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宝安区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 2009.9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主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 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把考生号中相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岀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做答。漏 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漂泊/剽窃畸形/绮丽歼灭/纤夫 B.散漫/蔓延气概/慷慨舞弊/遮蔽 切磋/切实抒怀/枢纽跌宕/荡涤 D.横幅/横祸泾渭/喟叹苍茫/怆然 2.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李永同学发言:有的同学对作文修改不以为意,我却认为作文修改很重要。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不 能置之度外,必须逐一地找出来改正,语句不通的地方也要修改,至少要达到文丛字顺的水平,使修改后 的作文面目一新,这样作文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A.不以为意 B.置之度外 C.文从字顺 D.面目一新 3.下项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欧盟23日发表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 B.市房地产业协会受市国土房产局委托开发了改版的“房地产诚信公示系统”,分为“网络公示子系 统”和“系统数据维护子系统”两部分 C.面对这把战国时期的青铜扁酒壶,在场专家没有一个估得出参考价,这真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无价之 D.随着求职竞争的加剧,招聘企业不仅注重学历、文凭等硬指标,也日益看 重求职者的工作热情、责任心与沟通能力等“软指标” 4.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5日表示, ,要求印尼政府尽快释放中方渔民和渔船 (2)语言的丰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丰富多彩的反映。 ,很难写出生动活泼、严密 周到的文章来的。因此,不从训练自己的思想着手来加强辞章修养,将很难有大的效果
- 1 -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宝安区高三调研考试 语 文 2009.9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 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 2B 铅笔把考生号中相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做答。漏 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漂.泊/剽.窃 畸.形/绮.丽 歼.灭/纤.夫 B.散漫./蔓.延 气概./慷慨. 舞弊./遮蔽. C.切.磋/切.实 抒.怀/枢.纽 跌宕./荡.涤 D.横.幅/横.祸 泾渭./喟.叹 苍.茫/怆.然 2.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李永同学发言:有的同学对作文修改不以为意,我却认为作文修改很重要。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不 能置之度外,必须逐一地找出来改正,语句不通的地方也要修改,至少要达到文从字顺的水平,使修改后 的作文面目一新,这样作文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A.不以为意 B.置之度外 C.文从字顺 D.面目一新 3.下项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欧盟 23 日发表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 B.市房地产业协会受市国土房产局委托开发了改版的“房地产诚信公示系统”,分为“网络公示子系 统”和“系统数据维护子系统”两部分。 C.面对这把战国时期的青铜扁酒壶,在场专家没有一个估得出参考价,这真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无价之 宝。 D.随着求职竞争的加剧,招聘企业不仅注重学历、文凭等硬指标,也日益看 重求职者的工作热情、责任心与沟通能力等“软指标”。 4.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 25 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印尼政府尽快释放中方渔民和渔船。 (2)语言的丰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丰富多彩的反映。_______________,很难写出生动活泼、严密 周到的文章来的。因此,不从训练自己的思想着手来加强辞章修养,将很难有大的效果
(3)温家宝表示,当前中德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进展顺利。双方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两 国关系, 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①中方对印尼有关当局抓扣中国渔船事件表示强烈不满 ②印尼有关当局抓扣中国渔船事件引起中方的强烈不满 ③一个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人 ④一个粗枝大叶、思想僵化的人 ⑤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沟通和协作 ⑥加强沟通和协作,保持高层交往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本大题为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 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 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立养土纲条。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 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日:“是无挠我者。 真德秀称其气平论正,有忧爱之诚心。改知尤溪县。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 “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革 预借,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 督府横取秋苗①,建昌为米五干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 命。鹿卿日:“国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 岁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干以予贫民,劝 居民收字遗孩,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宴集不用乐。 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 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罢,以鹿卿兼领太平,仍暂提举茶盐事。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 风雨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三》) 注解:①秋苗: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也称秋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进争师宗之 效法 B.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困苦 C.达冤抑,邑以大治 治理 D.躬自钩考,尽得其实,其中的实情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以文学名于乡 ②国计反屈于初 B.①由是理义之学复明 ②有忧爱之诚心 C.①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 ②鹿卿入白其母 D.①鹿卿抚恤,无逋租者 ②首罢科敛之无名者 7.下列选项中,表现徐鹿卿“有忧爱之诚心”的一组是(3分) ①立养士纲条 ②鹿卿抚恤,无逋租者 ③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 ④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
- 2 - (3)温家宝表示,当前中德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进展顺利。双方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两 国关系,__________________,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①中方对印尼有关当局抓扣中国渔船事件表示强烈不满 ②印尼有关当局抓扣中国渔船事件引起中方的强烈不满 ③一个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人 ④一个粗枝大叶、思想僵化的人 ⑤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沟通和协作 ⑥加强沟通和协作,保持高层交往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二、本大题为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 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 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立养士纲条。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 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曰:“是无挠我者。” 真德秀称其气平论正,有忧爱之.诚心。改知尤溪县。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 “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革 预借,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 督府横取秋苗①,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 命①。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 岁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劝 居民收字遗孩,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宴集不用乐。 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 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罢,以鹿卿兼领太平,仍暂提举茶盐事。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 风雨。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三》) 注解:①秋苗: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也称秋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进争师.宗之 效法 B.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 困苦 C.达冤抑,邑以大治. 治理 D.躬自钩考,尽得其实.., 其中的实情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①以文学名于.乡 ②国计反屈于.初 B.①由是理义之.学复明 ②有忧爱之.诚心 C.①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 ②鹿卿入白其.母 D.①鹿卿抚恤,无逋租者. ②首罢科敛之无名者. 7.下列选项中,表现徐鹿卿“有忧爱之诚心”的一组是(3 分) ①立养士纲条 ②鹿卿抚恤,无逋租者 ③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 ④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
⑤居家孝友,喜怒不形 ⑥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鹿卿博通经史,名扬乡里。在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他尊重士人,重视教 化,使强盗也受到了感化而改邪归正 B.徐鹿卿对母亲十分孝顺。被任命为南安县令时,他以不便供养母亲而推辞, 经过德秀劝说,他征得母亲同意,才去南安上任 C.徐鹿卿爱民如子,不畏强势。督府要向建昌强行征收五千斛米粮的秋税,他为民请命,宁愿丢 官也不交粮,最终被免职 D.徐鹿卿清正廉洁,厉行节约,平时不贪钱财,不办宴集。査办岳珂案,他明 察秋毫,禀公办事,得到皇上的肯定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5分) ②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4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干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第二联中,哪两个字最能反映出雨势之大?请简要分析。(4分) (2)通观全诗,这场雨为何令诗人欣喜?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4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李白《蜀道难》) (4)荡胸生层云, 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 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 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 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 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 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 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
- 3 - ⑤居家孝友,喜怒不形 ⑥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鹿卿博通经史,名扬乡里。在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他尊重士人,重视教 化,使强盗也受到了感化而改邪归正。 B.徐鹿卿对母亲十分孝顺。被任命为南安县令时,他以不便供养母亲而推辞, 经过德秀劝说,他征得母亲同意,才去南安上任。 C.徐鹿卿爱民如子,不畏强势。督府要向建昌强行征收五千斛米粮的秋税,他为民请命,宁愿丢 官也不交粮,最终被免职。 D.徐鹿卿清正廉洁,厉行节约,平时不贪钱财,不办宴集。查办岳珂案,他明 察秋毫,禀公办事,得到皇上的肯定。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 分) ①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5 分) ②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4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第二联中,哪两个字最能反映出雨势之大?请简要分析。(4 分) (2)通观全诗,这场雨为何令诗人欣喜?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4 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前 3 题计分)(6 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2)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李白《蜀道难》) (4)荡胸生层云,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 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 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 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 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 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 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
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 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无文,味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 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 “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 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 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ˆ。他 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 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 “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増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 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凊水去调剂凊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种音调,谁还能 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 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 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 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 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 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3.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 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 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 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14.“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15.“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
