,不管有多少 令人非议的地方,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他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的心态,的确显示 了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坚强 过去,在一所中学教书时,我曾经碰上两宗学生自杀的惨事。年轻的生命无声殒 落固然叫人扼然叹息,然而,更令人心碎的,是学生父母整颗心被撕裂而鲜血直淌的 痛苦。看到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孩子在转瞬间灰飞烟灭,那种锥心蚀骨的痛,是终生难 释的。 我曾经几次到日本旅行,坐长途火车常常得经过很长很窄的地铁隧道。有些隧道 丁点儿亮光也没有,让人在恍惚间产生了一种恐怖的错觉,以为自己不慎掉进了 死亡幽谷”,那种比死还要绝望的黑,好似要无休止地延伸到一个长长的、没有尽 头的地方,这种错觉着实令人不寒而栗。可是,不管隧道有多深、多长、多黑,火车 迟早会来到隧道的出口,然后,一圈囻圆的、灿烂的亮光,就静静地伫立在出口处。 我从来,从来就不曾碰过没有出口的隧道。② 人生,也是一样的。所有的伤痛、挫折、失意、失败,都只是“黑暗隧道”的 部分,咬紧牙关,忍、忍忍忍忍忍,忍着忍着,然后,你便会豁然发现:一切的苦 难,犹如落进泥土里的雨一样不留痕迹。抬头望天,啊,一片蔚蓝。③ 14、本文的标题“人生的隧道”是什么意思?(3分) 15、作者认为,自断手臂者“显示了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坚强”’你怎样理解这句 话的意思?(3分) 16、联系语境,品读文中的三个划线句,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态度?(4 分)
5 13、读完上文,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请你向教育部长提一条建议。(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7 题。(共 14 分) 人生的隧道 尤今 记得非常非常清楚,那一天早上,在印度的新德里,我闲闲地翻阅新当天的报纸。 一则不算瞩目但感觉上惊心动魄的新闻忽然紧紧地攫住了我的目光。 新闻的内容是: 有一名印度人,受不了极端贫穷的折磨,躺在火车轨道旁边,将一条手臂僵直地搁在 轨道上,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硬生生地将他的手臂辗断,借此增加日后行乞的“价码”。 读毕,冷汗涔涔而下。 为了饱腹而进行残酷至极的自我戮害,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不堪呵! ① 最近,我看到新加坡连二接三地有人跳地铁轨道自杀,唏嘘慨叹之余,不禁回想 起在印度读及的那则新闻,比较之下,蓦然发现:在轨道上自断手臂者,不管有多少 令人非议的地方,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他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的心态,的确显示 了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坚强”。 过去,在一所中学教书时,我曾经碰上两宗学生自杀的惨事。年轻的生命无声殒 落固然叫人扼然叹息,然而,更令人心碎的,是学生父母整颗心被撕裂而鲜血直淌的 痛苦。看到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孩子在转瞬间灰飞烟灭,那种锥心蚀骨的痛,是终生难 释的。 我曾经几次到日本旅行,坐长途火车常常得经过很长很窄的地铁隧道。有些隧道, 一丁点儿亮光也没有,让人在恍惚间产生了一种恐怖的错觉,以为自己不慎掉进了 “死亡幽谷”,那种比死还要绝望的黑,好似要无休止地延伸到一个长长的、没有尽 头的地方,这种错觉着实令人不寒而栗。可是,不管隧道有多深、多长、多黑,火车 迟早会来到隧道的出口,然后,一圈圆圆的、灿烂的亮光,就静静地伫立在出口处。 我从来,从来就不曾碰过没有出口的隧道。 ② 人生,也是一样的。所有的伤痛、挫折、失意、失败,都只是“黑暗隧道”的一 部分,咬紧牙关,忍、忍忍、忍忍忍,忍着忍着,然后,你便会豁然发现:一切的苦 难,犹如落进泥土里的雨一样不留痕迹。抬头望天,啊,一片蔚蓝。 ③ 14、本文的标题“人生的隧道”是什么意思?(3 分) 15、作者认为,自断手臂者“显示了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坚强’”,你怎样理解这句 话的意思?(3 分) 16、联系语境,品读文中的三个划线句,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态度?(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