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第动
日本园林艺术
陆地上无法欣赏到的景 有音乐的伴奏,吟诗作歌或举行酒宴等活动。不 色,为了在自己花园中 过这只是一种规范的描述,因地形的变化,湖的 抽再现这种景色,多采用 形状、建筑的配置等都之自由地变化。 这种挖湖的方式来追求 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建筑,不管是住宅还 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到 是寺庙等大都面向南而建造,背后有山作依靠, 了平安时代(784年 并被视为最理想的布局方式。正因为如此,庭园 1185年)作为一种住宅 建筑都是面向正南而建造。在其北部或者东北部 形式,发展成为寝殿式 设有流水,水流从对屋间穿过流入南面的湖中。 庭园。一般寝殿的南侧 湖中的水一般是采用从东部流进、西部流出的手 是大面积的花园。被称 北对 法。湖岸作成自然曲折的形状,并且点置着大小 为“寝殿”的建筑一般 不一的庭石,其间种植着野生的花草和灌木,表 多放在庭园的中央,坐 现自然界的景色。在湖周围的山、岛上到处可看 南朝北。其左右或者是 到自然式的石组和种植,还有叠水,小溪等,均 ▲寝殿式庭因 后方的附属建筑被称为“对屋”。寝殿是一家之主 是追求创造和再现一种自然景色的情趣。 的寝室,对屋是供家族中其它成员使用的寝室。 作为佛教寺院庭园的“净土庭园”也是这个 寝殿的南方是主要庭园,有用石子铺设的园路 时期出现的。因为是直接把佛教净土曼陀罗中描 再往南是人工挖的湖和用挖湖的土堆成的山 写的庭园建造在佛寺的境内,所以从南门进入后 般在湖中设置中岛,并用小桥进行连接。另外,从 首先有一个很大的湖。湖的中央有岛并用桥与对 对屋通过回廊可以到达南侧的湖岸,在那里有被 岸相连,通过桥可以到达本堂。在湖中种植着莲 称为“泉殿或“钓殿”的庭园建筑,其建筑形 花。净土曼陀罗主要是表现佛教的极乐净土,而 式多为一半伸出水面,作为夏季纳凉或是钓鱼 莲花又是极乐净土的象征,所以在净土庭园中一 欣赏庭园景色的场所。人们在湖中荡漾着小舟 定种植着莲花
平安时代,作为宅院形式的寝殿 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其偶 然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面积较大 的水面。 第2时期:镰仓、室町时代 (1185年~1573年) 这时的寝殿式庭园,建筑渐渐地 与武士家的生活不相适应,取而代之 ▲净土庭园 的是更加简单、素朴的武家式造庭的手法。发展 到室时代(1373年-1573年),又演变成书院 式住宅样式,这是日本近代住宅建筑的萌芽,其 最终源于镰仓时代(1185年-1373年)的武家样 式,庭园也是一样,在镰仓时代的初期,可以看 到受寝殿式庭园的影响,多为较大面积的水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面也渐渐地变小,出现 了建筑之间的内庭,湖的形状也变得更加复杂 人们可以沿湖欣赏四周的景色,又可以从某个建 筑中眺望远方的景色。与寝殿式庭园相比,镰仓 时代的庭园在规模上要小一些,多是在狭小的内 庭中创造一种变化丰富的庭园空间。 随后,禅宗思想从中国传入,武家很多是皈
依于禅宗的,为此,禅宗寺院被十分广泛地建造。 当时的禅僧追求一种高尚的教养境界,而在衣食 方面却十分简朴,庭园中有与北宗画中相同的石 组、白砂铺地等在以前很少见到的一种山水式庭 园,其中立石表现着群山,石间有叠水和小溪,并 流过山谷间汇入大海这样一种情景的描写。也有 通过一片白砂来表现宽广的大海,其间散置着几 处石组来反映海岛等象征的表现。这些作品的共 同特点在于每位观赏到此景的人,都可以有自己 的感想、体验和理解。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就 是这种庭园的代表作品 因为这些庭园中不用水来表现山水的状态, 而被称为“枯山水”。枯山水从平安时代就已出 现,但是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引入了北宗画的手法, 以禅宗的自然观为基调,是一种象征性十分丰富 ↓大仙院庭园
的庭园形式。如果拿大仙院和龙安寺进行比较 前者非常具象,后者则十分抽象,同样被称之为 枯山水”,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说 从大仙院到龙安寺是一种飞跃,但是龙安寺是采 用当时从中国传入的盆石的手法,综合了北宗画 的构想而完成的作品。 三宝院庭园 第3时期:桃山、江户时代 (1573年~1867年) 桃山时代,秀吉统一了全国,在伏见、桃山 营建了城堡,这些城堡在京都十分豪华。为了与 其相协调,庭园也都采用体量较大的庭石和有颜 色的石组,作法十分豪放。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 江户时代的初期,京都的三宝院、桂离宫、二条 城庭园等都是这个时期营建的代表性名园 与此同时,茶道出现于室时代的中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