- 4 - 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 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 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 “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 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 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 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 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 “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 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 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 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 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 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 年第 1 期)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 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 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 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3.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 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1990 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 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 6 月 17 日 13 时 30 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 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 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14.“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 分) 15.“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 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 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莫扎特的微笑 余泽民 在奥地利,如果你跟孩子们提“莫扎特”,他们的反应肯定是口水分泌。自从甜点师保尔·弗斯特于 1890年创出了“莫扎特牌巧克力”,奥地利人身上便建立了民族性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恐怕,世界上 至今找不出第二个名字,能够统治如此庞大的甜蜜帝国。 与巧克力球一样,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也具有同样华贵、甜蜜的名牌品质:彩色的楼阁,琳琅的窄 巷,喷泉,雕塑,音乐,油彩,各式各样印着莫扎特头像的水杯、文化衫、钥匙坠和烟灰缸,就连卫生纸 都有“莫扎特牌” 在萨尔斯堡,莫扎特写下了许多阳光灿烂的作品,有不少被被列为音乐治疗的“处方曲”。伍迪·艾 伦甚至说:“世界上能为之活着的美好事物没有几样,其中包括《尤皮特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想必 是莫扎特音乐的温柔感动了这位电影哲人。 今天的萨尔斯堡以莫扎特为荣,而当年的莫扎特-生都渴望逃离它。“我恨萨尔斯堡!″从不在音乐 中抱怨的莫扎特在日记中写道。 你爱我吗?′他毎天都问我十几遍。”莫扎特的姐姐回忆说,“哪怕我开玩笑地说个不′,他 眼里都会充满泪水。”后来,在歌剧《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里,莫扎特问过同样的问题。莫扎特的 天性敏感而浪漫,可他的爱情并不浪漫。22岁时,他迷上了18岁的奥洛莤娅,但是神童的天赋不足以成 为女孩演员梦的阶梯。结果,务实的奥洛茜娅嫁给了维也纳皇家剧院的第-个哈姆雷特—兰卡,为莫扎 特留下了不愈的创痛 你爱我吗?″莫扎特也问父亲。莱欧普尔德虽然很爱儿子,但是将父爱变成了鞭子与枷锁,以分秒 计算的担心、警告、命令和安排,他既是儿子的守护神,也是统治者。1781年,25岁的莫扎特在信中反 叛:“亲爱的父亲,您的唯一愿望就是毁掉我,让我去实现您不切实际的计划。在您的信里,我居然辨认 不出自己父亲的影子……突然梦醒,发现我根本不需要您!可以这么说,莫扎特的悲剧之一是他对父亲 意志的屈从 你爱我吗?”莫扎特在心里问过所有的人,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冷酷的现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爱 他,哪怕他有再多的天赋;许多人之所以不喜欢他,恰恰因为他有天赋。尽管莫扎特5岁就被招进美泉宫 为泰丽西娅女皇演奏,但他的“上司”——萨尔斯堡的科洛莱多大主教并不喜欢他,不仅讥讽他是“乞丐 废物”,甚至上书女皇:“我不认为陛下需要这样一个无用之徒,不要封他任何能证明他曾服侍过陛下 的头衔,否则将辱没宫廷乐师的名声。″科洛莱多大主教不仅禁止他举办音乐会,甚至严禁他离开萨尔斯 “我再也不能忍受了!心灵使人高尚,尽管我不是伯爵,但我要比伯爵更正直。”在长久的屈辱之后, 莫扎特终于辞去了“乐长″的宠职,与宫廷决裂,并向劝他回心转意的父亲宣布:“我的幸福现在才开始! 1791年,35岁的莫扎特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灵车后只跟着音乐家的爱犬
- 5 -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 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 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莫扎特的微笑 余泽民 在奥地利,如果你跟孩子们提“莫扎特”,他们的反应肯定是口水分泌。自从甜点师保尔•弗斯特于 1890 年创出了“莫扎特牌巧克力”,奥地利人身上便建立了民族性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恐怕,世界上 至今找不出第二个名字,能够统治如此庞大的甜蜜帝国。 与巧克力球一样,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也具有同样华贵、甜蜜的名牌品质:彩色的楼阁,琳琅的窄 巷,喷泉,雕塑,音乐,油彩,各式各样印着莫扎特头像的水杯、文化衫、钥匙坠和烟灰缸,就连卫生纸 都有“莫扎特牌”。 在萨尔斯堡,莫扎特写下了许多阳光灿烂的作品,有不少被被列为音乐治疗的“处方曲”。伍迪•艾 伦甚至说:“世界上能为之活着的美好事物没有几样,其中包括《尤皮特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想必 是莫扎特音乐的温柔感动了这位电影哲人。 今天的萨尔斯堡以莫扎特为荣,而当年的莫扎特一生都渴望逃离它。“我恨萨尔斯堡!”从不在音乐 中抱怨的莫扎特在日记中写道。 “‘你爱我吗?’他每天都问我十几遍。”莫扎特的姐姐回忆说,“哪怕我开玩笑地说个‘不’,他 眼里都会充满泪水。”后来,在歌剧《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里,莫扎特问过同样的问题。莫扎特的 天性敏感而浪漫,可他的爱情并不浪漫。22 岁时,他迷上了 18 岁的奥洛茜娅,但是神童的天赋不足以成 为女孩演员梦的阶梯。结果,务实的奥洛茜娅嫁给了维也纳皇家剧院的第一个哈姆雷特——兰卡,为莫扎 特留下了不愈的创痛。 “你爱我吗?”莫扎特也问父亲。莱欧普尔德虽然很爱儿子,但是将父爱变成了鞭子与枷锁,以分秒 计算的担心、警告、命令和安排,他既是儿子的守护神,也是统治者。1781 年,25 岁的莫扎特在信中反 叛:“亲爱的父亲,您的唯一愿望就是毁掉我,让我去实现您不切实际的计划。在您的信里,我居然辨认 不出自己父亲的影子……突然梦醒,发现我根本不需要您!”可以这么说,莫扎特的悲剧之一是他对父亲 意志的屈从。 “你爱我吗?”莫扎特在心里问过所有的人,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冷酷的现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爱 他,哪怕他有再多的天赋;许多人之所以不喜欢他,恰恰因为他有天赋。尽管莫扎特 5 岁就被招进美泉宫 为泰丽西娅女皇演奏,但他的“上司”——萨尔斯堡的科洛莱多大主教并不喜欢他,不仅讥讽他是“乞丐”、 “废物”,甚至上书女皇:“我不认为陛下需要这样一个无用之徒,不要封他任何能证明他曾服侍过陛下 的头衔,否则将辱没宫廷乐师的名声。”科洛莱多大主教不仅禁止他举办音乐会,甚至严禁他离开萨尔斯 堡。 “我再也不能忍受了!心灵使人高尚,尽管我不是伯爵,但我要比伯爵更正直。”在长久的屈辱之后, 莫扎特终于辞去了“乐长”的宠职,与宫廷决裂,并向劝他回心转意的父亲宣布:“我的幸福现在才开始!” 1791 年,35 岁的莫扎特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灵车后只跟着音乐家的爱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