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 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 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 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 并指导书写)
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 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 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 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 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 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 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 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 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 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 后看到了什么? 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3)如:连绵起 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 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板书:夕阳)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 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课件出示4: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 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 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 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 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 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 2)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 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 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 3)如:连绵起 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 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 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 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板书:夕阳)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 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 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课件出示 4: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 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 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 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 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 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 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 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 1.3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黄河入海流。 (2)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课件出示6):出示文中 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诗人登楼图7)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 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 远) ③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
(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 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 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 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 5464 公 里, 流域面积 75 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574 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 79 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 35 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 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 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 1500 米,一 般为 500 米,较窄处只有 300 米,水深一般为 2.5 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 1.2~ 1.3 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黄河入海流。 (2)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 (课件出示 6):出示文中 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诗人登楼图 7)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 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书:站得高 看得 远) ③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
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 谁? 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 “层”是“尸”加“云”。 2.教师指导书写。 “楼”的“木”的捺变成点,和“依”一样,都是左右结构,但是左窄右 宽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群山黄河夕阳依尽 站得高看得远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读读背背,把学到的古诗背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3.把本课学到的生字每个写四个。 答案: 1.略。 2.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 丽!滔滔的黄河水奔向大海。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髙的一层楼 3.略
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 谁? 1.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 “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 “层”是“尸”加“云”。 2.教师指导书写。 “楼”的“木”的捺变成点,和“依”一样,都是左右结构,但是左窄右 宽。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群山 黄河 夕阳 依 尽 站得高 看得远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读读背背,把学到的古诗背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3.把本课学到的生字每个写四个。 答案: 1.略。 2.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 丽!滔滔的黄河水奔向大海。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 蕴。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正确读诗 (课件出示8:庐山风光图)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清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 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想读读这 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吗?(板书:《望庐山瀑布》) 生:想!(学生翻书,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日照香炉生紫烟”。 1.引导: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9:香炉峰图):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是什么地方?(香炉峰)你还看到了香炉峰上有什么?(板书:香炉峰) 我们还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的晨雾变成了紫色,袅袅浮游,非常动 人 2.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能说说你的体会吗?(板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 蕴。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正确读诗 (课件出示 8:庐山风光图)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清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 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1300 多年前,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想读读这 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吗?(板书:《望庐山瀑布》) 生:想!(学生翻书,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日照香炉生紫烟”。 1.引导: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 9:香炉峰图):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是什么地方?(香炉峰)你还看到了香炉峰上有什么?(板书:香炉峰) 我们还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的晨雾变成了紫色,袅袅浮游,非常动 人。 2.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能说说你的体会吗?(板书: